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忠

摘 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每門課程都有育人責任。不同于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各不相同,本文以《汽車裝配與調試技術》課程為例,介紹該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確定、思政案例、思政實施與成效,以及課程思政的評價等內容。以促進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同類課程的建設與交流。
關鍵詞:汽車裝配與調試技術 課程思政 思政案例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Course "Automobile Assembly and Commissioning Technology"
Zhang Wenzhong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each course h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urse "Automobile Assembly and Debugging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oal determi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d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exchange of similar courses i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Key words:automobile assembly and debugging technology,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汽車裝配與調試技術》是高職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針對汽車整車與重要總成的裝配、調試與質量性能檢測等工藝環節組織教學,是學生專業能力形成的重要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五學期授課,處在學生即將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的關鍵時期,對學生工作能力與認知的形成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載體,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1],實現專業能力目標與育人目標的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就該課程落實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價值引領等思政方面的內容進行探討,以提供參考。
1 思政教學目標分析
開展課程思政,首先要明確思政教學目標。其具有綱領性的作用,是教學分解、實施、評價的重要依據。思政目標應切合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以下按《綱要》的指引,來分析課程思政目標的確定。
1.1 《綱要》對課程思政目標的要求
《汽車裝配與調試技術》是工學類專業課程,按《綱要》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定學生理想信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二是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增強職業責任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三是科學合理拓展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等。
1.2 專業人才培養特點
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屬于裝備制造大類汽車制造類,面向汽車制造業培養人才,學生所從事的主要是工程制造類的崗位,就業培養目標為汽車工程技術人員、汽車整車與零部件制造人員、汽車產品檢驗和質量管理技術員等。從人才培養職業面向分析,課程思政應圍繞工程倫理、質量意識、工藝紀律意識與工匠精神等方面開展。
1.3 課程職業崗位對學生素質的要求
《汽車裝配與調試技術》課程對接的職業崗位是汽車總裝、汽車整車檢測等。汽車產品具有特殊性,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相關,為此,國家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與市場準入規則。為了保證汽車產品的質量,汽車生產企業都建立了多種的質量保證體系,如TS16949質量體系等。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崗位分工的細化,對從業者技能要求的復雜性下降,對從業者的素質需求更高,必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嚴謹求實的職業精神與合作意識,才能始終如一的保證崗位工作質量,這也是企業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開展課程思政,也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需要。
從崗位的生產特點來看,汽車的生產制造一般為流水線作業,具有連續、生產節拍快、作業強度大的特點。從往屆學生的就業傾向分析,應加大學生的職業認同教育,學生的職業認同感低,初期會影響擇業,后期會出現“職業倦怠和離職傾向”[2]等問題,因此,培養學生對行業、產業的認同,職業崗位的認同也是課程思政重要的內容。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是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在社會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培養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是我們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從更高層面塑造學生對崗位價值與重要性的認識,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學生職業自豪感,對學生職業發展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1.4 課程思政目標重點
根據指導綱要與職業面向、課程特點,確定的課程思政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熱愛汽車產業,對行業取得的成就高度認同;
(2)具有高度的質量責任意識,嚴謹認真、精益求精;
(3)具有較強的安全、環保意識,能按規范處置生產中的危廢品;
(4)具有較高的團隊合作意識。
2 課程思政實施方法探討
根據確定的思政目標進行分解,結合授課內容在教案中明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形成每次授課的教學目標。在課程教學之中,將提煉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知識技能點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并高度的認同,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
因此,課程思政的實施重在對知識、技能點所隱含思政元素的提煉,同時也應結合課程內容,增加與行業、產業相關的知識,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豐富學生的職業視野。
在教學方法上,可綜合采用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多種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3 課程思政實踐
通過教學實踐來達成思政目標,以下為幾個具體的案例。
3.1 汽車總裝行業的發展變遷,感受行業的巨大變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的第一章為裝配概論,其中有汽車總裝配線結構組成、工藝參數等知識內容。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各4.0工廠的典型應用就是汽車制造業。在我國汽車制造業發展的初期,技術與裝備落后,汽車總裝主要依靠簡單的手工作業。在講述課程內容的同時,引入汽車總裝線生產工藝的對比,讓學生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堅定理想信念,并培養無私奉獻的精神。
思政素材來源于網絡“東風總裝廠:光榮交棒 精神永續”[3],講述東風公司總裝線的生產變遷。1970年,原二汽產業工人用榔頭和臺鉗,在四面透風的蘆席棚里打造出第一輛軍用越野車,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自己造汽車的歷史。2020年6月28日,第一條總裝配線搬遷至新的裝配十線,裝配十線是集“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于一體的全系列車型裝配線。
課程思政實施上,講述完教材的基本知識點、學生已對汽車總裝線相關內容有所了解后,利用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課程思政的素材鏈接,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完后在討論區留言,教師對典型的留言進行引導點評。
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思政教學,學生感受了汽車總裝行業的變化,從專業的角度感受到國家的巨大發展變化,堅定了學生的理想信念。同時拓展了教材知識內容,學生更能感受實際的職場情景,便于后期對職業崗位的熟悉。
3.2 汽車總裝質量控制方法,提煉不斷改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課程的第二章為汽車裝配質量,包括設置工序質量控制點,質量評審等內容,汽車質量評審學習的是商用車企業采用的CS-VES質量評審。CS-VES 是英語Customer(客戶)、Satisfaction(滿意)、Vehicle(車輛)、Evaluation(評價)及System(系統)的縮寫。以客戶的觀點來進行車輛品質的評價活動,將客戶會抱怨的品質不良現象指摘出來作為改善依據的評價體系。
CS-VES 評審將車輛問題按客戶的感受分為V1、V2、V3三個等級。通過建立評審小組、抽查入庫車輛、按評審標準召開評審會議、責任部門整改及驗證整改效果、預防再發生等方法步驟不斷開展質量改善活動,從而提高裝調質量。
思政元素提煉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通過制造企業利用“CS-VES質量評審”工具,發現現場存在的裝調質量問題,落實責任部門和整改措施、驗證整改措施,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提出新一輪的整改計劃和工作重點;以此過程的結果和不斷循環來讓學生探討產品質量的發生趨勢,順勢提出不斷改進的思想理念,提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涵,于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點的講解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傳授。
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來完成課程思政的實施。教學中先學習“CS-VES質量評審”的基礎知識。然后通過具體案例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CS-VES質量評審”的內涵、該工具的應用等。某企業利用“CS-VES質量評審”工具發現整車裝調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干涉,進一步分析干涉產生的原因,設定工作目標,要因分析與確認、制定對策,實施驗證與成效,下一步的計劃等方法,成功實現裝調干涉問題點的下降。
完成以上內容學習后,讓學生討論回答,如果企業循環采用上述方法,不斷改進,整車的裝調質量會如何變化?在學生思考中提出工匠精神,我們的這種不斷改進提高,不斷進步、精益求精使汽車產品成為社會可靠性最高的產品之一。
通過課程內容提煉與教學中的引申啟發,讓學生能真實的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將精神層面的追求與具體的工作方法相結合,在實際工作中去踐行工匠精神。
3.3 行業典型人物,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課程的第六章為整車調試,是汽車質量形成的最后工藝環節,如汽車的離合、制動等性能就是在這一工藝過程中驗證完成的,是汽車生產一致性與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不同于裝配工藝主要依靠生產設備保證質量,調試作業主要依靠人工操作來完成,對從業者的技能與素養有較高的要求。通過行業內的典型人物事例的學習,正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思政素材選用全國勞動模范、東風公司前首席技能師王濤,作為一名汽車調整工,40年來,王濤始終工作在汽車生產一線,累計參與裝調東風車達20多萬輛,沒出現過一次質量責任事故,被譽為汽車界“調整大王”。他的事例在行業內廣為流傳,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課程思政實施采用案例式。學習完課程內容后,向學生講述王濤的先進事例,激勵學生在汽車裝調崗位施展自己的才能,崗位成才,成為國家的建設棟梁;引導學生樹立對產品質量高度負責的職業精神,甘于平凡奉獻,自強不息。
通過引進王濤的典型事例,豐富了學生汽車裝調行業文化知識,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理想信念產生感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
3.4 其他思政實踐
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在課程中融入不同的思政素材開展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等,具體見下表1。
4 課程思政評價的探討
如何評價思政的效果,并反饋到教學實踐中去,不斷改進提高,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問題。
由于課程思政重在育人,是對學生價值的塑造與引領,不要求學生記憶具體的知識點、掌握某一項技能,客觀的考評存在困難,目前也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可以從過程與結果兩個方面來評價,而“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1]。在實踐中,教學團隊嘗試了以下方法對課程思政的效果進行評價。
一是通過設計相關的練習題,來觀察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情況。如第一章裝配概論學習結束、學生對課程已有基本認識后,通過網絡平臺,要求學生收集分享自己家鄉的一個汽車制造企業,并分析其生產經營情況。通過此次練習設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尤其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就業情況。大部分同學都是在網上搜索內容來回答,有些回答的是汽車服務企業(非制造企業),較好的學生是通過自身的信息渠道回答了網上沒有的生產制造企業。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觀察學生對汽車制造業的認同情況,對前期開展的思政情況做出一定的評價。
二是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評判。“理想的課程思政教學應該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基于專業的職業擔當和責任感”[4]。通過課程思政的實施,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課程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情況等都應有所提升,良好的課程思政能提高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氛圍。
三是通過學生的擇業就業情況來分析。每年都有較多的汽車制造類校企合作單位來校招聘,通過學生的報名意愿,就業的專業對口率,以及后期的單位回訪調查等,分析學生的職業傾向及崗位工作狀態,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應課程思政的效果,同時為下一期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5 結語
立德樹人、以德為先,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是育人的主戰場,在課程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合理的融入相關的思政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行業、產業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產業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后期的崗位成才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思政內容的引入,也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更好的去學習專業知識技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6) [2022-07-23].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郭萌,馬苗慧,鄔鈺琴. 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22(3):63-65.
[3]荊楚網.東風總裝廠:光榮交棒 精神永續[DB/OL]. (2020-07-31) [2022-07-23]. 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0-07/31/content_13242257.html
[4]杜震宇,張美玲,喬芳. 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原則、標準與操作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07):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