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


摘?要:《統計學》是一門培養學生統計思維能力和數據分析技能的方法論課程,但高校統計學教育脫離實踐的問題由來已久。基于此,文章以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CRA)為例,從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師資隊伍、實踐平臺五個方面設計全新的教學體系,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為推動學生對于統計學知識的轉化和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提供思路。
關鍵詞:賽教融合;統計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75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統計作為處理分析數據的方法工具,其在政府、企業等部門的作用越發重要,統計分析技術逐漸成為應用型高校財經類專業畢業生所必備的職業能力,很多高校也紛紛將統計學課程設置為財經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然而大部分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依然不會收集、分析數據,停留在死背公式,會做題目的表層,沒有掌握如何利用統計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統計學》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抽象性,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普遍感覺很“難”;第二,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脫節,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此背景下,發揮《統計學》課程應用性特色,挖掘學生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帶領學生參加CRA的經驗,探索如何將學科競賽融入教學過程,通過構建“賽教融合”的創新教學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1?《統計學》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過時陳舊,缺乏新意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統計研究對象、方法、目的和思想都在發生轉變,但《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仍舊落后于統計學學科發展,研究的對象還停留在有固定結構和標準的定量數據或定性數據;研究的思路還停留在通過構建相關模型對利用抽樣技術獲取的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但大數據不僅是指數據量大,還包括數據類型的多樣化,是指一切可以記錄和存儲的信號。可見,大數據所需要的數據處理能力比傳統統計學所教授的要高得多。由于沒有及時調整教學理念,使得教學內容陳舊過時,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是傳統統計學教學在數據無處不在的今天所面臨的強大挑戰。因此,必須要做出教學改革,才能使傳統統計學教學推陳出新。
1.2?教學方法和手段老套、單調,學生學習興趣低
《統計學》課程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再輔助以例題和練習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于問題的分析思路、結論的作用價值卻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只會背公式,做題目,對統計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幾乎為零。另外教學手段單一,主要還是采取“PPT+黑板板書”的形式教學,教學模式也是以“傳遞接受式”為主,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少能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習積極性不高。
1.3?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走形式
《統計學》是一門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也比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課程講授以理論知識為主,期末考核以閉卷筆試為主,更多的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低。即便有些專業設置了實驗課,課時量也非常少,不足理論課時的五分之一。內容也流于形式,基本都是老師提供現成數據,學生利用Excel或者SPSS軟件繪制一些統計圖表或建模完成簡單的統計分析。考核方式更是千篇一律,學生分組完成一份實驗報告即可,整個實踐教學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最后導致學生沒有任何實戰經驗,遇到實際問題時根本無從下手,甚至連最基本的怎么收集數據都不知道。進入社會后,綜合素質差,動手能力弱,沒有就業競爭力。
1.4?教師“紙上談兵”,缺乏實踐經驗
多數高校教師基本碩士或博士畢業就參與到教學工作中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講授《統計學》課程時,往往還是偏向于理論,即便有案例或者實驗課作為輔助,但采用的都是教材中理想化的數據,遠沒有實際中的問題復雜。例如,抽樣方法有兩種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教材上主要介紹的都是概率抽樣中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對非概率抽樣一筆帶過。但當總體單元差異非常大時,隨機抽樣的效果并不好;當總體規模很大時,由于無法列出完整的抽樣框名單,簡單隨機抽樣同樣會受限制,只能采取方便抽樣,而方便抽樣如何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問題如果老師們沒有長期的實踐積累過程,很難考慮到,更別說在課堂上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
1.5?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統計學》課程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主要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加權平均構成。平時成績占比30%左右,主要由考勤,作業,課堂提問表現等構成。期末考試占比70%左右,是考核重點,主要涉及到統計學概念的理解記憶以及統計方法的綜合計算,缺少對相關統計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整體考核過程無法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統計學》課程教學與學科競賽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CRA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統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中國商業統計學會共同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學科競賽,大賽要求學生圍繞社會熱點或感興趣的問題,確定主題,利用統計及市場調查等相關理論與方法,進行實地調查、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最后得出結論形成報告并匯報演示。整個參賽過程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調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都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這與《統計學》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謀而合。因此,將兩者融合的教學模式是可行的。
3?《統計學》課程賽教融合的創新教學體系設計
3.1?賽教融合模式的內涵
賽教融合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主動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競賽,在競賽任務完成過程中驅動學生積極學習某一學科的中心概念、原理和方法,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構建。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自主學習,實現“講、學、用”三者的融合。
3.2?《統計學》課程與CRA融合的創新教學體系構建
3.2.1?課程教學內容建設
對照競賽任務將《統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分成五大模塊,每個模塊都設置相應的理論知識與實踐任務,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具體教學設計見表1。
3.2.2?課程教學方法建設
(1)競賽作品案例教學法。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競賽優秀獲獎作品作為素材,進行案例教學,實現賽教相促。這種方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選擇的獲獎作品主題往往都是一些社會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常規的教材案例相比,它們更具有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二,能夠為抽象的理論原理提供匹配的實戰素材,比如在講授抽樣方法模塊時,只介紹方法原理會覺得很抽象,那么可以選擇合適的獲獎作品,分析其抽樣方案是如何設計的以及為什么這樣設計。這些作品本身就是對真實調查過程的反映,遇到問題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書本上的介紹,學生通過對這些獲獎作品的解析,能夠在學會方法的同時提升實戰經驗。
(2)項目任務驅動法。參照CRA的比賽要求,根據《統計學》課程不同的教學模塊設置不同的實踐任務,而各個實踐任務之間不是獨立的,具有連貫性,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市場調查項目工作過程。課程教學第一節課就跟學生介紹CRA大賽的比賽流程,要求學生自由組隊,自主選題,隨著《統計學》課程不同教學模塊的講授,完成各個部分的實踐任務,課程結束后每組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并演示。通過一個項目來驅動學生學習,讓學生參與其中,主導項目,在完成項目任務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探索知識。
(3)互動反饋教學法。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實踐任務時,每組派出一名學生作為代表,匯報本組的階段性成果,并分享本組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與老師及其他組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修改完善本組的成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的了解到調查不同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有哪些,該如何去解決,積累了學生的實戰經驗。
3.2.3?課程考核體系建設
改變“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大過天”的考核觀念,更多的注重學生對于統計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核,可以從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等多維度考核課程的學習效果,具體可以建立“期末閉卷考試+項目作品+平時表現”的課程考核體系(見表2)。同時項目作品可以作為參加CRA大賽校內賽的初步參賽作品,對于質量較高的項目作品經過指導團隊老師們同意可以直接推薦入圍省賽,省賽獲獎團隊成員可以申請用獲獎作品替代畢業論文。這種考核方式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生參賽的熱情,不僅使得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完成了競賽初步作品,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以參賽為導向,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統計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了學生對于統計知識的轉化和應用。
3.2.4?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很大關系,而高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專注理論教學”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了課程教學內容不接地氣,與實際脫軌,學生只會死背概念原理,不懂如何應用。當務之急要加強對教師專業實戰方面的培訓,授課教師及比賽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去企業掛職鍛煉、參加教師技能培訓及觀摩各類比賽等途徑,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實現師資隊伍從“單一教學型”向“雙師雙能型”轉變。
3.2.5?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首先,加強校內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配備齊全的統計分析軟件,如SAS,SPSS,EVIEWS,R軟件等。除此之外,還要適當開發符合大數據要求的實訓軟件與實驗課程,如Python編程等。
其次,學校應當與地方政府、統計部門、證券公司、市場調查公司等單位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加強校企合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搭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比如,最近通過與當地統計局進行對接,我校統計學專業學生作為人口普查協查員參與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完成了我校在校生及校內住戶的人口普查工作。這類活動能夠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統計理論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不僅讓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而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結語
隨著數據類型的多樣化,傳統《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巨大挑戰,學生在搜集、整理、分析數據方面的能力表現不足。因此,對傳統《統計學》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探索,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競賽項目,將教學內容和競賽任務相融合,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等方式,創建賽教融合的創新教學體系,推動學生對于統計知識的自主構建,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能力,實現賽教相促,賽教相長,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陳兆榮,雷勛平.大數據背景下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高校統計學教學探討[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8(02):152154.
[2]盛寶懷,劉煥香.學科競賽融入應用統計學專業理論教學的“五課一能”課程體系構建[J].高教學刊,2019,(13):106108.
[3]劉冬萍.經管類統計學課程“賽教融合”教學模式探討——以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CRA)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02):9698.
[4]何永達.基于學科競賽的統計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04):3132.
[5]柯晶琳,姜維軍.基于賽教融合的《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思考——以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7(28):8789.
[6]魏菊霞.“賽教融合”模式下《虛擬現實》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41(S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