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同璽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元素有機融合,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新的氛圍,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從生活角度去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們有一個全新的視聽感受。道法這門課程學習范圍較為廣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知識較為抽象,教師引入生活元素,能夠為學生們呈現出更加直觀的畫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生活元素的探究進行了分析,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生活元素? 教學探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囊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將生活中的實例、事件等內容與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穿插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不僅能夠調節課堂學習的氣氛,還能讓學生對這門學科、對生活有全方面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一、生動導入,觸動情感
課前導入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它是這一堂課的“開場白”,影響著整堂課程的教學效果。課前導入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充分體現出獨特優勢、特點,吸引學生眼球、抓住學生心理、激發學生興趣,教師通過課前導入這一環節,燃燒學生情緒,能夠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導入的內容讓學生能夠產生精神共鳴,有話題性,引導學生不由自主地表達自己想法,逐漸引入到正式講課之中,這樣的銜接更加自然,讓學生學習起來輕松自如,沒有過多壓力感。根據新課標要求,在開展道法教學時,教師應當考慮學生心理需求,牽動學生們的情感細胞,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充分調動起來,導入一些學生感興趣、有共性的內容,從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1]
二、實踐作業,強化效果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課堂之上,教師需要結合生活拉近學生與這門課程之間的距離,只有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聯系生活、聯系社會。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布置一些相關的實踐性作業,在實踐中去驗證、去體會、去感知,會獲得截然不同的感受。初中階段的學生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幾乎對法律并沒有太多的了解,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認為法律離他們很遠,所以在做一些事時,他們并不認為已經觸碰到法律線了。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會布置相關的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法律意識,提高學生自身責任心,積極落實核心素養。[2]
例如,在學習完《生活需要法律》這節知識后,鼓勵學生走進生活中,去尋找法律帶來的保護,可以從自己身邊的事來搜集,也可以結合社會實例、生活熱點來尋找與法律知識相關的內容。學生搜集的內容紛繁多樣,還能夠清楚地講述出其中的道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如:發生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聯系《交通法》相關條例;在旅行中導游強制消費,能夠聯系到《旅游法》相關條例;疫情期間有人在網絡上散播謠言,就與《網絡安全法》聯系起來等。讓學生們在生活中體驗,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升學生思想認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將生活元素貫穿于整個課堂始終,讓學生們有一種煥然一新的體驗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知識整合、知識應用、實踐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邵小緊.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03):53-54.
[2]張文星.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與生活元素的結合教學[J].新課程(中),2019(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