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媒介格局與傳播方式的變革,也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境遇,全員媒體引發教育主體話語權力被解構困境,全效媒體引發教育客體信息選擇被封閉困境,全息媒體引發教育方式被顛覆困境,全程媒體引發教育生態被侵蝕困境。為應對新時代境遇的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全媒體的力量,關注話語主體,提升教師的“微”素養;關注話語受眾,厘清學生的“微”需求;關注話語傳播,實現方式的“微”轉化;關注話語環境,凈化生態“微”陣地。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境遇;“微”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37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篇大文章?!盵1]所謂的全媒體,正是在新媒體新技術支撐下形成的以不同媒介形態為載體,以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傳播形態,體現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個特征。它的出現與發展帶來了傳播形式的變革、傳播內容的豐富、傳播路線的改變以及傳播速度的提升,從技術手段和物質基礎兩方面升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載體,但也從對話機制上突破了以課堂、校園、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使得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廣大受眾心理、需求、地位等發生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境遇的改變與進路的調整。
一、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境遇分析
(一)全員媒體引發教育主體話語權力被解構困境
從社會維度分析,新的技術背景下人人都擁有信息傳播和接收的權利,個個都手持麥克風,成為了媒介的主體,全媒體時代呈現出“全員媒體”的特征。教育活動的產生離不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關聯的發生,而兩個主體間的互動與關聯始終隱匿著話語權力的歸屬問題,話語權掌握在誰的手里意味著陣地的主動權掌握在誰手里,合理分配和使用話語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育人目標的關鍵。全員媒體視域下微媒介的興起帶來的權利的消弭,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參與者,各種利益主體均獲得了發聲與表達的權利,媒體生態和輿論導向獲得了多元化的發展。在此之下多元多角度的利益發聲帶來了價值觀的沖擊,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外來觀念正在不斷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威力。而爆炸式海量化的信息沖擊使得學生個體很容易被各種信息所裹挾,在混雜的信息當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學術權威或者教師權威逐漸微弱,教師話語說服力逐漸減弱。隨著權威力的消弭與說服力的減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力面臨被解構的困境。
(二)全效媒體引發教育客體信息選擇被封閉困境
從功能維度分析,大數據對個人的信息抓取、清洗、建模以及個性化推薦使得媒介傳播的效率、效果以及效能達到了最優,全媒體時代具有“全效媒體”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為高校學生,年齡階段基本處于個體一生中求知欲望和學習能力最強的青年時期,同時面臨著管束型生活向自主型生活的轉變,自由與責任之間的博弈成為了該時期心理發展和價值塑造的關鍵。全息媒體視域下媒介帶來了信息的爆炸,看似帶給了個體更多的內容選擇范圍與權利,但基于大數據精準化計算和推送下的個人定制化內容將個人信息的接收局限在固定化的信息圈層之中,信息迎合的過程中引發了信息窄化與割據。信息狂歡的背后實則是同質化信息的堆積和個人思想壁壘、價值屏障的建立,技術的異化下人人都成為了蟲繭,在大數據精心構建的繭房里成為了信息孤島。信息選擇被封閉的出現無疑提升了個體價值觀念異化和固化的可能,同時也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價值觀建立的引導性和輻射性。
(三)全息媒體引發教育方式被顛覆困境
從信息技術維度分析,全媒體時代“AR、VR、H5、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做到立體式、環繞式的傳播,可以極大地提升受眾對于事件的感官體驗,增強事件的現場感和真實性,實現信息的全面觸達”[2],呈現出“全息媒體”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實現是要在激發個體主觀能動意識基礎之上實現對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情感認同與行為自覺。傳統的教育方式受到場域的限制,其主要是以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以教師言傳身教的引導為主,而全息媒介視域下信息以光影音的方式進行傳遞,立體化具身化的傳播形式突破了時空與地域的限制,視覺刺激、聽覺沉浸以及觸覺反饋都極大提升了受眾在信息接受過程中的真實感、交互性和想象性,技術支持下真實情境的還原以及虛擬仿真下個體身臨其境的體會則能突破課堂教學的場域限制,打破虛實的壁壘,多維度深層次地強化受教育者的沉浸感與體驗感,增強了對思政內容的感知力和認同感,這是突破也是革新,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全息媒體所帶來課堂教學方式被顛覆困境。
(四)全程媒體引發教育生態被侵蝕困境
從時空維度分析,全媒體能夠實現對事件發生過程的動態化報道,精準記錄事件從發生到結束的整個過程,即使身邊的小人小事也有可能隨時變成了一個公眾事件,成為焦點,呈現出“全程媒體”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是“指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和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的總和”[3],只有充分發揮外部因素中的積極影響,使得各要素的架構與組織達到最佳狀態并保證教育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會實現最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而言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與引導,而全程媒體視域下信息傳播呈現出傳播、溝通與共享的強大功能,各種主體不同角度意見的表達、觀點的傳播以及對各種真實事件碎片化的處理和任意角度的切入與解讀使得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產生了一個更具個性化的文化空間,個性釋放的背后則存在著傳播主體的不確定、傳播意圖的隱蔽化、傳播內容的多樣化等暗涌危機。盡管看似平靜的信息傳播背后或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思想的侵蝕與價值觀的異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在不斷被侵蝕化被消極化。
二、全媒體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路優化
(一)關注話語主體,提升教師“微”素養
“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教師話語作為能動的話語表達,不僅是對教材話語簡單的復制和描述,還必須發揮話語‘建構功能,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辯護與引導?!盵4]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話語權威被解構困境突破的關鍵點在于話語主體要順應時代發展變革,在新媒介傳播與資源共享的趨勢下學會適應新時代對于思政教師的專業技能要求,提升使用微媒介進行教育教學的素養與能力。教師“微”素養的提升主要在于教師對新媒介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知曉新媒介的運作模式以及利弊表現,構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介之間相對客觀理性的認知。同時還要提升利用微媒介獲取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在進行信息科學甄別的基礎之上實現整理與歸納,實現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抽象理論與社會現象的有效關聯。再有教師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對信息進行科學解讀,教師權威的獲得不在于去迎合學生或者時代,而是在堅持正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方向的基礎之上,用自己的感觸與認知與學生發生思想的碰撞與情感的共鳴,繼而去抵制外在因素對于權威的解構與消解。
(二)關注話語受眾,厘清學生“微”需求
所謂的“微”需求,指的是全媒體背景下信息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這一需求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與教育成效。全媒體時代帶來了話語受眾信息繭房的困境,要突破這一困境勢必要將個體從信息孤島束縛中解放出來,信息繭房的本質在于通過算法推薦形成符合個人興趣的信息選擇習慣和關注喜好,而算法推薦主要是通過關照個體的個性喜好以及瀏覽記錄,經過對大數據的清洗與過濾,獲得個體的用戶畫像,繼而推薦內容與用戶相匹配,從而實現精準“投喂”。這一困境的打破勢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關照新時代學生個體的心理訴求與思想需要,以算法分析為途徑,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力量了解個體的需求,開展針對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特點的定制化內容設計,同時將這些“微需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并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傳播形態進行傳播,滿足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需求,在信息繁雜的沖擊下引發個體對于主流意識形態的關注與喜愛,在遵循算法推薦的基礎上實現以算法技術為手段,變被動為主動,消除話語差異。
(三)關注話語傳播,實現方式“微”轉化
全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技術革新與課堂重塑,信息傳播憑借技術的加持成為了沉浸式的體驗和融入式的對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助全媒體平臺并充分利用其紛繁的信息資源以及信息傳播載體實現教學話語傳播方式的轉化與創新,繼而獲得學生的關注與青睞。“微”轉化的實現首要在于內容的轉化,沉浸式的體驗不是長篇大論和侃侃而談,而是充分利用能夠喚醒學生情感認同與共情體驗的虛實相融手段,利用虛擬信息傳播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重整與優化,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微媒介的使用與融入,借助微電影、微視頻、微動畫、微課堂等多種“微”轉化形式,在光影音的重新包裝與創意詮釋下重新挖掘思政資源的魅力與作用,實現教學過程的立體化、動態化和形象化,利用個體在“微”情境互動中產生的感性認識加以提煉與升華,實現能量與擔當的水到渠成,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關注話語生態,凈化環境“微”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這部分人我們不去團結,人家就會去拉攏。”[5]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復雜化困境產生的根源是多維話語環境的建立淡化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育人效果,這一困境的突破不在于去全面否定新媒介的發展,而是在于推進主流意識形態深入微媒介平臺,充分利用微媒介開展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實現現實場域與虛擬場域的同頻共振。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媒介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善與惡、好與壞,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與滲透力,引導受眾自覺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對不良的輿論導向進行合理控制與科學管理,對于熱點事件第一事件進行及時關注與權威解釋,并發揮大學生在微媒介平臺中的主觀能動性,以自律的意識、健全的心態和積極的導向發布、傳遞、整合信息,引導個體正確辨別、選擇、過濾微媒介信息,傳播校園文化正能量,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輿論環境。
三、結語
總的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要順勢而為,在時代潮流中始終堅定自身的使命與擔當,厘清全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分析“四全”媒體特征,厘清時代挑戰與現實窘境,同時也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序融合,嘗試建立符合全媒體時代特征、高校思政育人需要的“微”進路機制,在困境中尋找進路,在變革中找尋突破,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吸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1-5.
[2]尹楠,徐志遠.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發展理路——從“有意義”到“有意思”[J].學術探索,2021(1):122-128.
[3]韋云.全媒體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5):102-104.
[4]劉薇,邊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境優化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47-49.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稱:《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徑探究》(項目編號:XJK23BDY013)
作者簡介:陳為化(1980.5-),男,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