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東 高杉 劉靜遠
[摘 要]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培育德才兼備高層次人才的任務,課程思政是培育德才兼備研究生的必由之路。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指課程建設的具體方面,更是一種全新的課程觀、教育觀和育人方法論,是將價值教育與真理教育有機統一的重大教育實踐。當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著輕價值觀教育的傾向,具體表現為對研究生的接受特點和接受規律把握不夠準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連續性和持續性,研究生接受知識的專業化學理化特性強,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意識缺乏。要針對教育理念、導師隊伍、教學過程、教育手段、教材體系進行五維建構,全面切實提升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關鍵詞] 立德樹人;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4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2991(2023)03-0109-08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對青年學生懷有深切關懷。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根據教育部相關數據,2021年全國共有在學研究生333.2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十年來,中國培養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研究生,中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和社會治理的主力軍。研究生教育必須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服務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加強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現實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培育德才兼備高層次人才的任務,不僅要求學生刻苦鉆研,扎實專業基本功,更要求學生塑造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兼顧對真理的探索和對價值的判斷。研究生“課程思政”是指在學科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系統研究設計學科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突出學科專業知識蘊含的思想、精神、文化等育人元素,系統改革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及課業評價方式,推進各類研究生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提升協同育人成效。[2]加強研究生課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人才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重要途徑。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隨著課程思政實踐的進一步拓展和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入,課程思政的本質逐漸明晰,即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指課程建設的具體方面,更是一種全新的課程觀,是將價值教育與真理教育有機統一的重大教育實踐,關鍵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為基礎,以“思政”為著力點,強調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的過程中融入價值引領,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4]具體來說,就是在高校教學課程體系中浸潤式隱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使學子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和樹立正向的價值觀引領,擁有更高的道德品質、更強的專業能力、更全面的綜合素質。在訓練研究生獲取專業本領的同時,無聲融入、無感嵌入、無形滲入式地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與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不是在某一門課程教學時長中專門上一節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將價值引導融入各類專業課教學的具體過程之中,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廣義的課程觀,在總體上強調融鹽于水、春風化雨。課程思政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貫通至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將專業課、實踐課、通識課等課程作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整體,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發揮協同效應。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全球范圍內知識創新速度持續加快,高端人才在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教育與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國家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以高素質人才構建新的競爭優勢,以創新激發新的發展動力。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無論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還是進行原創性科技攻關,以及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都離不開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作為支撐。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標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初心使命。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的內在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原因分析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教育強國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量首度突破100萬,招收研究生數量達到117.65萬人,較前一年同比增長6.08%。百萬級別的研究生數量以及逐年攀升的比例,一方面彰顯了中國高層次人才培育的繁榮之勢,另一方面也為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帶來新的挑戰。具體而言,在國際復雜大環境和多元思潮影響下,研究生面臨很多現實困難或理論困惑,他們需要尋求一種既能實現科研理想抱負,又能為現代化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發展之路。與本科階段不同,研究生群體年齡偏高、生源更復雜、培養方案上也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這也意味著研究生群體絕大多數是三觀已經基本形成且穩固的成年人,其讀研是為了提升專業本領,繼而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相對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研究生群體屬于國民教育的最高階段培養對象,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儲備軍和創新創造的發動機,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目標實現,符合現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能夠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是多元文化生態沖擊下培育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然之選。[5]然而,現階段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面臨實施難、不受重視、方法生硬、不被接受等難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研究生階段知識的接受特點和接受規律決定了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對于學生而言,外在的“輸入”過程會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因為人類的思想認知本能地會有一種篩選的機制,就是將灌輸的內容與頭腦中已知的、先驗的東西進行比對,做出“接受”還是“抵觸”的選擇,這種選擇有時會表現為直接的“不聽”,有時候可能會采用另外一種方式,即“假裝聽”,是否觸及到思想或靈魂短期內很難判斷。到了研究生階段,研究生已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不斷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潛意識對于生搬硬套的說教具有一定抵觸心理,容易對課程內容產生輕視心理,且研究生年齡較本科生偏高,其心智成熟程度較高,很多研究生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與工作經歷,總體上認知方式與價值體系已經基本成型,三觀成熟,追求獨立,抗拒生搬硬套的意識輸入。因此,針對研究生單方面開展思政課程的實效性受限,需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力。
其次,研究生接受知識的專業化、學理化特性決定了僅依靠專業課傳授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往往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一方面專業課程內容和書籍中較少涉及對研究生精神需求、價值觀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尤其很多理工科專業課,專業背景強、工程理念重,怎樣在專業課的范疇內將知識點與課程思政元素對應,有機結合后自然地講授出來,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對本科生課程,研究生的科研任務、實驗任務、學習難度都較重,很多研究生采取靈活的學習方式,學習任務分散、持續時間短,大量時間往返于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基地等地方,且很多研究生對思政課程的態度是獲得學分、入黨等,功利性比較明顯,自身缺乏對理論學習的熱情與精力,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再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計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連續性和持續性。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著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對專業課程課時較少、學分較低、考勤紀律較差、考核方式較寬松的問題,且絕大部分高校僅在研究生一年級開展思政課學習,研究生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及專業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具體專業知識教育的關系猶如“虛”與“實”的關系,當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具體實施方面依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但是在總體的課程占比、課堂容量、教師配備方面已經趨向合理化。基于當前思政課程發展現狀,要繼續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和持續性,就要在保證專業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課程思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不僅在專業課程上要強調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場,還要將思想塑造和立德樹人貫穿到實驗室項目組和課題組以及就業指導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
最后,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意識缺乏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體引導。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與本科教育“一對多”的流動性師生關系不同,研究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研究生導師是“一對少”,甚至是“一對一”的相對固定性師生關系,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的言傳身教作用更加顯著。導師與研究生作為利益共同體,導師通常將學生的科研進度、畢業論文、學術研究情況視為教育重點,可能會忽視導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重業務,輕思想”的普遍狀況,這不僅會影響研究生導師思想育人的質量,甚至會為師生關系的惡化埋下隱患,而且過于利益導向的育人傾向也可能會引來研究生的紛紛效仿,與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的職責背道而馳。
三、提升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效性的現實路徑
習近平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為全面推進新時代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路徑。
(一)加強政治引領,凝聚各方育人合力
高校黨組織是黨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落實意義重大。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制定實施方案,確保通過發揮黨支部組織育人功能,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6]
凸顯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政治引領,需要打造一支由研究生工作部、學院、輔導員、導師、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組成的配合緊密、同心協力的課程思政實施團隊,各主體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從工作架構來看,囊括學校由上到下、由點到面、由學院到部門、由教師到每個員工的全方位布局,達到課程思政的最佳效果。[7]專業課教師負責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以有機化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抓住典型事例,如有機化學發展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有機化學學科的熱點問題等,開發能夠體現有機化學課程特色的、具有說服力、感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完成自我成長的重要命題。[8]于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要繼續加強專職思政課教師在研究生課程思政中的主導作用,在現有的教材體系基礎上探索針對性更強的專題學習,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格。于研究生導師而言,導師不僅要在學業上引導研究生搞科研、寫論文,也要在研究生科研生活與學業論文的輔導過程中時刻關注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貫穿研究生培養全程。于承擔日常思政工作的輔導員而言,研究生輔導員配合研究生辦公室與各學院,為課程思政的展開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和體制機制保障,并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效能加以監督。具體而言,與本科生輔導員相比,研究生輔導員的工作并沒有更“清閑”。相反,由于學生之間的科研工作和課程安排存在差異,通過集體班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會相對稀缺。因此,就需要研究生輔導員在提升每次集體班會思政效能的基礎上挖掘其他渠道的教育潛能,比如在重要時間節點利用線上社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或是發揮學院中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物的榜樣示范作用,形成“見縫插針”式的課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工作思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體制機制上,應對課程思政進行整體評估,建立思想道德素養的考察機制。課程思政隱形、間接的培養模式,也意味著結果的顯現較為間接,難以具體量化衡量。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動態變化、綜合全面的審核機制。對于研究生而言,要形成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多元評價體系和方式,在課程成績、論文寫作、科研能力外,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根據不同專業類別、不同層次的研究生制訂公平且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對于教師而言,更多是一種定性評價,即考察教師的態度以及其課堂上思政元素的發掘與結合等。在隊伍建設上突出師德師風,將其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實現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
(二)強化系統培訓,提高導師育人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喚醒和培養各專業課教師傳道、育人的自覺與能力,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的關鍵舉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養提升,培養自身豐厚的人文底蘊,注重個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只有教師培育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化身燈塔,為學生照亮前進的方向,引導學生勇毅前行。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這也要求教師教學信息量充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應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處理專業課內容、組織教學內容,融入愛國情懷、法制意識、規則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要素,激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
重視導師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關鍵引導作用。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觀和育人方法論,不僅需要高校教育者在履行專業課教師身份的時候予以貫徹,還需要在履行研究生導師職責時將其貫徹到研究生指導的全過程,切實發揮導學思政的重要作用,讓參與研究生培養各階段的教師和導師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不僅是研究生的學業導師,更是研究生的人生導師。具體而言,作為“第一責任人”的導師,無論是在研究生入學的“開學第一課”的科研規劃階段,還是 “最后一節課”的擇業就業階段,都要將研究生課程思政融入其中,將學生的科研規劃和工作選擇與國家需要和社會需要緊緊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輔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承擔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主力軍”的社會角色和歷史責任。積極、健康的導學關系會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術觀,幫助研究生順利成長成才,從而實現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要重視導師的培訓工作,構建規范化、系統化的導師培訓體系,提升廣大導師研究生培養能力。建立新聘導師崗前培訓、在崗導師定期培訓、日常學習交流相結合的培訓制度。不斷提升導師德育能力,將研究生導師的德育能力納入教師評價體系和導師資格評聘制度之中,實行“德育失職”問題的一票否決制,凡是在德育層面出現教學事故或社會事件的教師建議重新審核其招生資格。對于在德育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或者先進事跡的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院和二級學院要積極樹立典型,分享先進經驗,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在導師德育能力培育方面做到“賞罰分明”。高校要積極營造爭做新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四有好老師的良好育人氛圍,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全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研究生導師隊伍,形成人人盡展其才、“大先生”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有力支撐學校高層次人才教育體系建設。
(三)彰顯隱性教育,提升教師教學方法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有機結合顯性和隱性教育,建立一個涵蓋全方位、多角度、相輔相成的課程思政框架,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課程思政”從育人的視角,應當遵循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要充分認識改變人的思想、對價值觀進行塑造的規律和工作的難度。對于研究生群體來說,在課堂上硬塞入僵化死板的教條,不僅影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連貫性,還會減損學生對該教條部分的好感,失去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因此,應當關注研究生真情實感,瞄準研究生群體實際需求,采取更加親近學生、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
在專業課教學中同時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關鍵要在備課時明確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聯系,權衡二者之間的主次關系。在教學理念中,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思政”就是“政治”,所以,容易感覺有難度。但實質上,課程思政中強調的“思政”的概念擁有豐富且開放的內涵,是一種教育理念,且有助于教師執教能力的提升。不應當將課程思政中的思政“狹義化”,只要是對學生人生成長有積極引導、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理想、正義、道德等正能量的都應當屬于課程思政的范疇,因此在課堂融入思政元素時,可以開拓性地靈活結合思政元素。教師不應該只針對課程思政去理解相關的知識,更應該針對專業課的課程特點來實現對知識的搭建,這樣才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相互地穿插,最終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也應該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應該對課程的每一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網絡狀的梳理,然后形成一個自己的知識網絡庫,就可以從自己所建立的知識庫進行知識的提取,然后根據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進行總結以及整理,就可以實現對知識進行及時地汲取。[9]在教學目標方面,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能夠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領三方面設定教學目標,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課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實現最大化。在教學內容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國家政策、傳統文化、民族精神、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生態文明、文化自信、行業形勢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自然地融入專業課講授中,強調靈活采擷課程專業知識點中所含思政元素,無形地傳遞給學生,沒有內容的形式將會變得抽象和空洞。在課程設計中,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要做到融鹽于水。比如在專業知識點的講解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在引起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的同時,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元素,把知識和思想同時傳遞給學生;在涉及專業知識歷史文化內涵的課程內容時,結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宏大歷史背景對專業知識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喚起人文情懷,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不是每節課都要有思政的設計、不是額外增加學時學分、更不是專業課堂思政化。在開辟第二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研究生課程思政不應僅僅限于書本,還應該大力推進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踐活動、社團文體活動,比如通過主題黨團日活動、社會訪談、公益活動等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在具體的事件中感知、思考、提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很多高校組織學生參與抗疫活動,或者學生自發在就近社區成為抗疫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活動的同時,無數鮮活的抗疫案例無聲地豐富了課程思政內容,有利于研究生體會抗疫精神,踐行抗疫精神,領會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真意。
(四)采用信息手段,提升課程思政實效
隨著互聯網、自媒體飛速發展帶來的信息爆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落后腐朽文化、有害信息、“高級黑”等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研究生在網上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多種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因而必須堅守網絡一方凈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正確看待網絡上多元的價值觀,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現實挑戰。課程思政作為順應時代發展的嶄新課程形式,應結合新時代特色,充分利用多元平臺,靈活采用多種形式,傳統與科技并舉、講授與互動同在,靈活運用新媒體等技術加強研究生對課程思政的興趣,提升課程思政效能,向研究生思政教育培養注入時代色彩。研究生的日常學習表現出較強的碎片化特征,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在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事件時及時開展專家講座,講解時事,防止大學生在社會熱點事件上被不正確價值觀誤導。研究生在寢室、圖書館、實驗室都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參與學習,也符合當前研究生生活習慣。在資源提供方面,高校可以打造校內的視頻教學平臺,或者聯合全國高校,合并教育資源,建立專有網絡平臺供研究生隨時學習,互享師資,借助線上學習平臺充實政治理論知識,從而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可以提供專門版塊供全國師生分享交流,利用年輕人旺盛的表達欲及對社交的需求,激發研究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展開討論。在學生活動方面,搭建活動平臺,組織更加豐富的研討活動,比如可以組織研究生展開網絡演講大賽、思政學術交流論壇、辯論會等,讓研究生自身在思政教育中成為主體,將校內平臺打造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此外,在研究生進行課程思政學習的同時,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監督和評價,通過清晰的數據更好地掌握當下課程思政的效果及研究生的學習狀態,從而督促研究生端正學習態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雖然要突出新技術下教學媒體的優勢,但應用時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核心地位,不能本末倒置,防止出現過分關注新媒體技術而忽略了內容核心地位的現象。在內容表達和傳播媒介的選擇上,也要注意甄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一定要保持莊嚴態度,立場鮮明、理直氣壯,不可以泛娛樂化。
(五)加強教材編選,堅守鑄魂主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設是鑄魂工程。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這就要求教材編寫人員,在選擇教科書知識內容的時候,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教育方向的把控和內容的篩選,以便專業課老師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良好效果。雖然不同專業、不同老師對于教材的依賴性不同,但是作為一門課的基本遵循,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實現課程思政,除了要求教師積極提升自我在課堂上進行積極引導外,還要從教材出發,根據課程思政的根本方向和最終目的,有步驟、有方向、有選擇地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知識的載體,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體現了知識的價值導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做到教材改革先做先行,注重思政元素的“基因式植入”。[10]堅守教材這一主陣地,牢牢把握編著和選用教材的正確方向,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使研究生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結 語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教師用心教,立德樹人,滋潤萬物,研究生用心悟,啟智潤心,激揚斗志。面對三觀已經初步形成的研究生,要更加注重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特點,講道理的方式就變得非常重要。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同時,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和思政課發揮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作用,把立德樹人作為衡量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標準。實現課程思政,核心是要多維建構研究生思政課程體系,所有課程、所有教師都要承擔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全方位的育人高度。高校建立好課程思政體系、提高課程思政效能,不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還可以激發研究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謹守道德底線,增強研究生的職業倫理規范,對于工作實踐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作用。[11]門門有思政,課課有思政。無論是理工、人文、社科,上述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多維建構途徑都是適用的,只要認真挖掘,就會發現很多感動學生、激勵學生的思政要素,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真正發揮課程思政的重要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EB/OL].(2020-07-29)[2022-08-05].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王義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57-60.
[3]葛宏偉,張萬軍.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7.
[4]蔣占峰,劉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多維審視[J].現代教育管理,2022(9):111-113.
[5]周金鳳.大思政視域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7):110-113.
[6]宋之帥,高鑫雨,湯雪銀,等.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探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33-137.
[7]王堯.再論課程思政:概念、認識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2(7):4-9.
[8]施梅,陳新,薛蒙偉.有機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時刊,2022(7):46-48.
[9]侯帆.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演講與口才》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4):180-181.
[10]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05-114.
[11]陳榕,周璐,郝冬雪,等.工科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2(24):172-175.
[1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8-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責任編輯 孫鐵騎】
The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Courses under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LIANG Dedong,GAO Shan,LIU Jingyuan
(Graduate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graduate stud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abil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refers to specific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brand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methodology. It is a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practice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s value education and truth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tendency in graduate education to prioritize truth over valu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inaccurate grasp of the accep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rong profession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knowledge acceptance, and the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awareness among graduate supervisors. We need to carry out a fiv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educational concepts, mentor teams, teaching processe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extbook system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duat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gradu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