趙琳娜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 201699)
農樂是當下思想政治精神的反映,也是農耕文化傳承的價值體現,其本意是指農村或鄉村化的音樂。近年來,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藝術”課程一直遵循上述理念,扎根新時代“三全育人”核心宗旨,立足學校農業特色,嘗試顛覆傳統教學模式,開啟從“滿堂灌”到“新型思維”的學習轉變,將農耕及其非遺農樂文化知識融入教學理念與課程建設中。
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緊跟“三全育人”時代理念,立足“尚農樂耕,生生不息”校風校情,重點將中國農耕文化中帶有地域性、民俗性、非遺性的農樂藝術及其經典作品,通過搜索與整理、鑒賞與解讀、重構與創作的課堂模式及教學方法進行傳播。積極組建以校園文化、原創文化、實踐文化三者為一體的新型藝術課程體系結構,傳播農樂之美及教化于藝的美學思想,提升學生“一懂兩愛”的家國情懷,并為傳承農樂實踐教學探索與改革帶去新啟示。
本課程依托學校“三全育人”工作整體布局,以“農心巧匠,傳承農藝”的思想為根本,聚焦“三教改革”協同育人、落實教材建設、注重方法創新、加強課程實踐即社團實踐與社會服務,滲透課程思政,踏實做好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系統規劃。
“公共藝術”課程由校專任藝術教師總負責。一是自身在專業及職業中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強化師德師風,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職業能力提升培訓等,深化“為農服務”教學理念。探索模塊化教學設計、創新課程標準、改進教學評價能力、融入團隊協作及新型信息技術能力的運用。二是做優化學科服務,碰撞教學科研新火花的“農藝”引領者。創新以學生團隊為中心的研究與參與式教學模式,開展“沉浸式”農樂進課堂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在農藝的學知海洋中塑造專業精神、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三是將“課程思政,教師先行”的工作理念貫穿課堂基礎知識,雙向促進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鼓勵學生對原創作品進行積極創造與開發,為培養德藝雙馨的技術性、職業型復合型人才貢獻教學力量。
重構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容、凸顯職教特色。打破藝術門類學科獨立化、單一化教材限制,以“公共藝術”課程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為參照,將新型知識、新型文藝概念、新型美學思想與方法貫穿其中。如立足學校文化,教材中靈活插入農樂和農藝手工篇章。再如結合一流專業學科園林、園藝特色,發揚勞動美德,開展與農耕歲時文化相關的民間非遺手工藝品制作等活動。教材內容打破學科體系,進行多學科聯動與交叉,重組藝術門類體系,加強藝術本體與生活生產的實際聯系,突出學科實用性特點。厚植大學生“農心巧匠”家國情懷。
創新教學模式,推動課堂革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變講授法為行動導向為主的教學理念。依據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借助前沿信息技術,以學生為靈活主體,融入參與式討論、研判等課堂模式,凸顯教學活動與學生反饋的重要性與統一性。教學流程主要包括“引入―學習目標―課前摸底―參與式學習―課后測驗―總結”六部分。
成立非遺文化鼓樂社團,引領學生“共話農音”踐行未來。充分發揮課程專業資源優勢,依托學校及基礎資源與鼓樂隊支持,將農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助力課堂教學在實際實踐中上升新高度。
為進一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親自感受非遺農樂的魅力,2022 年9 月30 日,校鼓樂隊開展成立。鼓樂隊的建立是校園文化建設與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發展、溝通、服務的紐帶橋梁。其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營造沉浸式農樂文化熏陶的氛圍,另一方面在對學生美育技能提升和心理健康素質引領上,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共促學生成長成才及校園和諧穩定。
依托學院專業特色,整合鄉村文化振興、美麗鄉村等資源,教學實踐提供服務社會的機會。一是帶領學生探尋非遺農文化,如開展農耕藝術入鄉展演,豐收節傳統農樂表演、舞草龍等;二是發揮大學生“學農顯藝”技術體驗能動性,如美麗鄉村墻繪農民畫、志愿服務為農等;三是聯合大學生藝術團,創新涉農原創文藝作品,如原創農業劇、農業舞劇等。由此開闊大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土視野。
“公共藝術”課程采取多維聯動跨學科創新方式進行交叉教學,希望讓學生了解公共藝術活動的準則、本質特征等。從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作的形態與風格方面,遴選不同時期、不同門類學科和藝術家的具有鮮明代表性特征的藝術作品,讓學生進行賞析、解讀、實踐表演。育“農”于教,組織“新”課堂;喚“農”于情,拓展“優”課堂;潤“農”于思,踐行“美”課堂,在課程教授過程中營造有溫度、有情懷、有感染力的育人文化環境。
“公共藝術”課程主要以五個部分重點內容與學生進行分享學習和討論。從表演藝術、造型藝術、語言藝術等門類,遴選經典藝術家及其所指性作品進行聆聽、鑒賞和對比。讓學生掌握中西方藝術文明的歷史文化知識,以求同存異的原則,在鑒賞作品中培養融合、吸納、批判與獨立思考的精神,增進民族認同感、愛國主義情懷等素養。課程領域涉及音樂、美術,包括聲樂、器樂、音樂劇、歌劇、舞劇、繪畫、雕塑、建筑、攝影等藝術門類。
課程內容中中國農耕文化中的非遺農樂藝術部分,以教學實踐研究為核心,突出知識傳授、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該部分較好地滿足學生在美育學習上多元發展的需要,成為本課程的突破與創新點。該部分以實用性、適用性教學運用為導向,突出農樂元素在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效果中的思路與技法。在“公共藝術”課堂設計中融入農樂鑒賞課程,以高職課程一學期36 課時為例,每學期遴選出至少12 篇代表性農樂作品,分3 周進行剖析與解讀,挖掘作品背后的歷史潮流、農耕故事、地域特征及風格差異。其中實訓課堂里,采取組織學生農樂社團表演一次,結合農樂元素下鄉采風一次或其他實踐形式。由此,真正體現農耕文化及其藝術形態進駐校園的課程宗旨,探索公共藝術課程中傳承農樂文化的必要性,揭示農樂之藝術美學思想。
“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課程設置中,不僅穿插地域性農樂作品,激發學生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熱情思潮,更結合上海鄉村本土風情,挖掘與分享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作品——上海田山歌。并拓展少數民族風情為主的非遺農樂,比如蒙古長調、新疆木卡姆、朝鮮族農樂舞等。用農樂感化心靈,厚植學生民族情感,讓課堂美育真正實現提質增效。
課堂中對非遺農樂作品的分析大多采用學生為主的參與式教學模塊。線下以小組討論、研究、協作等方式,顛覆傳統從“破”到“立”的方式對課堂新知進行解構式的重構,將問題深入淺出,易于接受。線上以文獻檢索等方式,豐富學生課外知識,解放學生思維。比如在了解樂曲背景前,可對其他農民藝術形式進行先入性了解,如典型的農民繪畫作品,探索與農樂藝術語言的異同點,使理解更加深刻。優化線上線下課堂形式,使得課堂氣氛活躍高漲,學生個性、閱歷、語言文字表述能力等得到充分體現。
“公共藝術”課程浸潤農樂篇章,以“進課堂、重實踐、融于行”的學思踐悟課堂美育新路徑為根本,滋養學生民族心靈、培育學生文化自信。
課堂實施過程中,合理引導學生參加符合所在農樂學習階段的課程實踐實訓育人活動,并有方向性地帶領學生開展農樂實踐活動。比如結合課程學習,提供學生參加下鄉實際感受田間農樂表演及墻壁農民畫彩繪的機會,促進鄉村振興,服務校園文化建設,打造“一支部一村莊”黨建服務特色,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農樂的思想、文化、藝術、職業之美。
“公共藝術”課程板塊清晰,作品滲透思政元素,知行合一,讓學生在課堂中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賡續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者與踐行者。結合課程內容、整合資源,于2021 年12 月成功申報題為《公共藝術課程傳承農樂實踐教學探索與改革——以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校級課題1 篇,營造學科專業建設良好氛圍。2022 年3 月結合課程,立足學校特色,以“農”為本,帶領學生創作抗疫原曲《上農,我們在一起》1 首。2022 年9 月成立校鼓樂隊,為農樂實踐課程提供品牌服務與實訓資源。至今前后演出共3 次。踏實服務好課程“三全育人”、匠心獨運發展新格局。
農耕文化反映了百年中國人間糧倉的歷史故事,農樂揭示了農民從傳統勞動中流傳的音樂,具有傳統性、地域性、民間性的特征,保留了淳樸而豐厚的鄉村氣息。其藝術文明不僅是人民藝術的源泉,也是被大眾所接受的公共藝術。本課程通過育“農”于教,組織“新”課堂,喚“農”于情,拓展“優”課堂,潤“農”于思,踐行“美”課堂三個機制聯動建設,呈現出農樂及相關非遺作品在新時代“三全育人”背景下融入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構建的新格局。在今后的教學中,課程將秉承農樂傳頌、潤農于藝的信念,持續完善教學結構及教學方式方法。積極引導農林學子真善美的心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農業精髓,讓農樂的歌聲飄蕩在校園與祖國的大地上。
農耕文化延續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不僅對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意義,也體現了高校青年人才傳承中國精神和盤活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文藝形態的賦能機遇與思想引領。農樂教學理念融入“公共藝術”課程對上海農林職業學院藝術發展是一項創意舉措。課程積極組建以校園文化、原創文化、實踐文化三者為一體的新型藝術課程體系結構,潛移默化農樂之美,教化于藝的美學思想。在課程實施背景與理念、課程試點建設整體思路、課程舉措與特色、課程亮點、經驗與思考五個方面,篤定信心,重點將中國農耕文化中帶有地域性、民俗性、非遺性的農樂藝術及其經典作品,通過搜索與整理、鑒賞與解讀、重構與創作的課堂模式及教學方法進行傳播,持續開拓校園美育實施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