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世偉,王剛,徐華,石玥
(1.寧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物理系;2.寧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系,浙江寧波 315211)
在快節奏的生活下,大眾的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目前各類移動設備終端已經成為大眾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短視頻作為信息傳播工具,能夠突破傳統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局限問題,提高內容的震撼力以及沖擊力。因此“光學”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做好教學改革,基于微課開展教學改革,讓學生在微課的引領下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成為時代所需的新型人才。
微課也叫微課程,是以短小的教學視頻為主,根據教師的教學流程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則可以根據教學主題以及實驗,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化、合理化。微課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場景,因此我國教育部對于微課的關注度較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微課教學方案,其目的是為了將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模式相結合,實現智能化、現代化教學體系,讓學生充分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讓學生成為時代所需的新型人才。
由此可見,微課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比,具有較強的特征,如短、小、精、悍。其中短主要是指視頻時間,其時間較為短小,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根據研究發現,當學生進行學習時,前10分鐘的注意力是較為集中,而到20~40分鐘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有所分散,因此微課主要是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將各類教學知識集中在前10分鐘以內進行講解,進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快速掌握各類知識體系;而小主要是指由于時間限制,一節微課只能包括一項知識點或者一項技能,與以往教學視頻相比,其內容較為精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開展反復學習;而精主要是指為了提高微課視頻的教育價值,教師在制作視頻時要精心設計相應內容,準確編排教學語言,合理選取教學資源,讓其內容能更加精準、可靠;而悍主要是只提教學效果,雖然微課視頻較為短小,但是其教育價值較高,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相應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
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方式能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充分掌握“光學”課程的具體內容,進而建立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切實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成為時代所需的新型人才。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合理利用微課,挖掘其教學潛能,統籌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光學”學習氛圍,讓學生準確把握“光學”中的各類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擁有更為良好的社會競爭力。教師可以根據“光學”教學目標以及內容,將微課融入各教學階段,充分發揮微課的教育作用以及優勢,讓微課能更好地服務于“光學”課程,實現教學改革目標,落實素質教學。
課程導入階段對于“光學”課程教學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課堂導入階段的質量將會直接決定后續教學工作水平,有趣的導課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眼光,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目前我國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其方式更加多元化,主要是根據“光學”課程相應知識點選擇相應的導入方式,而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方式,將其與導課階段相融合,能夠切實提高課程導入工作質量,讓其導入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樣性。“光學”學科既屬于古老學科,也屬于現代學科,例如,幾何“光學”、波動“光學”、現代“光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始終閃耀著耀眼的光輝,“光學”作為當代科技的源頭,是各項科學技術的基礎,如攝影攝像、光纖通信、全息技術、激光手術刀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相應原則收集相應教學素材,根據課程內容將其素材融入其中,通過視頻剪輯的方式,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制作成微課。
例如,在進行幾何“光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收集不同相機鏡頭,制作科普小視頻,讓學生在學習之前了解光線是如何成像。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收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素材,制作成科普小視頻,切實提高課堂導入工作質量與效率,讓幾何“光學”知識點能更加形象化、明朗化。如反射、折射,在學生腦海中構建相應的圖像,讓學生充分了解幾何“光學”的具體應用范圍以及要點,明確其研究對象,加深學生對幾何“光學”的認知,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以發散型思維開展深度學習。同時在利用微課進行課堂導入時,讓其知識點更加直觀化、可視化,讓較為枯燥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教師可以在利用微課教學時,融入各項教學元素,如旁白、背景、音樂、圖畫、動畫,吸引學生眼光,讓學生快速轉移注意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為后續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將微課融入課堂導入階段,從本質上而言就是教學技術的深化應用,能延伸教學廣度以及深度。教師在進行“光學”課程導入過程中,要想提高微課的質量與效率,就需要通過不同形式進行課堂導入,如情景、復習舊知識、演示實驗、仿真實驗。例如,教師在進行光的干涉、延伸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仿真實驗和演示實驗,讓學生了解該知識點的具體特性,這主要是由于這兩類知識點屬于實驗類知識,需學生通過相應實驗才能得出結論。通過微課進行教學可以將其實驗全方位地向學生展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后續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探索,積極參與實驗。而在進行光的偏振這一課程時,教師則需要利用情景導入方式開展教學,可以先利用微課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如太陽鏡選購、3D電影等,讓學生基于實際生活進行深度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了解“光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具有較大的應用潛能,從思想層面入手,讓學生形成學習內驅力[2]。
任何一項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都存在重難點知識,“光學”課程亦是如此。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著重關注“光學”課程中的重點知識以及難點知識,讓學生采取正確的方式了解重難點知識,攻克其知識內容,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全面掌握教學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對于各知識點學習也較為淺顯,無法從本質上掌握“光學”各項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突出重點,全面了解不同課程的難點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獨立解決重難點知識,進而準確把握其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延長“光學”課程的教育深度以及廣度。
根據研究發現,在以往的“光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講解以及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攻克重難點知識,讓學生獨立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但是由于“光學”知識大部分理念都比較抽象,其知識點較為繁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效益低下。例如,在講解等厚干涉這一現象時,大部分學生腦海中都缺乏立體空間概念,無法從立體空間入手,了解光程差的具體情況,進而導致部分學生對于該原理理解并不透徹,各項原理掌握也并不牢靠,如劉振華干涉等,會嚴重限制學生的思維。除此以外,“光學”教材中的圖片部分為靜態圖片,如光路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在相應空間重組光線結構,才能了解各“光學”之間的原理,而這樣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以及壓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基于相應空間進行準確學習。為了切實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優化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讓其教學工作能更加高效,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壓力。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輔助教學,根據不同課程的重點知識以及難點知識制作相應的視頻,重組知識結構,將各知識點全面分離,開展著重講解,進而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對某一個知識點開展反復學習,切實完善自身的知識架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微課講解某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掌握某一個知識點的特征,做好知識鋪墊,當學生初步掌握相應知識點以后,教師便可以利用微課開展重點知識教學[3]。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其課程時間較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通常在20~40分鐘期間,學生的整體精神狀態會出現疲憊,注意力會逐漸分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性優化傳統教學體系,做好教學時間的把控。例如,可以先在前20分鐘進行知識導入,而在20分鐘以后教師便可以進行重點內容講解,教師可以將這20分鐘進行劃分,在前10分鐘應用微課,為學生普及相應重點知識,切換其課程模式。以微課為主導開展教學,讓微課為學生進行講解,進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這種方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師,讓教師有更多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一旦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態不理想,便可以進行提醒或者引導,讓學生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狀態。
微課作為信息技術下的產物,能統籌各類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聽覺與視覺的協調下提高自身注意力。“光學”作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各類定律都需學生進行分析才能求出相應理論,如干涉、衍射、偏振、幾何“光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動態光路分析是教學中的難點,大部分學生都無法把控光線在動態下的情況,所以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方式來開展教學,進而突破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局限。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在進行“光學”課程教學時,都會規定教學時間。而由于教學學時的限制,加上其內容較為繁瑣,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完成知識講解,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優化,而這樣就會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掌握“光學”知識體系,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效率。尤其是在課后,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在課后所需完成的任務以及工作都較多,學生與教師無法進行有效溝通,即使部分學生出現問題后想詢問教師,也缺乏詢問機會,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會導致整體教學工作質量低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不理想。同時由于“光學”課程屬于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學生較多,無法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為了切實改變這一現象,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優化與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攝像設備,將課程內容全面記錄并上傳到相應平臺上,讓學生進行復習。而對于教學重點以及難點知識,可以制作相應的短視頻,將其控制到5~10分鐘以內,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薄弱之處進行反復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規避傳統教學過程中時間空間的局限,實現自主高效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光學”課程相應內容制作微課群,將各類知識點全面銜接,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了解各類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涵,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同時還可以利用微課制作習題冊,讓學生在課后復習過程中利用微課完成課后習題,進而在節約課堂時間的同時讓學生提高記憶力,避免學生在后續學習過程中遺忘前期知識[4]。
總而言之,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相互融合下的產物,教師在教學時需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合理利用微課開展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微課的教育作用以及優勢,突破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局限,讓學生能隨時隨地開展深入學習,實現個性化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時利用微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空間概念,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