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創新,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的內涵特征。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以質量、結構、創新等關鍵要素的配置和優化為實踐進路,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質量提升,要加強標準建設和應用,提高國際中文教育師資質量,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治理能力;二是結構優化,要優化國際中文教育布局,優化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結構,優化教育模式;三是創新驅動,要推進國際中文教育技術賦能,制度創新及業態創新。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特征;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創新驅動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614
一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頁。)。2022年12月8日,國際中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其主題為“構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演講中強調要扎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孫春蘭強調:扎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政府網,2022年12月9日發布,2022年12月20日訪問,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12/09/content_5730892.htm。)。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適應了國際中文教育提質增效、內涵提升的發展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45-46頁。)。而國際中文教育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人民相親相知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馬箭飛《推動新時代新征程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神州學人》2023年第1期,第7頁。),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創新、增進國際理解、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當前對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吳勇毅《國際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年第4期,第9-15頁。),標準體系建設(馬箭飛《強化標準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國際中文教育標準與考試研討會大會致辭》,《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年第1期,第4-5頁。),“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體系構建(教育項目研究組《構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12期,第119-123頁。),國際中文教育的新動態、新領域和新方法(吳應輝《國際中文教育新動態、新領域與新方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104頁。),國際中文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王文軍、陸小兵《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第142-150頁。),國際中文教師教育(高皇偉《國際中文教師教育建設迫在眉睫》,《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4月13日,第6版。)及信息化建設(馬箭飛《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及發展方向——在國際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成果發布會上的講話》,《世界漢語教學》2022年第3期,第291-293頁。)等方面。上述研究問題意識突出,針對性很強,然而,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是什么?實踐進路為何?學界對這兩個基本問題的認識尚不夠清晰,探討還遠不充分。而只有回答了這兩個基本問題,才能夠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本文將首先厘清和明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在此基礎上探索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以期對推動新時代新征程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有所啟示。
二 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
(一)何為“高質量發展”
當前鮮有文章探討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要厘清和明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首先要明確何為“高質量發展”。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表述,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21頁。)。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判斷,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簡言之,高質量發展就是從簡單追求數量和增速的發展,轉向以質量和效益為首要目標的發展(楊蔚《怎樣理解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年9月29日發布,2022年12月20日訪問,http://www.cssn.cn/skyl/skyl_sksp/202209/t20220929_5544965.shtml。)。高質量發展需要進行三個轉換,即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王一鳴《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論壇》2018年第9期,第32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轉”,這既是發展階段的轉換,更是發展方式和發展特征的轉變(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第4頁。)。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實質上是全面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且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高培勇《深刻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光明日報》2020年8月18日,第11版。)。因此,高質量發展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擴展到社會各領域、各層面,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和綜合性的特點。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而賦予高質量發展突出的戰略地位。
綜上,高質量發展是一種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以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為內涵特征,以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轉型升級的新發展形態。
(二)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
1.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演進
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理念和政策來源于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特征和要求。
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階段區別于之前的國際中文教育規模高速增長階段。隨著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建立,國際中文教育開始快速發展。全球孔子學院發展指數顯示,2007-2018年孔子學院(課堂)增速達20%以上(王輝、韓進拓《全球孔子學院發展指數構建》,《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1年第2期,第1-9頁。)。截至2018年年底,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僅2018年就新建30所孔子學院和80個孔子課堂(《2018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教育部網站,2019年5月31日發布,2022年12月20日訪問,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90/sfcl/201905/t20190531_383796.html。)。國際中文教育在規模不斷擴大、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面臨標準體系不健全、本土化發展不足、師資隊伍建設薄弱、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等困境(教育部《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2624號(教育類091號)提案答復的函》(教漢語提案〔2021〕223號),教育部網站,2021年10月15日發布,2022年12月20日訪問,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yuhe/202111/t20211104_577702.html。)。因此,《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要“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教育部網站,2013年2月28日發布,2022年12月20日訪問,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302/t20130228_148061.html。),在2015年在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上,劉延東副總理提出“要以提高辦學質量為重點”(《劉延東在第十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開幕式上指出 為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人民日報》2015年12月7日,第4版。),提升國際中文教育質量已成為孔子學院改革創新的著力點。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關于推進孔子學院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提高辦學質量,使之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自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后,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先后出現四次重要的政策話語表述。第一次是在2018年12月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上孫春蘭副總理首次提出“推動孔子學院高質量發展”(《孫春蘭強調推動孔子學院高質量發展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人民日報》2018年12月5日,第4版。),這意味著國際中文教育開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第二次是在2019年12月召開的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上,孫春蘭副總理提出“構建更加開放、包容、規范的現代國際中文教育體系”(《孫春蘭出席國際中文教育大會時強調 深化國際中文教育 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民日報》2019年12月10日,第4版。),明確了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第三次是在2021年3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和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人民日報》2021年3月13日,第10版。),構建“一平臺”、“兩體系”成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第四次是在2022年12月舉辦的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上,孫春蘭副總理強調“扎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孫春蘭強調 扎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2年12月9日,第4版。),體現了國家對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的實施層面的重視。
上述關于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政策層面的四次重要表述,從目標、任務再到實施,層層遞進,逐步深化,形成了明確的政策意圖和連貫的政策導向。作為我國語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中文教育政策目標清晰,重點突出,與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和要求高度契合。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從理念、政策到實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中理念和政策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因而準確理解和科學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顯得尤為重要。
2.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
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還只是一個政策話語,尚未發展成為一個學術概念,需要將其內涵特征具體化和實化。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具體和一般的關系,二者內涵特征總體上是一致的,但前者應呈現出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具體特征。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背景和要求下,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提質增效,創新發展。國際中文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經從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發展到“好不好”的問題,從解決中文教育服務質量、規模的要求發展到提升質量和效率的要求(馬箭飛《強化標準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國際中文教育標準與考試研討會大會致辭》,《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年第1期,第4-5頁。)。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三個轉變”,即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規模擴大向結構優化轉變、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最終形成高質量發展形態。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構成了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特征。
國際中文教育質量提升是在高速增長后發展方式的一次嬗變。孔子學院在短時間內數量迅速增大,難免會出現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遇到“成長的煩惱”(王輝《新時代孔子學院的發展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3月5日,第6版。)。國際中文教育標準建設和應用、師資隊伍、治理能力等都需要提質增效。標準建設在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中起到引領和規范作用,也體現了中國作為漢語母語國在制定國際中文教育各項標準中的話語權。教師是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國際中文教師包括中國國內教師、外派專職教師及志愿者、對象國本土教師、華僑華人教師等多種類型,涉及國內對外漢語教學、海外各類中文教學和華文教育(周智婉、王輝《國際中文教育與中文國際傳播:概念內涵與研究取向的比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3年第1期,第12-19頁。),來源不一、質量有別,需要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國際中文教育治理能力是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宏觀、中觀及微觀等各個層面形成協同高效的治理能力。
國際中文教育結構優化體現了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高階性的要求。目前全球孔子學院(課堂)數量可觀,已經超過了韓國世宗學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塞萬提斯學院、但丁學會等國際語言文化傳播機構在全球建立的語言教學分支機構。但是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保持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和協調發展,其中結構優化是必然要求。國際中文教育結構優化體現在發展布局、師資隊伍結構、教育模式等方面。全球中文教學存在布局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等問題(王輝、陳陽《基于大數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分布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9年第1期,第10-24頁。),亟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結構效應。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結構優化體現在中文教師學歷結構、高級本土中文教師和青年漢學家比例及專職教師比例等是否合理等方面。教育模式的結構優化則體現在網絡中文教學、中文+職業教育、文化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等模式的合理化和高階化發展。
創新是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國際中文教育一般是通過機構、師資、教材、資金等要素的投入來維持和推動發展。2004年以來,國際中文教育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發展步伐加快,上述 “生產要素”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為推動“一帶一路”國家中文教育發展,截至2021年10月15日,中國已累計派出院長、教師和志愿者4萬人,贈送中文教材500萬冊,培養培訓本土中文教師6.5萬多人次,培養培訓各類學員220萬人,組織各類中文考試達1600萬人次(謝劍南、范躍進《全球教育治理的內涵、效度及中國參與路徑》,《大學教育科學》2022年第3期,第67頁。)。要素驅動有利于規模的擴大,但不一定會帶來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是國際中文教育轉型升級的內驅力,對國際中文教育催生新發展動能、釋放新發展活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有重要作用。創新驅動體現在技術賦能、制度創新、業態創新等方面。現代技術的迭代升級和教育應用使國際中文教育更加便捷、自主和智能,以滿足中文學習者多元化、高品質學習需求。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有助于增強國際中文教育的資源便利性、治理高效性和發展適應性,形成傳播機構有動力、市場機制有活力、宏觀指導有效力的創新發展態勢。業態創新體現在國際中文教育內容生產、運營、營銷及服務全產業鏈中,以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市場化、產業化發展。
三 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與之相應,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構建現代化國際中文教育體系。現代化國際中文教育體系的構建要以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特征為核心要義,以國際中文教育質量、結構、創新等關鍵要素的配置和優化為實踐進路。以下將從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創新驅動三個方面探討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一)質量提升之路
1.加強標準建設和應用
標準是掌握一門語言、教好一門語言的核心要素(馬箭飛《強化標準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國際中文教育標準與考試研討會大會致辭》,《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年第1期,第4頁。),有利于國際中文教育保持質量的穩定性、規范性和可控性。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是一系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和教學應達到的規范性要求的集合體,包含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語言要素標準、教材標準、教師專業能力標準、職業中文能力標準等各類相關標準。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構建“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表明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建設。2021年以來,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先后出臺了《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國際中文教育專業能力標準》等國家或團體標準。未來,國際中文教育一方面要加強現有標準的修訂、完善和研究,制定國際中文教師數字勝任力標準、教材本土化標準、教學案例標準、學術中文能力標準、區域國別中文教育質量標準、中文教育機構評價標準、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指數、國際中文教育智庫建設標準等系列新標準,適應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要將現有標準同課程和教材建設、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建設、國際語言教育標準對接,并與中文教育標準國際化等密切結合,推進國際中文教育標準的應用、實施、國際推廣及國別化適配,從而引領和推進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
2.提升國際中文教育師資質量
隨著國際中文教師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全球中文學習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國際中文教師亟須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首先,完善國際中文教師培養培訓機制,發揮國外高校中文師范專業和國內高校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與實踐基地等優勢,形成國內國外結合、崗前崗中組合、線上線下混合、教研實踐融合的中文教師研修新模式。其次,開展以需求為導向的精準化培訓,分類分層分級培養培訓中文教師,以適應多樣化中文學習需求。國際中文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應充分體現國際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重視語言學理論的學習(陸儉明《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需要學一點語言學理論》,《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20年第2期,第3-14頁。),提升教師運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能力。再次,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更加清晰,著力培養熱愛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專業基本功扎實、具有寬廣國際視野和較強教學實踐能力和中華文化闡釋能力的專門人才。最后,重視國際中文教師的問題意識、科研方法、反思能力及數字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增強其環境適應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持續發展能力。
3.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治理能力
國際中文教育治理能力是國際中文教育治理體系效能的直接體現,關涉國際中文教育質量和效率。要健全國際中文教育治理體系,強化國際中文教育質量監控、過程管理、績效評價、機構協同等職能,發揮各中文教育機構和教師的能動性,加強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和學科發展的統籌規劃和系統化實施。從宏觀層面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在指導、引領和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國際局勢的加速演進,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顯著增強,需要增強對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方向的預判力和把控力,對國際中文教育輿論環境的洞察力和引導力,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提升國際中文教育創新應變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保障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李宇明、黃德寬等《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語言文字應用》2022年第4期,第12頁。)。從中觀層面看,治理主體的政策學習能力、政策執行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王輝《國家語言治理能力及其理論建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第140頁。)。海外孔子學院(課堂)、華文教學機構、高校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相關院系、國際中文教育智庫、學術團體、媒體等需要增強國際中文教育相關政策學習、執行和協同創新能力。從微觀層面看,中文教師、華僑華人、漢學家等個體需要提高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參與治理能力,在具體實踐中發揮國際中文教育多元主體的能動性和協同效應。
(二)結構優化之路
1.優化國際中文教育布局
首先,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的全球布局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服務國家外交和戰略需求為導向,設定國際中文教育重點國家和優先支持國家,科學規劃,精準布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情勢下,需要加大對“一帶一路”國家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使“一帶一路”國家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基本盤和穩定器(王輝、史官圣《區域國別研究視角下的國際中文教育:內在邏輯與范式建構》,《世界漢語教學》2023年第1期,第7頁。)。在尚未建有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的“一帶一路”國家,優先考慮設立孔子學院(課堂)。其次,要合理調整各國孔子學院(課堂)的分布,使孔子學院(課堂)的數量與當地人口、教育、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投資等要素相匹配,發揮每個孔子學院的綜合輻射效應。優化各國孔子學院、華文學校及開設中文項目的當地教育機構的布局,促進其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再次,大力推動中文進入當地基礎教育機構,提高中文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地位,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低齡化發展趨勢。最后,調整國際中文教育產業布局,在網絡教學、水平測試、師資培訓、文化創意等產業方向擴大市場化、民間化、國際化機構的參與度。
2.優化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結構
首先,改善教師隊伍學歷結構。適度壓縮國際中文教育本科專業人才規模,逐步擴大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碩士規模,大力發展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隊伍,支持更多高校增設國際中文教育學術型和專業型博士學位,擴大國際中文教育高端人才培養。縮減或取消考生報考國際中文教師專業博士學位時的工作年限要求,讓更多有海外工作意愿的青年教師或學生有機會攻讀博士學位,趁年輕盡早到國外開展教學。其次,鑒于本土師資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關鍵力量(李宇明《國際中文教育的當地化問題》,《南開語言學刊》2022 年第2期,第24頁。),要加大本土中文教師培養力度,形成一支高水平國際中文教育種子教師隊伍。通過支持國外高校中文師范專業、擴大實施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項目、增加新漢學計劃招生名額等方式,不斷擴大本土教師比例,使其成為當地中文教學的有力參與者和推動者,促進國際中文教育本土化內生性發展(馬箭飛《推動新時代新征程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神州學人》2023年第1期,第7頁。)。再次,穩步擴大專職教師隊伍,制定專職教師職業發展規劃,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職業化水平,加大對專職教師薪資、職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其職業榮譽感和工作穩定性。最后,鼓勵資深國際中文教師組建教學團隊到國外中文教育機構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形成中文教學可持續發展力量。
3.優化教育模式
首先,優化網絡中文教學模式。高水平建設網絡中文課堂、中文智慧教室、網絡教學資源平臺,不斷適應中文學習者網絡化、自主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加強中文教學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促進跨平臺獲取教學資源和功能支持,形成線上中文教學的共享模式(王輝《新冠疫情影響下的國際中文教育:問題與對策》,《語言教學與研究》2021年第4期,第20頁。)。其次,強化中文+職業教育、中文+領域服務、中文+特色化發展等“中文+X”教育模式,增強中文教育對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服務能力。加強中文教育與中國航天、高鐵、新型農業菌草種植等先進技術的有機融合,構建中文教育與高科技走出去相互加持、互促發展的伴生發展模式。再次,優化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模式,從傳統的單向線性文化傳播轉向雙向互動、平等包容、共生共榮的文化交流模式,促進中外文明互學互鑒。最后,加強國際中文教育產教融合發展,貫通產學研用鏈條,突出“從實踐中學、到實踐中用”的實踐能力培養導向,發揮產業在國際中文教育實踐和協同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國際中文教育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三)創新驅動之路
1.技術賦能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可及性和高品質是高質量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首先,充分發揮數字資源的創新引擎作用,運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圖像識別、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傳統教學內容資源進行轉化升級,創造和豐富資源應用場景。大力研發數字化教材、融媒體詞典和多語版中文移動學習應用程序,建設優質可及的教學資源庫。其次,以虛擬現實、AI機器人、ChatGPT等技術賦能國際中文教育智能教學、智能測試、智能輔導等環節,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的個性化、自主化和高效化。再次,以大數據應用推動中文學習成效評價變革,科學分析學習過程曲線,探究學習者學習偏好和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進行個性化、過程性、動態性評價。最后,以數字技術應用驅動國際中文教育師生交流方式、課堂教學管理方式、教育機構協作方式等的變革,打通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的數字鏈條,形成與數字環境、數字教學、數字評價相匹配的國際中文教育數字新生態。
2.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能夠有效激發國際中文教育活力和創造力。2020年,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的成立,是構建現代化國際中文教育體系的創新舉措,也為國際中文教育制度的持續創新奠定了組織基礎。當前孔子學院、漢語橋、中文聯盟等項目和品牌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各參與方的能動性,品牌運營、價值鏈延伸、資源共享等都需要制度層面的支持和保障。首先,要健全國際中文教育規章制度。國際中文教育從宏觀層面的發展規劃、區域協同到中觀層面的項目或辦學機構的科學管理和動態監測,再到微觀層面的師資和教材管理等都需要一系列與之配套且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規章制度。國外辦學機構的管理規定需要與當地的法律法規、教育制度、文化習俗等相適應,要通過機制創新融入當地教育并拓展中文教育渠道。其次,建立健全孔子學院(課堂)、華文學校等機構的激勵機制,強化質量導向,克服片面追求學生規模和文化活動宣傳效果的傾向。再次,通過完善自我評估、引進第三方評估、加強國際評估等方法,提升國際中文教育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最后,要建立從中文學習需求分析、市場拓展、項目設計、教學質量評估、成效反饋到人才市場評價的完整的閉環管理流程,促進國際中文教育良性發展。
3.業態創新
國際中文教育業態創新指運用新的理念、技術和方法,創新國際中文教育產業運作模式和組織形態,是國際中文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隨著新技術、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國際中文教育產業的外延得到拓展,產品形態更加多樣化(鄭東曉、杜敏《新階段國際中文教育的經濟價值及其產業發展》,《江漢學術》2022年第6期,第107頁。),國際中文教育業態創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國際中文教育業態創新體現在內容生產、運營、營銷和服務全產業鏈。首先,借助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國際中文教育內容生產上的創新可以是生產虛擬教學產品,開設虛擬仿真課堂,創設虛擬教學場景,營造沉浸式學習體驗。其次,國際中文教育運營上的創新可以通過中文教學平臺的架構和功能創新、短視頻教學、實景直播、VR全景直播、機器人直播等新形態實現。不同的教學組織形態也可以在產業運營中綜合運用,最大程度滿足學習者的多元需求。再次,國際中文教育營銷上的創新包括運用智能算法鎖定目標中文學習者,精準投放中文教學項目信息,創設虛擬教學體驗場景吸引潛在學習者,通過知名中文教學網絡主播直播擴大品牌影響力等。最后,國際中文教育服務上的業態創新可通過創建全球中文即時響應平臺、中文學習一站式資源服務平臺、中文寫作智能優化服務平臺等方式來實現。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中文教育也可與動漫、電競、網文等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跨界新業態。
四 結語
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以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為內涵特征,其目標是構建現代化國際中文教育體系。基于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三大內涵特征,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包括三個實踐進路:一是提升國際中文教育質量,要加強標準建設和應用,提高國際中文教育師資質量,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治理能力;二是優化國際中文教育結構,要優化國際中文教育布局,優化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結構,優化教育模式;三是創新驅動,要進行技術賦能、制度創新、業態創新。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內部條件創新和外部環境約束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內部來看,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政策、治理、理論、實踐等要素的一體化發展,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將對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從外部來看,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受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國際關系、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制約。未來,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可以從發展環境、政策制定、治理效能、質量評估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Wang Hu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both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to better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It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lies in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key elements such as quality,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Specifically, it involv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quality improvement, which requires strengthening 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nhanc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secondl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which includes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models; thirdly, innovation driving, which involv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nnotation features; quality improvem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driving
[責任編輯:唐 普]
收稿日期:2022-01-22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非洲百年漢語傳播研究”(21&ZD311)、教育部語合中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中外聯合專項課題“基于中文國際傳播的語言傳播理論:轉向與建構”(22YH23ZW)、教育部語合中心國際中文教育基地項目“國際中文教育助力非洲減貧研究”(22YHJD10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輝,寧夏銀川人,文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言政策與語言傳播、國際中文教育,E-mail: hui.wang@z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