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如何讓農村學生學好科學課,完成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學任務呢?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下我自己的教學感受,期與同行交流。
一、抓住學生的性格和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探索欲比較強烈,教師在教學時可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科學探究不僅需要興趣還要強調規范性和科學性。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把對科學課的熱愛轉化為持久的興趣呢?下面我結合一個具體的教學實例來說明。
在學習《磁鐵的認識》這一節課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個“沙中尋寶”的小游戲。把鐵釘、訂書釘、塑料紐扣、銅片放入沙子中,讓學生用磁鐵在沙子上移動,看看磁鐵上都吸上來了哪些東西。學生熱情很高,紛紛動手操作,最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當學生把吸引的鐵釘和訂書釘等展示的時候,提問:磁鐵為什么沒有吸引紐扣和銅片?部分學生只是觀察實驗現象,并沒有去深入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實驗現象。這個時候再進行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但教師要對學生的猜想表示充分的肯定,再講授磁鐵不能吸引銅片和紐扣的原因。有一個學生問:“老師,磁鐵可以吸引不銹鋼尺子嗎?”我首先表揚了這個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做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轉化為持久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農村特有的條件,助力課堂教學
在教學植物的根的認識的時候,安排學生在課前帶了自己家中種植的蔥和蒜以及大豆和菠菜的植株,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很容易區分直根系和須根系,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很適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強的特點,教學效果自然就很好了。除了直接把農村特有的資源用于課堂教學,我還讓學生在家中飼養小動物或者種植花草,記錄自己所養殖的動物的生活狀態或植物的生長狀態,寫成科學觀察日記,并通過日記評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三、轉變課堂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往的課堂評價基本以教師評價為主,為了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充分展示自己,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例如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后,讓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評價,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適當的引導和鼓勵。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評價,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更足了。
總之,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有自己獨特的教學優勢,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因勢利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