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世界的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各行各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不同思潮的涌現,對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理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對中華文化及其多種優秀思想的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本文中,一般是對當前在高職學校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進行了詳細地論述,同時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來促進和發展。文章重點闡述了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紅學”思想,為高職院校的“紅學”實踐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文化育人;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探析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35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紅色文化教育是指通過對革命歷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先進人物事跡等進行宣傳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精神和責任意識,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信仰、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紅色文化教育更應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還能夠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為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視和推廣,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于這種教育方式。高職院校在文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中,如何努力培養出當代學生的使命感,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區域紅色文化網絡資源,實現對高職院校的繼承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一、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積極意義
紅色文化是由共產黨的奮斗與拼搏而來,是共產黨人優良素質的體現。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開展先進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牢記革命的艱辛,講好共產黨員的故事,實現紅色基因的延續是目前高職院校指導教學工作中較為重要的一環,也是對學生品質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
在共產黨的帶領下,人民群眾參與了革命的奮斗,在新中國的建立和中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從這些經驗中提取精髓,并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紅色文化”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長征精神”,還有井岡山精神,沂蒙精神以及在戰爭年代的“抗震減災”精神,同時紅色文化也是一種全國范圍內保存著革命勝利后留下的各種紀念品。開展“紅色文化”對廣大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二、高職院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能讓孩子們樹立起正確的三觀
由于我國非常關注高職院校的培養,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大學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作為中國的建設者和繼承人,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抱負,堅定的信念。在現代革命的洗禮下,紅色文化的資源已經成為我們的中華民族的一種特色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中華人民進行的一場革命斗爭中,是由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艱難道路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從中提取出來的一種文化。在紅色文化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理想,在教育中能夠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的熏陶
通過對高職學生的學習,可以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們認識到中國革命文化,可以使學生從紅色文化的思想中吸取“營養”,還可以使學生樹立起民族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
三、高職院校紅色文化育人現狀
(一)紅色文化教育缺少整體規劃,管理體制不健全
院校制度管理、規章制度制訂、部門合作是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條件,多方位、系統化、全天候的紅色文化教育工作機制能夠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廣泛展開。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并沒有將上層的規章制度進行好的總體規劃,而在這一過程中,還牽扯到了教務部門、宣傳部門、學生處等相關部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各部門在對紅色文化教育方面的觀念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對層次的理解還不夠,對分工合作還不夠明確。
(二)紅色文化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方面過于守舊缺乏創新
網絡技術的出現,給了紅色文化教育以很大的沖擊。當前,各個高職院校均已明言要弘揚“紅色文化”,但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仍沿用著過去的傳統理念與方法,在教育方式與內容方面,很難進行獨立的革新,因循守舊,很難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與信息技術,并且發展觀念過于陳腐狹隘,無法深入到學生們的心里,使學生沒辦法感受深刻。
(三)缺失紅色文化認知引導,導致學生片面理解
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應注意其方式的創造性、時代的緊迫性、并且要與現實聯系、與現實結合等。不少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把“物質匱乏”和“艱苦環境”和“戰火紛飛”的抗戰故事理解為“紅色文化”,但是對“斗爭”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和“責任意識”等堅韌的品質的理解缺乏片面性,并且還存在著對紅色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參與度不足,主觀能動性不足,甚至還會對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產生叛逆心理[3]。
四、文化育人背景下的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探析
(一)強化組織領導,科學規劃布局,貫穿育人全過程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在進行紅色文化的建設時,應當一直遵循著學校黨委會的統一領導。紅色文化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而形成的成果,就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從制度上來進行強化與設計,并在學院黨委會的統籌下,制訂出相應的制度和方式,并結合自身的優勢,從頂層設計階段,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落實,在方案的布局上,做好了一個科學的規劃,構建出一套適合于高職院校的紅色文化教育的總體行動方案,對專業技能化、立體化的精品活動進行總結,將課堂的教學實踐進行生動化,促進高職院校在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發掘、融合,實現了對高職院校的紅色文化與地方的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互補,對紅色文化的研究課題進行了有效的指導,同時也對將社會資本引進到高職院校的紅色文化教育與保護工作進行了有效的指導,確保了學校的教育與教學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實施。
(二)運用網絡,營造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環境
在當前的大背景下,信息傳播呈現出時效性特征,在這些特征之中,網路文化呈現出便利性、協作性、泛娛樂化、具有交互性、開放性等特點。為此,教師和校方要正確認識和利用互聯網,改變工作觀念,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途徑,這樣,就實現了“紅色文化”的多元化傳播。在現實生活中,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專題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要有效地推動高職院校的紅色文化教育,要采用互聯網技術,讓紅色文化和紅色思想進行傳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文化教育,使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并且,在這一階段,教師能夠借助互聯網的多媒體平臺實現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并能夠借助網絡實現與學生之間的即時溝通交流,提升文化資源傳遞的品質和高效,從而構建出一種多元化的紅色文化教育自然環境[4]。
(三)加強紅色文化師資建設
高職院校開展專門的教師培訓,對培育紅色文化精髓的意義重大。教師作為教育的重要主體,有責任和義務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中。建立一支體系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高水平教師人才隊伍,并聘請校外代課教師,在紅色文化主題演講方面進行專業指導和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愛國熱情,也符合中國特色精神文明價值觀。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專門的教師培訓,把對紅色文化精髓的培育,滲透到各個課程中去,發揮教師的優勢,在這基礎上建立一支體系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高水平教師人才隊伍,聘請校外代課教師,進行紅色文化主題演講,以真實的人物經歷和高質量的研究結果讓全校師生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
(四)紅色文化社會實踐活動能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要對紅色文化教育的品質和實際的影響進行全方位的提高,在高職院校中,可以經常地對學生進行一些關于紅色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可以指導學生到黨員和退休干部家中進行拜訪,讓學生可以在親密的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到一些紅色的小故事。培養學生思想意識,使其能夠向黨員學習,主動向黨員的良好傳統進行學習。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同學們去井岡山,盧溝橋,南京大屠殺歷史博物館等具有強烈的紅色特色的旅游勝地進行考察。這樣,就可以讓同學們重新踏上了革命者的道路,學到了紅色的文化,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信念,讓同學們也能在無形中接受更好的紅色文化。
(五)構建平臺,建立和健全紅色文化資源庫
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個特殊的紅色文化資料庫,也可以與其它高職院校共同建立一個對紅色文化進行探索的管理機構,將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人才優勢,與學生的課程和智力等進行有機地融合,從而為紅色文化的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者,高職院校可以以紅色平臺為基礎,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市場的宣傳,以及對其進行專業的宣傳,要深入發掘其價值,提升其教育教學效能。設立一個專業的紅色文化研究所,將社會學科和文化教育的優勢相結合,并構建一個紅色文化傳播平臺,讓它能夠更好地發揮決策咨詢、教育科學研究及其資源共享等各個方面的作用,以此來對紅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進行高效地推進,提升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成效。
(六)思想政治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當前,在我國大多數的職業學校,思政教育課程的具體內容脫離了實際,所用的語言表達很難理解,造成了學生的厭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傳統的教育為主,教師的授課是主要的決定因素,因而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只能是消極地跟隨教師的思路,而不能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同時,在“一對多”的授課方式中,沒有針對性。因此,在高職院校,可以將思想政治課堂與紅色文化教育相融合,讓人通過紅色文化事例,讓人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輝歷史,教師通過紅色文化事例,可以提高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國家自信,也可以讓學生對紅色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紅色傳統進行誦讀,并把讀書心得作為對學生的考核[5]。
五、結語
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其自身特點,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教學,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但是,不論選擇何種方式,都需要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方針,并進行自主創新,需要在保證對紅色文化傳承的發揚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好這一點,同時使紅色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龔勛.高職院校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探析[J].商業文化,2021(6):18-19.
[2]杜云鋒.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20):122-124.
[3]譚慧連.本土紅色文化背景下“青馬工程”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實踐[J].科教導刊(下旬),2020(3):87-88.
[4]馮敏潔.文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分析[C].2019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9:455-460.
[5]周科良.文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研究[J].戲劇之家,2019(28):125-126.
基金項目:2021年度自治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新時代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模式下“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XJGXSZB30)
作者簡介:禹思慧(1991.8-),女,漢族,河南滎陽人,碩士,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