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 鄧翔 張雨馨 劉藝璇
摘? 要:在當今信息化社會和新媒體興起的時代,以網絡等為主導的媒介,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傳媒發展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探索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方式,有利于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政教育
引言
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概念,自從信息化數字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也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新媒體可以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傳播的一種途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也在不斷更新。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作為年輕人,接受和學習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其作為新媒體普及的第一批受眾群體,在互聯網發展下,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應用擁有較大優勢。但互聯網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新媒體應用給學生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同時新媒體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風險。
1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政工作受到的影響
教育事業在不斷改革優化,目前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也處于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社會在不斷發展中也為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舊時代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經無法滿足時代要求,而新媒體的出現對現代思政教育工作是有極大影響的。運用新媒體技術對傳統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創新,進而使大學生思政教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勢在必行。將思政教育融入新媒體理論和技術,將思政知識更加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隨時隨地接受思政教育,在學習中遇到問題能夠及時解決。新媒體出現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不僅僅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困擾,多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碎片化,這種表達方式,極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耐心,本來應深入學習的知識,卻在這種快餐式表達中被影響,對大學生頑強意志的培養極為不利。同時在新媒體的虛擬化平臺中,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明顯不足,言論過于自由,一些不當言論在多媒體平臺中層出不窮,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培養造成了極大難度。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優化策略
2.1建立新型網絡思政教育平臺
高校要做好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從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出發,構建新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讓大學生真正喜歡思政、學習思政。如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廣受大眾歡迎,學校可以制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推送到這些平臺,通過大學生發布、點贊、轉發等信息來推測他們喜歡的內容,發現其心理變化規律。還可以針對性地推送與年齡、性格、興趣有關的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網絡思政教育平臺,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對其思想產生積極影響,解決其思想問題,幫助大學生思想健康積極發展。
2.2以融合為主導,構建科學化節點模式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個維度的融合,通過節點模式,提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網絡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網絡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微教學、微知識測試考核評價,課堂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教學問題導入、小組互動討論、點評總結引領,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師生共同設計主題、學生團隊共同實踐、成果展示與考核評價。運用這一模式,可以保證思政教育工作能夠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興趣,有較高的開展效率。網絡教學環節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網絡自主學習環節,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課程設計,為學生準備教學資源和教學中涉及的各類時政熱點和理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舉一反三,查閱文獻和各類網絡欄目,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內容;第二,師生互動微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通過所使用的主流新媒體平臺,開展5—10分鐘的即時互動教學活動,鞏固相關的知識點;第三,微知識測試考核環節,學生自主選擇測試板塊,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測試,測試板塊需要保持多樣性,以滿足不同興趣和不同學習側重點的學生需求。課堂教學環節步驟如下:第一,教師提問,教師圍繞教學內容,以驅動性問題向學生提問,闡釋教學內容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二,小組研討,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結合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涉及的主要內容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做好記錄;第三,教師點評,教師對各自小組匯報的學習材料和課堂表現進行點評,結合每個小組的觀點和課本內容,給予引導,確保教材主導的同時,完成授課。
2.3搶占網絡高地,發揮教育的導向功能
在新媒體時代下,由于資訊資源的無限特性,使得在資訊通信技術上占有絕對上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思想的擴散與擴展上擁有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思想的擴散主要表現在:以網絡的形式進行轟炸,極力推行美國優先的價值觀,輸出西方文化思想,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其他民族的思想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進一步改進傳統的意識形態宣傳方法,更加有效地運用輿論導向,掌握“管理權、引導權、話語權”。首先,應主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由傳統的“控制型”向“開放型”教學方式轉化,強化“校園網”“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服務”功能,加強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其次,逐漸建立起一支特色鮮明的團隊,由他們在背后出謀劃策,提供信息、建議或意見,經過整合后發布到校園網絡平臺,以獨到的見解、深刻的思想來吸引學生“圍觀”,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正面影響,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參與中不斷獲得正能量。
3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學習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思政課程作為理論性課程,在實踐教學當中,也需要不斷轉變教學模式、傳播模式,提升影響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本文結合目前大學生思政教學的實際情況,以新媒體時代特征為基礎,對思政教學具體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闡述了教學變革、教學機遇、教學挑戰和多元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勇.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方法建構[J].記者觀察,2019(18):141.
[2]蔡永剛.淺析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J].學周刊,2019(16):17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62.
[3]袁穎璇.試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農家參謀,2019(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