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師生關系是“教與學”的情感紐帶,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把“教與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題記
新課改要求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激發和培養,要改變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這種教學方式。從以教材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以教材為基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國之興衰系于教育之間”,此“教育”二字除了包含所要傳授的知識,更涵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品格形成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往的師生關系,學生更多的是“遵從者”的角色,這種師生會關系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影響師生關系,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行成,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而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平等對待所有學生,同時對所有學生進行正確且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學校中不僅能接受知識,更能發展自己的個性,擁有獨立的人格,成為一個優秀的全能人才。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必須從自身出發,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中成長。入教育行業多年,我對一句話深信不疑那就是“親其師信其道”。這句話出自于《學記》,具體原文如下:“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通過對這句話的解讀,可見教師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學生做出榜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新的學期開始,我們班來了一名新同學。兩個星期以后,我發現這名同學不善與人交流,平時遇到問題喜歡請假逃避。針對這種情況,我主動與他交流,向他介紹我自己,我的興趣愛好、我喜歡的運動等,也許是我的談話起了作用,他也開始向我介紹他自己,慢慢融入班集體中。
可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不應局限于課堂上與學生“問答”式的交流,而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及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教育活動。
教師關心學生,處處愛護學生,也就會慢慢走進學生的心里。當學生愿意親近教師,并且信任教師的時候,也正是學生愿意接納教師傳授知識的時候。
師生關系是“教與學”的情感紐帶,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把“教與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建立起這根情感紐帶,引導學生往積極向上的方面發展,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人。
總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在良好的氣氛、情緒和心境下,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越高,反應能力較強,思維較活躍,更易于理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