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蕾 朱冬香
[摘要]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貧困問題,是對中國反貧困實踐各方面、各環節規律的全面系統總結,具有科學性品格;指導中國反貧困實踐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理論,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具有實踐性品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將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融入脫貧全過程,具有人民性品格;突破了單一模式的貧困治理局限,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具有創新性品格。
[關鍵詞]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品格;? 精準扶貧;? 貧困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1-0053-03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黨帶領人民立足我國國情,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源于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1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具有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創新性等品格。全面認識和系統把握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品格,對于深刻理解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豐富內涵、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動解決世界貧困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彰顯科學性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實際,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總結提煉中國共產黨減貧實踐經驗、不斷深化對減貧規律科學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思想內涵豐富、邏輯結構嚴密,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
包含科學的思想內容。從理論內容上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黨中央對脫貧攻堅的集中統一領導,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七個強化”等扶貧開發基本方略。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分析我國貧困現狀,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農村貧困問題特征、反貧困深層次矛盾問題以及系統治理貧困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反貧困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反貧困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成果。
具有科學的邏輯結構。從邏輯體系上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進行了嚴謹論證。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獨特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鮮明價值追求;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制度優勢;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獨特方法論;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實踐主體動力;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文化密碼;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實踐成效評價的主要標準等。這些要素構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嚴密邏輯體系,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科學性特征。
體現實踐性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反貧困實踐相結合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不僅成功指導解決了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還為更多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途徑。
指導中國反貧困實踐取得一系列重大而卓越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從實踐向度對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全面概括:“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組織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重整山河,為擺脫貧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實施了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著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地區在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發展步伐顯著加快,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向世界客觀、真實呈現了中國的反貧困實踐是在人口數量眾多、規模巨大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中國的反貧困成就是歷經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是全國都消除了絕對貧困而不是某一區域的脫貧。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基于中國偉大的反貧困實踐而形成,覆蓋面更廣、標準更高、機制更完善,更加注重整體和全面。
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提供有效方案。目前,全球仍有7億左右極端貧困人口,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中國助力全球減貧,開展國際減貧合作,承擔大國責任,加強南南合作,不附加任何條件對最不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和支持;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中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通過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經濟;通過理念分享和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國家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等。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的反貧困實踐有效推動了世界反貧困進程。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源于大國、長期、全面的反貧困實踐,而非小國、短期、局部的反貧困實踐,是被實踐證明的、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理論。
凸顯人民性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堅持發展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本質屬性和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在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我們黨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尊重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培育脫貧的內生動力和信心決心,通過內源式發展幫助貧困群眾徹底擺脫貧困;通過完善有組織的社會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創新社會幫扶方式等,構建全社會幫扶的反貧困大格局,形成貧困治理的政治、組織和制度優勢,確保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轉化為貧困治理的有效措施;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采取簽責任書、立“軍令狀”、五級書記抓扶貧、精準選派駐村干部等措施全力扶貧;始終堅持把扶貧與發展教育、文化、科技、健康事業相結合,開展政策、資金、文化、基礎設施等全方位對口幫扶,凝聚全社會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富有創新性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對長期以來中國扶貧開發工作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具有強烈的創新特色。
創新了反貧困理論。從貧困產生的根源和本質上看,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從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狀況開始的,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下的資本剝削。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實際,把握減貧規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在貧困產生的根源和本質上,明確指出中國貧困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擺脫“一窮二白”的貧困面貌,貧困治理的根本手段和途徑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等。這些具有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進一步深化了對貧困本質和消除貧困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從反貧困的目的上看,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致力于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通過為個人發展創造條件、保證機會公平,讓貧困群眾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突破了以往單一模式的貧困治理局限,極大振奮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的勇氣和信心。
創新了反貧困實踐。中國特色反貧困實踐,將貧困治理與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緊密聯系,實施集成式、協同性、系統化的反貧困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突破制約貧困治理的機制障礙、補齊制度短板,全方位構建了一整套脫貧攻堅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建立脫貧攻堅動員體系,動員各方力量合力攻堅;創新運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助力中國反貧困實踐;注重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和各環節;實施精準識別、建強隊伍、靶向治療、嚴格監測,進一步提升貧困治理效能等。這種反貧困的思路和手段既是如期脫貧的有效辦法,又為后期貧困地區實現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秦蕾,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朱冬香,北京化工大學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 王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