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梅 范文昌 李麗娜 鄭開榮 鄭國揚 李偉榮
“治未病”源自于《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茶療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研究茶與藥物和膳食結合,或單純研究茶療頤養,以此來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是中醫“治未病”理念的一種有效實施途徑。茶療覆蓋范圍廣泛、種類豐富、效果可靠,屬天然飲品,適宜長期服用,通過飲茶相關活動愉悅人的身心靈,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廣受人們青睞。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對于茶的栽培和利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茶在中國傳統文化、農業經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茶療是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茶文化與中醫藥文化,作為一種預防疾病、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在中醫養生保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茶的源流探究
茶業自古有“茶興于唐,盛于宋”之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是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其中提及“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即茶最早的發現和運用起源于神農氏。茶于唐代有五種說法,分別為“荈”“荼”“茗”“槚”“蔎”。“荈”最早見于三國張揖的《雜字》:“荈,茗之別名也。”晉代郭璞:“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為苦茶。”《魏王花木志》:“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即較早采摘的為荼,較晚采摘的為茗,而荈是粗茶,指的是比較成熟的茶葉。周公《爾雅·釋木》:“,苦荼也。”漢代揚雄《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蔎”,指出西南蜀地的人將“荼”稱為“蔎”。唐代將“荼”中的一橫去掉才有“茶”字。 經考古證實,《茶經》茶之五名都源于巴蜀上古茶的雙音節方言,同時也說明巴蜀是我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茶業的發展離不開制茶工藝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這兩者是同步發展的,與國家政策、形勢和貿易密不可分。秦收蜀之后,國家統一,為茶從巴蜀傳到荊楚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南北朝時期南北分裂,因此北方仍少有人飲茶。唐朝茶業開始興盛,運河作為交通動脈溝通南北貿易,茶葉作為南北溝通的重要商品,開始從南向北流行。唐代大興禪教之后,禪教之人為了提神而飲茶,文人喝茶以示風骨,王室貴族喝茶以示高貴,將飲茶融入生活習慣的人逐漸增多。當從各地收集名茶已經不能滿足王室的需求時,官府建立了專門生產供給王室的貢茶,即貢焙,不僅擴大了茶葉的生產,也促進了制茶工藝的精細化和專業化。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時代動蕩,國家分裂,但飲茶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飲茶之風依舊。宋代茶葉栽培技術更上一層樓,代表國家最高標準的貢焙也更受世人推崇。
到明清時期,茶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出口國外后大受歡迎,西方國家在殖民侵略時,用鴉片換取我國的茶葉,導致我國的茶業在鴉片戰爭之后的生產和對外貿易有飛躍性地上升。但由于對我國制茶技藝的自滿,疏于對傳統制茶和栽培技術的改革,在國外不斷派人學習我國制茶技術的背景下,英國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荷蘭等地大規模種茶,我國的茶葉外貿一落千丈。近代,為了挽救茶業的發展,國內進行了多項茶業改革,包括維新派陳熾提出振興的四法(使用機器、添置輪船、設立茶棧和減少茶稅),洋務派張之洞提出運用化學栽種和機器制茶,以及北伐勝利后蔡無忌提出“開展考察”和“籌設試驗及研究機關”等,到抗戰時期,我國的茶業技術已經恢復并到達了世界近代科技的先進水平。
2.茶療古代發展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為茶,這是關于茶的藥用功效最早的描述。先秦至漢晉時期是茶療的初始期,“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飲茶使人精神飽滿。東漢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到“茶治膿血甚效”,三國魏人張揖所作《廣雅》:“餅茶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是茶療方劑的最早記載。唐宋時期是茶療的成形期,飲茶文化的興起,帶動了茶療的發展。唐代大醫學家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中提到“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指出了茶療的廣泛性。這一時期醫學著作中關于茶療的記載頗多,《食療本草》中記載:“茶治熱毒下利,腰痛難轉”,郭稽中《婦人方》論茶能治產后便秘,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明清時期茶療之風盛行,推出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療方劑,如現在仍在使用的午時茶、川芎茶調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茶進行了系統性總結,指出“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茶療的應用范圍幾乎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骨傷各科及養生保健等,茶療的劑型已由原先的湯劑等發展為散劑、丸劑、沖劑及以藥代茶飲等多種。近代以來,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和功效不斷被發現,茶療體系日益完善,茶葉中的藥用功效給中醫全新的視角,茶療產品也成為現代開發的重點產品。
3.茶療現代發展
茶葉上可清頭目、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小便,現代研究發現茶含有大量茶多酚、咖啡堿、茶色素、氨基酸等,藥理作用廣泛。茶多酚占茶成分的20%-35%,是茶葉中含量最多的一類可溶性成分,也是茶葉發揮保健功效的主要物質,典型代表成分為表兒茶素、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等,表兒茶素可以通過重疊和富余途徑組合刺激線粒體生物發生,對線粒體功能、能量代謝有著廣泛的調節作用。EGCG可上調腦啡肽酶表達,減輕癡呆模型小鼠認知功能退化,通過神經保護、抗淀粉樣蛋白沉積、抗炎提高癡呆小鼠認知功能損傷,尚可降低癡呆模型大鼠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下調β淀粉樣蛋白的表達,改善癡呆模型大鼠的抗氧化系統和學習記憶功能。茶中含有的咖啡堿,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可以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茶色素主要包括葉綠素、β-胡蘿卜素等,具有延緩衰老以及美容等作用;茶氨酸能提高大腦功能,增強學習記憶能力,對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帕金森病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都有預防作用。
“茶療”一詞是由浙江中醫藥大學林乾良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茶療分為三大類:單味茶、茶加藥與代茶飲。單味茶只有茶葉,是茶療之主體;茶加藥是茶葉與其它中藥配合使用;代茶飲其實無茶,是以其它食物(大麥、焦米等)或藥物(枸杞、菊花、胖大海等)作為茶飲。茶療用法以內服為主,亦可外用;內服最常用為茶劑,兼有丸劑與散劑。茶療具有實效性、安全性、便捷性、享受性四大優點,在大健康產業中越來越受到青睞,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實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1單味茶
只一味成方,又稱“茶療單方”。茶的分類按其浸泡顏色可分為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按中醫五色入五臟理論,分別對應肝、心、腎、肺、脾。按照王琦院士、國醫大師提出的九種中醫體質(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結合不同茶葉具有的不同功效,應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茶葉的選擇,從而充分發揮茶療的中醫藥防治效果。綠茶性寒,味酸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適合陰虛質、濕熱質、特稟質的人群具有情緒急躁、焦慮的人飲用。紅茶性溫入心,讓人心情振奮,適于痰濕質、血瘀質、氣虛質以及氣郁質人群,能夠幫助改善陰郁情緒,形成豁達開朗的心境。黑茶分為生茶和熟茶,生茶性寒,與綠茶適用者相似;熟茶性溫,與紅茶無異;黑茶適用于腰膝酸軟、四肢發冷、咽喉腫痛、面無光澤、缺乏精力的人群。白茶性偏涼,具有養肺的功效,適用于陰虛質、濕熱質皮膚油膩、口干舌燥的人群。黃茶口感較為醇厚,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對于陰虛質盜汗、口苦口臭、潮熱的人群比較適用。
3.2茶加藥
多為茶葉與各類中藥配伍應用,又稱“茶療復方”。茶加藥目的在于加強療效,以適應復雜病情,可分為同類相須和異類相使兩類。同類相須是配合使用與茶葉有類似功效的藥物加強療效,如綠茶、丹參制成的丹參保心茶,對于心血瘀阻型的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的防治效果;決明山綠茶由山綠茶、三七葉、決明子、白芍、陳皮組成,有明顯降壓、降血脂及鎮靜作用;茶與澤瀉、山楂等同用可降脂、減肥。異類相使是為了病機上的配合和適應復雜病情,茶與其它功效的中藥配合使用,如茶葉、款冬花、橘皮為治療哮喘的有效茶療方,茶葉、白僵蠶對哮喘氣促者療效顯著。
3.3代茶飲
沒有茶,只是采用飲茶形式,又稱“非茶之茶”。臨床常用的代茶飲藥物有枸杞、菊花、金銀花、羅漢果、陳皮、玉米須、酸棗仁、老姜、太子參、蘆根等,視所用藥物質地采用開水泡飲或略煎。飲用中藥代茶飲是常見的養生方式,許多上班族鐘愛枸杞泡茶,具有補益肝腎作用;菊花茶清肝明目、羅漢果茶止咳潤喉、玉米須茶利尿降壓、酸棗仁茶養心安神等,亦在大眾人群中廣受歡迎。此外,一些有效復方也已做成袋泡茶,如治療氣血兩虛型便秘患者可選用潤腸通秘茶(黃芪、陳皮、當歸、肉蓯蓉、火麻仁、蜂蜜),具有益氣養血、潤腸通便的作用;復方草決明茶由決明子、丹參、黃芪、大棗、黑芝麻、淫羊藿、荷葉、蜂蜜組成,具有瀉濁潤腸的功效,適用于氣虛腸燥型高脂血癥的輔助治療。
結語
茶療已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健康養生生活方式,不僅可防病治病,還可愉悅身心,是傳承我國優秀茶文化與中醫藥文化,創新發展大健康產業的一種極佳方式。隨著茶療的普及,各大平臺以藥茶含藥用成分、飲用方便等作為噱頭,推出纖身茶、美白茶、祛濕茶、補腎茶等產品夸大藥茶功效,也給茶療行業造成不良影響,政府應加強市場茶療產品的監督管理,加強茶療產品規范化研究,提升茶療產品的科學內涵,充分發揮茶療“治未病”在中醫養生保健中應有的作用與價值。在職業教育中,可在中醫養生、食療等課程中增加茶療養生相關內容,講授茶療的源流、分類、常用茶療方法等,讓更多的人了解茶療、認識茶療、愛上茶療,合理運用茶療,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領域專項項目(2022ZDZX2078),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項目(20231246),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攀登計劃項目(pdjh2022b0880)。
作者簡介:
姚麗梅(1975-),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疾病。
*通訊作者:
李偉榮(1975-),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腦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