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彬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教育發展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眾所周知現代教育技術所具有的方便快捷、共享等特點,正好滿足了學校教育需要。信息技術作為學校開設的一門學科,推動了教育從方法到組織形式的深刻改革,信息技術與其他各學科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關鍵,對于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培養學生符合時代要求的信息技術素養和信息能力,并在教學中增強學生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不斷強化認知、合作、創新能力,為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代信息技術所引起的課堂變革,有助于促進教師開展創新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有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因此,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學校教育發展是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備前提。
一、教師存在應運信息技術思想意識的不足
(一)個別教師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不高,這需要他們逐步加強認識,看到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為教學帶來的便利,從而深入研究如何運用信息技術。
(二)有的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認識不夠清晰。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上課使用多媒體課件,它更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這其實是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探究方式的改變。
(三)應用信息技術能力需要不斷提高。把信息技術看作是使用課件,把信息獨立于學科之外,不探索和研究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是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
二、信息技術環境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首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讓學生充滿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高清晰度顯示和高保真的聲音還原技術,讓學生仿若置身名師課堂,擁有面對面學習的感覺,能夠充分全面了解教學信息。同時,通過高清投影、超清電視等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以班級為單位,甚至更大規模地感受到將名師“請”進現實課堂“上課”的體驗。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在體驗中掌握和應用相關文化知識。信息教育教學中,為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濃厚興趣,可以搭建VR課堂、PAD課堂等。在課堂上師生合作,感受信息技術對生活、學習帶來的改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其次,發揮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優勢,這是主要功能之一,新課程改革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首要內容,而信息技術教育則占有很大優勢。實現優質師資的共享,學生也能享受名校教師的課程。
最后,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能使學生在知識視野、視野上得到拓展,而且也可以使學生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三、學校實施信息技術的策略
首先,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從集備到上課,從資料搜集到課件制作,教師可以集思廣益,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大功能。只有教師掌握先進的信息教育教學技術,才能夠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優秀的教學資源,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變教師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而提高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其次,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對信息技術設備如何使用進行學習,使教師了解電教設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應用。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從而教師的信息化理念和能力必然會因知識層次的提高而進步。所以,教師提高有效應用信息化教育資源的能力,并在分析學情、吃透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對于教育教學發展起到奠基作用。學校教育中大力推廣信息技術應運發的關鍵一步就是提高師資水平,壯大師資隊伍,加強學校建設,切實提高教師素質,實現教學均衡。
最后,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互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可以實現教學相長。信息技術教育教育方式的改革,關鍵因素就在于教師,我相信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一定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怎樣在保留傳統教育的優勢下,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其中,摸索出一套切合學校實際,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每位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總之,新時代教育發展,信息技術正越來越多地影響我們每個人,信息技術教育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能更加速教育發展,在這其中其關鍵作用的仍然是教師。教師應該努力學習進信息技術,增強將信息教育技術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素養的目的。學校對于在課堂上積展開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方面的研究教師要積極鼓勵,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學校也要建設好信息安全共享系統平臺,培養具有較高信息化理論和較強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