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娟
[摘?要]?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培養幼兒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優化教育目標,創新教育方法。音樂審美能力是幼兒核心素養中的關鍵內容,幼兒教師要注重在教育活動中采取有效的培養方法,提升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首先對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價值進行了闡述,并分析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現狀,進而具體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的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3)12-0094-03
幼兒階段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啟蒙階段,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也是美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的幼兒音樂教育中,只是帶領幼兒進行簡單歌曲的學唱,并未系統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在幼兒音樂教育改革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提高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視,通過分析與了解幼兒的認知規律、理解能力以及生活環境,科學設計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方案,將對幼兒的能力培養落實到具體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提升幼兒階段教育工作開展的實效,進而提升幼兒審美素養。
一、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價值
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是幼兒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也是幼兒“三觀”形成以及道德品質提升的必然要求。具體來看,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于美育的深入落實。美育簡單來講就是審美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階段實施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幼兒從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音樂教學作為美育實施的主要途徑,加強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幼兒教育中落實美育的具體表現。借助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幼兒能夠對美有初步的感知,能夠具備一定的辨別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有利于促進幼兒道德情感的發展。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幼兒道德情感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在音樂審美能力培養中,幼兒能夠接觸大量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并參與幼兒教師組織的豐富的音樂活動,將音樂融入幼兒實際生活中,在音樂的不斷熏陶中,使幼兒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在對幼兒進行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傳授給幼兒基礎的音樂知識,還讓幼兒能夠在欣賞音樂、感知音樂、體驗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在藝術與文化的雙重熏陶下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三,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在以幼兒審美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音樂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造了更多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表達的機會,使幼兒在探索中、實踐中以及創造中感受音樂的美,并激發審美情感,體會到音樂審美所帶來的快樂。在此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表達、個性創造,最終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二、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現狀
音樂活動是幼兒教育階段重要的活動項目之一,音樂因其旋律優美、節奏感強,深受幼兒的喜愛。從幼兒園教學工作開展情況來看,音樂元素在諸多課程教學中都有運用,可見音樂在幼兒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從整體來看,幼兒教育中對于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并不重視,沒有結合幼兒的認知規律、思維特點,科學設計音樂活動方案,以此實現提升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在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的重視度不夠。幼兒教師在音樂教育方面局限于組織開展簡單有趣的音樂活動,以娛樂和游戲為主,雖然幼兒也能夠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但是教師缺少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方案的合理設計與系統規劃,導致幼兒在音樂活動參與過程中自身的音樂審美感知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對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價值和必要性缺少認知,因而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沒有將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
第二,幼兒主體地位不強。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主要是通過幼兒在實踐參與中自主感知音樂、體驗音樂、欣賞音樂以及表現音樂來實現,然而在現階段的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各項音樂活動、音樂游戲都由教師一手操辦,幼兒如同提線木偶般按照教師的要求逐一完成各項操作,幼兒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有限,這也是目前影響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一)在感知音樂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感知力
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感知力是提升其音樂審美能力的關鍵,幼兒在感知音樂方面主要是通過聽覺感知,教師給幼兒播放音樂作品,引導幼兒針對音樂作品中的構成要素、表現形式等進行感受和認知,從而使幼兒能夠初步感知音樂中的美。大部分幼兒不具備先天的音樂審美感知力,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來提高。幼兒教師要采取有效的引導與訓練方法,不斷強化幼兒的音樂基礎,使幼兒能夠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感知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第一,感知聲音。感知聲音主要是通過引導幼兒對各種美妙、有趣的聲音進行聽音和辨別,從而增強幼兒對于聲音的敏感度。在聲音感知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幼兒的現實生活入手,帶領幼兒聽音和辨別生活中比較熟悉的聲音,比如帶領幼兒感知自然環境中的風聲、雨聲、流水聲、各種動物的叫聲,還有生活中敲擊桌子的聲音、走路的聲音等,讓幼兒能夠提升對聲音的敏感度,并對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聲音保持好奇和熱愛。當幼兒具備了一定的聲音敏感度后,再帶領幼兒欣賞一些經典音樂,以優美的音樂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培養幼兒對音樂的熱愛,并養成傾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在不斷地傾聽中,幼兒能夠對不同音樂有所感知,可以分辨出音樂作品中不同的聲音,如男女聲音的不同、各種樂器在音色上的不同等。最后,教師逐漸引導幼兒從更專業的角度對音樂作品的結構進行初步感知,如能夠初步感知音樂中的音色、音的長短和高低等。
第二,感知節奏。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知能力是其音樂審美感知力中的關鍵部分,音樂節奏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音樂作品中的關鍵構成要素。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知力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結合幼兒的興趣需求,可以采取游戲的方式組織幼兒展開對音樂節奏的感知。游戲不僅因其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能夠將音樂中抽象的節奏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幼兒在參與音樂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身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比如,教師在帶領幼兒感知《火車嗚嗚開》這首音樂作品的節奏時,可以組織幼兒參與“開火車”的游戲。火車在剛剛出站時的速度是緩慢的,對應相對緩慢的音樂節奏;而在出站后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對應的是較快的音樂節奏。通過游戲活動的開展,幼兒能夠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有初步的認知。教師還可以通過融入兒歌或者童謠的方式,利用朗朗上口的歌詞,讓幼兒結合詞曲一邊拍手一邊學習兒歌,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音樂的節奏。
第三,感知旋律。音樂中的旋律主要是由不同音高的音按照某種特定的關系進行排列和組合,從而形成優美的旋律。感知音樂旋律是理解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的關鍵途徑,培養幼兒音樂旋律的感知能力,對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強化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等都有重要價值。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各類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音樂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漸感受音樂作品旋律的高低走向。比如,在《兩只老虎》的音樂游戲活動中,幼兒在聽到高音或者低音時,做出舉雙手或者蹲下的動作,這樣幼兒能夠逐漸掌握音樂的旋律,提升其音樂感知能力。
(二)在體驗音樂中激發幼兒的審美情感
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情感同樣也是其音樂審美能力中的重要內容,審美情感的形成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幼兒音樂審美情感的產生與發展,需要借助其在音樂活動中的切實體驗與實踐,與音樂作品融會貫通,才能激發幼兒的音樂審美情感,使其感受到音樂中的美。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帶領幼兒體驗音樂,從而激發幼兒的音樂審美情感:
第一,在游戲中體驗。音樂游戲是現階段幼兒教育中開展音樂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主要是指將游戲元素與音樂教學活動相結合,給幼兒創造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在音樂游戲中,教師通過給幼兒播放音樂,或者采用相應的樂器進行伴奏,讓幼兒通過體態動作以及表情等將理解到的音樂作品內容呈現出來,這種游戲體驗的音樂活動形式符合幼兒的認知習慣,也能夠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比如,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過新年”這一主題的音樂游戲活動時,給幼兒準備各種各樣的游戲道具,并播放與該主題對應的音樂。當歡快、熱烈的音樂響起時,幼兒根據音樂中的內容利用游戲道具進行游戲體驗,有的幼兒根據音樂內容開始穿喜慶的新衣,有的幼兒則扮演各種小動物,變換各種姿勢動作,使幼兒在音樂游戲體驗中感受到音樂的內涵和音樂藝術的美。
第二,在情緒中體驗。音樂教師在幼兒音樂審美情感的發展中起到關鍵性的引導作用,教師除了組織幼兒參與各種游戲活動、體驗活動外,還要注重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幼兒,以此實現對幼兒審美情感的激發。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能夠對生活中各種美好的聲音以及優秀的音樂有較高的敏感度,在音樂活動中,能夠發揮好自身的專業特長,通過親自唱歌或者舞蹈給幼兒做好榜樣。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注重以極高的熱情來表演,從而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感染幼兒,使幼兒能夠產生審美情感上的共鳴。
(三)在欣賞音樂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想象力
審美想象力是音樂審美能力中的關鍵內容。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立足幼兒核心素養發展需求,通過組織幼兒進行音樂欣賞,為幼兒創造自主賞析、自主交流的空間,借助有效的啟發和引導,使幼兒的音樂審美想象力得到提升。這不僅能夠促進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能夠發散幼兒思維,擴寬幼兒的知識領域,開闊其視野,讓其對音樂產生熱愛。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知識量匱乏,對于世界的認知十分有限,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充分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幼兒欣賞音樂的初期階段,教師主要是負責帶領、引導幼兒在實踐活動、游戲活動中去感知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結合幼兒的情況認真篩選音樂作品,以便確保音樂欣賞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自身也要提升音樂素養,對各種音樂作品有深度的賞析,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情感及創作背景,同時能夠以幼兒角度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引導手段,提升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要改變以往直接給幼兒灌輸音樂作品信息的活動開展形式,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引導,啟發幼兒思考,發散幼兒思維,從而實現提升幼兒的音樂審美想象力。
(四)在表現音樂中培養幼兒的審美創造力
教師在帶領幼兒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幼兒表現音樂,也就是將自己感知到的、理解到的音樂的內涵及音樂的美通過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一來,既加深了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音樂審美創造力。教師要注重提升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使幼兒能夠自主選擇表現音樂的方法,這對幼兒的個性形成以及創造力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通常情況下,幼兒習慣采用語言的方式、動作的方式以及繪畫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將音樂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出來。而不同幼兒對于音樂的理解不同,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選擇的表現形式以及最終呈現的表現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教師要立足幼兒主體,給予其適當的引導,從而有效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創造力。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動作來表現音樂之美,幼兒在感知音樂的基礎上,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即興地做出對應的動作,并跟著音樂的節奏調整動作的快慢。有的幼兒將生活中觀察與模仿到的一些動作融入其中,還有的幼兒自己創造動作,在幼兒表現音樂的同時會對音樂進行進一步賞析,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內涵,從而提升了幼兒的創造能力。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采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以及繪畫的方式來表現音樂的美。在完成音樂活動后,教師引導幼兒對游戲活動中都播放了哪幾首音樂進行回憶,并說一說自己對哪首音樂的印象最深,通過組織語言進行具體表達。由于幼兒的詞匯量有限,在表達時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此時需要教師幫助幼兒運用一些新詞來表達,既能夠幫助幼兒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同時又能豐富幼兒的知識量,讓幼兒能夠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呈現音樂的美。
結?語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加強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將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對提升音樂教育實效以及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升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幼兒音樂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創造力以及審美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需求為核心,科學設計音樂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在感知音樂、體驗音樂、欣賞音樂以及表現音樂中得到審美能力與素養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易靜.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0):166.
[2]付紅艷.幼兒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初探[J].新作文:教研,2018(3):86.
[3]石曉霞.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漫談[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282.
(責任編輯:馮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