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冬華
學生學習的動機來源于質疑,只有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能夠圍繞問題進行分析、挖掘,才能真正透徹地學到知識,才能學以致用。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情,在教學中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最終透徹理解知識,并且印象深刻,能夠舉一反三,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良好基礎。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建立平等關系,鼓勵學生參與
教師應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應該與學生積極進行互動和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建立起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二)傾聽學生意見,接受學生反饋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反饋。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
(三)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不要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進行過多的干涉。相反,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能力。
(四)及時反饋,激勵學生進步
教師在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后,要及時給予反饋,肯定其進步,同時指出其不足,幫助其更好地提高問題分析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策略
(一)通過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教師可以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其問題意識。教師可以將政治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公民的政治參與”時,可以聯系學生了解到的選舉知識,引導學生思考選舉中存在的原因,培養其問題意識和分析能力。再如,在教學“社會保障制度”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
2.通過問題情境設置認知沖突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市場經濟的優缺點”時,可以設置一些認知沖突,如“企業可以亂排廢氣廢水嗎”“降低工人工資會帶來哪些問題”等,引導學生思考市場經濟的利弊,培養其問題意識和分析能力。再如,在教學“人民民主專政”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然后設置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
3.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全球化與民族文化”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護和傳承文化,培養其問題意識和文化素養。再如,在教學“社會保障制度”時,可以利用模擬游戲展示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模擬游戲的情境中加深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對問題的認知和分析能力
1.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并積極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公民的政治參與”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不同選舉方式的特點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培養其問題意識和分析能力。再如,在教學“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時,可以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如:“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它們之間的矛盾是什么?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些矛盾?”
2.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市場經濟的優缺點”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市場經濟的利弊,并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如“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來提升市場競爭力”“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市場監管來規范市場行為”等,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合作探討,一起解決問題,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網絡社交”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社交網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并鼓勵他們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其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在教學“如何建立正常的師生關系”時,可以給學生明確的任務,如提出改善師生關系的建議等,并指定每個小組成員負責不同的任務。
4.激發學生提出更深入的問題
教師可以激發學生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問題的本質和深層次原因。例如,在教學“環境保護”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經濟、法律、技術等多個角度來保護環境,并鼓勵他們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培養其問題意識和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既是素質教育的需求,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要以生為本,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