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本文結合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探究農村電子商務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顯示: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升,但由于教育水平、政府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村居民獲得信息要素渠道有限,農村地區在發展農村電商時受限較多,農村電商發展呈現區域性差異。本文認為應當針對不同地區農村電商發展情況制定相應政策,精準落實,同時對城鄉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教育水平等進行提升,促進電商業務下沉,打破城鄉之間的信息壁壘,從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關鍵詞:農村電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城鄉壁壘;區域差異性
本文索引:劉清.<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7):-162.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a)--03
1 引言
在網絡信息技術賦予商業流通領域的同時,在鄉村經濟中以網絡為載體的商業流通和貿易方式也得到了廣泛運用。作為“三農”政策中的主要內容,農村電商肩負著帶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使命,是鄉村振興和電商助農的有力銜接點。因此,探究農村電商的發展是否會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續正向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是否存在某些差異性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此,本文將系統研究農村電商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深入挖掘城鄉如何打破壁壘,實現雙向互通,從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今后我國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截止到2020年,我國淘寶村數量為5425個,與2009年剛開始建立的淘寶村相比增加了1800余倍,發展勢頭迅猛。在電子商務賦能的優勢下,農村農業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互聯網時代,電商直播打響了農產品的品牌效應,物流產業的完善助力農產品走出農村,市場規模的發展速度有了很大提升。我國農村電商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極快。2019年起,我國大力推行電商扶貧,農村電商加快了轉型升級,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帶動300多萬貧困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2020年,132.2萬家電商企業布滿我國農村電商市場,產值達28015.7億元,可見我國農村電商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呈現出區域化發展特征。東部沿海地區以浙江、廣東、福建等為代表,經濟發達,電商發展時間長,有著較為完善的發展思路,發展情況較好,經濟發展呈現穩定態勢。2016年開始,電商帶貨模式逐漸進入市場,掀起了一股浪潮。但由于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不高,電商帶貨模式僅存在于城鎮范圍內。據統計,我國2020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顯示,東部地區占全國農村網絡零售總額的77.9%,中部地區占14.1%,而西部地區僅占6.4%。相較來看,中、西部地區由于互聯網普及程度不高,農村電商發展滲透性不夠,物流、包裝、品牌等方面尚有欠缺,所以發展較為緩慢。截至2020年底,電信服務支持數萬個4G基站建設,網絡覆蓋率已超90%。互聯網的普及讓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得以流通,帶動了農村地區電商的發展,多數人選擇直播帶貨引導顧客購買農產品,樹立了品牌意識,推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此作用下,中、西部地區農村電商發展進程加快,增幅升高,2020年我國東部地區同比增速8.1%,而中部、西部地區達到9.1%和15.8%,遠超東部地區,這充分證明了中、西部地區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具有強大的發展實力和潛力。
3 我國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現狀
自2002年起,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居高不下,一度維持在“3”以上,2007年甚至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的巔峰。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開始下降,2012年我國提出了農產品流通創新,要求深入研究農產品的銷售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利用互聯網手段探索多樣的產銷模式。截止到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突破了10萬億元。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點放在了平臺建設方面,首次指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重要性,要求完善“三農”綜合平臺搭建,加快農產品市場壁壘清除進程。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在同年達到13.4萬億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92:1,成為十年之內的首次“降3”。2016年起,電商帶貨開始在市場內興起,促進了城鄉經濟大環境的發展。新模式打開了人們新的視野和新的觀念,人們突破瓶頸,開始不再局限于周邊地區,而是將眼光放到了更大范圍。農村居民開始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發揮自身優勢,打通城鄉發展思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在這時得到了極大提升,城鄉收入差距也有了縮小的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到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2.50: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倒“U”型趨勢成為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特征。
4 我國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
4.1 二元經濟結構
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導致城鄉收入不平衡。以現代大工業生產為主的城市經濟與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村經濟,在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
1950年初,中國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城鄉二元分割體系由此建立。這一制度給我國城市化進程造成了嚴重障礙,造成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不平等現象,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因二元經濟結構產生的不利逐漸顯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4.2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是影響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教育可以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城市居民教育水平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對于農村電商等新事物普遍有著良好的接受觀念。教育投資在人力資本理論中作為核心要點,擔任著重要角色。各地區之間教育水平的參差,導致各地區人才質量和數量的不均勻。教育可以使人們獲得更高級的知識和技能,促進各地區生產力的提高。在教育水平發達的地區,通常經濟水平也較高。由此,研究認為,教育水平與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即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
4.3 對外開放水平
有關對外開放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當前國內外研究呈兩極分化狀態。一種觀點認為,對外開放水平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自由度是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上下浮動的,對外開放程度越高,貿易自由度越高,居民的收入自然會有效提升,城鄉收入差距也進一步縮小。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外開放水平程度高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城市居民中,在貿易自由度高的前提下,解決了大部分城市勞動人口的就業問題,提升當地經濟發展,農村居民受其影響較小,因而長時間的發展過后會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愈發擴大。
4.4 城市偏向性政策
我國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有著明顯的城市偏向性政策。雖然這些政策有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也造成了我國至今仍然存在的二元結構以及產業分布現象。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經濟建設條件不足,不適宜發展工業,因此在尋求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多數政策偏向于城市地區,這就導致農村在經濟發展方面處于絕對弱勢地位。城市偏向性政策為國家經濟增長打開了一條新路,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也造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現象。農村居民就業機會受到限制,出現了農業經濟發展滯后的現象,導致農村居民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
5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速度飛快,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重要因素。由于二元經濟結構以及城市偏向性政策等影響,互聯網的普及率在城市中基本達到全覆蓋,部分農村地區因為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等原因,互聯網覆蓋率極低,這就導致農村電商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區域差異性。而在農村電商發展階段,由于經濟結構、對外開放水平、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產要素流通等方面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得到的信息要素多,增收機會也相對較多,長此以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會越來越大。但同時,農村電商對于農村居民的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自2015年后,我國農村電商飛速發展,尤其是2018年各類短視頻平臺的出現讓農村居民產生了新的發展點。直播帶貨、視頻購物等新方式讓之前產銷模式單一的許多貧困農村地區打開了新的思路,流通方式得到了創新。農民通過電商平臺建立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增收。
農村電商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居民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平臺,既解決了自身的收入問題,也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機會。對于城鄉居民來說,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城鄉之間的互通程度不夠,而農村電商恰好能彌補這一不足。農村電商的發展依賴于互聯網,在交易過程中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雙向對流,使得城鄉發展更為緊密貼合,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從而達到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
6 結語
6.1 結論
(1)農村電商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顯著,但在我國建設初期城鄉政策不均衡的情況下,其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當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的普及率對城鄉居民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村電商發展依賴于互聯網,因此互聯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響著農村電商的發展。
(2)當前,在城鄉二元體系的大環境下,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流通,物流體系建設不全面,直接影響了城鄉之間的互聯互通。農村電商發展可以打破城鄉產品的交易壁壘,促進城鄉物流的有效對接,優化貿易流通的主體,從而打通城鄉互聯互通的瓶頸,建立起互通橋梁。同時改變了農產品售賣市場有限和城市居民對于購買優質農產品意愿強烈并存的局面,讓農民生產的觀念和方式得到了創新,優化了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城鄉互通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3)我國農村電商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電商發展速度快,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與東部地區相比較為緩慢,尤其是西部地區。在地理位置、發展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下,部分農業生產活動在西部地區難以開展,又因交通問題,西部地區的農產品難以向外運輸,造成了產品滯銷的局面。在農村電商的影響下,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得以向外輸送,一些特色產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經濟增速明顯提升,雖然在效益上與東部地區相比稍有距離,但增幅已經遠超東部地區,足見其發展潛力。
6.2 建議
(1)農村電商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效應顯著,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對此,政府應該采取相應政策,鼓勵農村電商下沉,激勵農村居民創新創業。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亟待提高,讓村村通網、戶戶受益的美好愿景得以實現,促進整體農村地區的經濟效益提升。同時,要對不同地區實施精準化的發展戰略,拉動中、西部地區農村電商發展,加大力度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進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水平等是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培養電商專業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促進農村電商向正確、快速的方向發展,也可以鼓勵城市的專業人才下鄉助農和人才返鄉,給予福利補貼,使農村地區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多信息要素和專業知識,減少城鄉之間的物流差距,促進城鄉互通,進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3)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招商引資,打響農村地區的產業品牌,創造農村地區服務產業鏈。在農村電商各平臺的加持下,引進專業人才對農村地區的發展給予一些針對性建議,在農村地區打造屬于農民的電商環境,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李宏兵,王爽,趙春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收入分配效應研究:來自“淘寶村”的經驗證據[J].經濟經緯,2021,38(1):37-47.
彭小珈.農村電商發展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0.
蘇雪串.產業結構升級與居民收入分配[J].商業研究,2002(22):78-80.
張磊,韓雷.電商經濟發展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38(5):3-13.
張奕芳.互聯網貿易能否縮小收入差距:雙異質模型及來自中國的經驗[J].經濟問題探索,2019(6):50-58.
趙晶晶.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1):26-27.
陳宇虹.我國農村電商發展與農村居民增收關系實證分析:基于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面板數據[J].商業經濟研究,2020(4):125-128.
賀業紅.農村電商發展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6):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