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娜
[摘?要]?以聽、評、磨課的方式進行民歌課堂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通過展現原生態民歌的視聽沖擊、激發富有情境的民歌想象、感知方言與民歌旋律節奏的密切關系、傳承口傳心授的民歌學習方式、體驗載歌載舞的民歌形式、播種民歌即興演唱的種子等方法,加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與認同感、提升民族自信與凝聚力。為音樂教師提供民歌教學參考,引發更多教師對民歌教學的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歌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3)12-0097-03
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音樂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圍繞著人們的生活日常進行創作,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有的民歌抒發歡樂幸福;有的民歌傾訴苦悶憂傷,但情感淳樸真摯,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同時,民歌還是人民生活的有力助手。要學習中國音樂,必須多了解中國民歌。民歌學習對學生們了解、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具有現實意義,是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小學音樂課堂中民歌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隨著時代變遷,學生們被鋪天蓋地的流行音樂所影響,民歌很難引發共鳴和興趣。其次,作為學習能力更強的教師也難過方言關,何況小學生?加之民歌演唱難度確實遠遠大于一般兒童歌曲,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最后,中國傳統音樂現有理論基礎還比較薄弱和匱乏,許多傳統音樂中積淀的藝術經驗仍缺乏理論表述,給教師教學帶來困難。因此近年來,筆者與幾位一線音樂教師共同組成中國民歌課堂教學研究小組,以聽、評、磨課的方式進行民歌的課堂教學摸索與研究,試圖共同尋找富有生機的小學民歌課堂的模樣。
一、展現原生態民歌的視聽沖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帶有濃郁地方性和民族色彩的民歌。如果都用普通話來演唱各地民歌,那么民歌的欣賞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介于民歌的“風土性”特征,透過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簡單了解當地民俗文化、聆聽帶有鮮明地方風俗特征的原生態演唱,并學說一點兒地方方言,讓學生更能走近某一地區、某一民族,與他們的精神世界產生獨特的互動并對該地域音樂文化樹立正確理解與認識。
在執教彝族兒歌《喜鵲鉆籬笆》時,為了讓學生享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民歌所帶來的視聽感受,老師沒有圖省事直接使用教材配套音頻,而是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查找最原生態的彝族民歌視頻資料。課堂上,老師和同學一起模仿彝族人圍坐火堆邊:“剛才老師是用漢語來演唱的,其實彝族同胞有著他們自己的語言。今天老師就為大家請來一位彝族阿姨,她將用彝族最常用的伴奏樂器——月琴,用最地道的彝族語言來演唱這首快樂的彝族歌曲。”學生對比聆聽普通話版本和原生態版本的音樂作品后,又學習用彝族當地語言演唱歌詞,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彝族原生態民歌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實踐證明,原汁原味的民歌才能帶給學生強烈的震撼與沖擊感,對民歌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最重要的音樂品格——自主音樂需要。
二、激發富有情景的民歌想象
民歌是早期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作出來的,有的體現勞動生產習俗;有的體現婚喪習俗;有的體現生活習俗。當下的小學生既缺乏田野勞動經驗又對各地習俗和民歌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此教師教授民歌時除了需要先通過課件、視頻、語言描述、教師示范等音畫結合的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向學生展示勞動生活場面,給予他們感性認知外,還應盡可能用音樂的方式創設勞動生活情景帶學生身入其境,實現正面、積極、優質、充分的民歌音樂情感體驗。
執教《放牛山歌》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首民歌所賦予的意境,產生強烈的情感表達的愿望,老師很有創意地將前奏鋼琴伴奏的節奏拉寬拉長,將領唱的第一、二樂句速度放慢,非常好地強化了山歌的風格特點。剎那間,猶如一幅山野圖呈現在學生眼前。帶著這樣有情景的想象,有的學生當牛兒,發出哞哞的叫聲;有的學生當放牛娃,用四川話吆喝:“走,上山去嘍!”在有情景的音樂想象中,學生唱出了心中的山歌,獲得了心靈的滿足與飛揚。
三、感知方言與民歌旋律節奏的密切關系
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著許多鮮活的地方語言,每個民族的語言內部又存在方言土語的差別,個別的地方還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民歌以方言演唱,依方言傳播,在演唱時會因方言的聲調和語言節奏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旋律走向和節奏差異。這也有力地證明了方言和旋律、節奏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演唱時使用方言表達地方特色確實有一定難度,因此小學民歌課堂教學中無須對此做深入分析講解,就通過歌詞的反復念、唱并輔以聯覺的支持來有效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方言與當地民歌旋律、節奏之間的聯系,這也是民族音樂文化理解的一部分。
方言準確性在民歌演唱中非常重要,在民歌學習中也是一個難題,為解決方言問題,首先教師需要進行準確的示范。執教四川民歌《采花》時,老師非常重視學生體驗四川方言無翹舌zh、ch、sh,只有平舌音z、c、s;無舌根鼻音韻尾的韻母eng、ing、ong,只有舌尖鼻音韻尾的韻母en、in、un的特點以及四川方言的語音語調與音樂旋律之間的關系。教師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比劃出四川語音語調的旋律線條(聽覺+視覺+聲覺)。教師還尤其注意指點學生“海”“尖”“采”“霜”等字音的音色靠前靠上,并很好地做到了讓學生在演唱之前對方言聲調的旋律走向有足夠想象,學生方言的準確性也有很大提高。同時在方言的示范演唱時也注意呈現四川民歌特有的又高又尖的演唱音色。
節拍節奏的形成受各民族語言節奏的巨大影響,也和各民族生活環境、生產方式有關。在教授朝鮮族民歌《桔梗謠》時,老師特別注意讓學生感知民族語言與節拍節奏的關系。在學歌詞環節老師手拍節奏歌唱(聽覺),突出三拍子韻律感,同時請學生用敲長鼓的動作伴奏(動覺),使學生很好地體驗到了歌詞和節拍韻律的關系。唱歌詞時,學生用手指敲擊節奏,在多處附點四分音符出現的時候都用手指在空中劃出長長的弧線(視覺),于是學生親身感受到以三拍子為基礎的附點節奏形式與朝鮮族的語言有直接關系。朝鮮族語言的單詞有長音節和短音節之分,語言重音的安排上形成前長后短或者前短后長的節奏形式。最后再跟老師一起讀一讀(聲覺)。通過拍、念、聽、唱等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初步理解朝鮮族語言和節拍節奏息息相關。
四、傳承口傳心授的民歌學習方式
民歌一直以非文本性的、口傳心授的獨特傳承方式流傳和延續于民間。口傳是教授者反復示范傳授,心授則是學習者對教授者實踐聲音的直接體悟和模仿。眾多民歌雖不知作者姓甚名誰,卻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的集體檢驗后相傳至今,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完善。起初并沒有紙質的樂譜記錄民歌旋律,即便有也僅僅記錄一些骨干音。傳唱民歌時,除了注重感性表達與口傳機制,還熱衷于裝飾變奏,故旋律容易傳唱變異。后來音樂學者千辛萬苦采風搜集音像資料,再將其記譜整理出來才得以保留下這些珍貴的民歌素材。因此,課堂中采用傳統口傳心授的方法教民歌,符合民歌的“口頭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
在教學中采用西方音樂視譜填詞的學習方式是不合適的,因此《喜鵲鉆籬笆》一課,教師積極創設“原生態”“接地氣”的情境和氛圍,帶領學生席地而坐,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景色宜人、自由不受拘束的彝族山寨中進行音樂活動的體驗與參與,采用最自然淳樸的學習方式。老師用最自然的本嗓聲音狀態,聲情并茂地把民歌特有的潤腔、風格、韻味表達出來,教師教一句,學生聆聽模仿一句,盡量唱出地道的原生態民歌。
在口耳傳形,內心感悟之后又采用分男女小組和通過游戲接龍的方式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和有趣的游戲中反復演唱歌曲,熟悉歌曲。口傳心授學習民歌從音樂學習的角度看還起到了強化學生內容性情感體驗、訓練學生聽覺和音樂記憶的作用。
五、體驗載歌載舞的民歌形式
民歌與舞蹈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民間歌舞產生于勞動和休閑娛樂生活,具有歌唱性、律動性強的特點。民間舞蹈是我國民族藝術的寶藏,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豐富的感染力能最直接地表現該民族的性格、氣質、思想、文化、情感、勞動方式、生活環境、物質文明、宗教信仰。小學民歌課堂中將參與不同地區歌舞的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重要教學途徑,必然可以加深學生對各地區民歌風格的理解和認識,拓寬學生眼界與人文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民歌音樂經驗,促進學生音樂情感的表達,進而豐富已有的民歌音樂經驗,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凝聚力。
《桔梗謠》通過朝鮮舞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朝鮮族人民農耕勞動的特征和人們既含蓄又熱情的性格,同時學生也在載歌載舞的體驗中感受到朝鮮族民歌節奏之多變,旋律之優美,呼吸之意味無窮。
《放牛山歌》更是巧妙使用蓮簫作為四川民間樂器,不僅用蓮簫引出歌曲難點、解決難點,還在整合歌詞、節奏、旋律三要素的同時讓學生手舞蓮簫載歌載舞加強對四川民俗文化及音樂風格的經驗性情感體驗。
在民間舞蹈融入民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合理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學習民歌的快樂,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當然,除了載歌載舞類民歌以外,也有一些民歌屬于只歌不舞類,需要教師課前做好作品分析。
六、播種民歌即興演唱的種子
中國民歌還蘊含“即興”的特征。我國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詞作曲家一職多為演奏或演唱者兼任。因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即興編詞、即興編曲成為了民歌不斷發展的主要手段,使得民歌表現出強盛的生命力。在口頭即興創作中,民歌總是以樸實簡明、平易近人的歌詞反映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自我情緒的表達。當然,即興絕不等于隨意。即興改詞難度不大,而旋律即興需要建立在大量民歌風格體驗和演唱的積累之上,有足夠音樂經驗才能隨性發揮。剛開始我們可以讓學生微微觸碰、淺淺體會,先一睹民歌即興的魅力所在,加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感。
對此老師做了一點兒小小的嘗試,效果很好,起到了為小學生了解民歌即興“打開一扇窗”的作用。四川民歌《采花》是一首分節歌,一段旋律六段歌詞。一節課反反復復唱同樣的簡單旋律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老師則和同學分段演唱,學生唱1、2、5、6段,老師唱3、4段。老師出其不意地在第3、4段演唱出了完全不同的旋律來,學生們眼前一亮,教室頓時鴉雀無聲!由此,老師的這段Solo不僅改變了旋律,還把民歌結構也由一段體瞬間變成了三段體結構。堅持長此以往地熏陶與積淀,學生也一定會來上一小段自娛自樂。這,就是民歌即興的魅力。
結?語
富有生機的小學民歌課堂應該是個什么模樣?感受民歌真正的音樂魅力,體驗民歌豐富的音樂情緒和迥異的風格特點,完善學生民族音樂的審美體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我想,我們這個民歌課堂教學研究小組已經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中國民歌的小種子,勾畫出了一幅民歌教學模糊的輪廓,相信在眾多對我國民歌藝術充滿自信的音樂教師長年艱辛的努力之下,它的輪廓將會愈發清晰。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9.
[2]周青青.觀“第七屆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有感[J].中國音樂教育,2015(3):11.
[3]姚藝君等.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知識100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4]高建進.讓中小學音樂教育回歸音樂的本源[J].人民音樂,2015(11):39.
(責任編輯:馮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