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基于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變化,結束了“一條線”外交方針,提出了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新方針和新政策,形成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基本方略,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的新轉變、新發展。鄧小平外交思想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關系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關鍵詞]鄧小平;外交思想;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76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48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性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思想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基于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準確判斷,鄧小平同志以偉大政治家的卓越智慧和非凡膽略,超越意識形態劃界,毅然結束“一條線”的外交政策,提出“真正不結盟”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新理念新策略,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的創新和發展??茖W分析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內涵及其時代價值,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現階段中國對外政策方針,深入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的豐富和發展。
一、鄧小平外交思想主要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華民族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文革”期間內政外交方面的“左”的傾向進行了全面的撥亂反正。由此,黨的外交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一條線”的外交路線轉變為“一切向前看”,不以意識形態論親疏,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推進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外交關系的快速發展,開創了中國外交新局面。
(一)實現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的撥亂反正
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傾錯誤思潮的影響,“1966~1967年,中國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四十多個國家中的近三十個先后發生外交糾紛”。[1]中國的對外關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和汲取“文革”期間的經驗教訓,積極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繼承和發揚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基礎上,對錯誤的“左”傾外交政策進行了撥亂反正: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為主旨的外交思想和實踐;在深刻洞悉時代主題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真正不結盟”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新思想、新方略,并對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精髓做出了肯定的評價。
(二)實現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1.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正確判斷
能否對時代主題做出正確的判斷,直接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文革”結束后,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鄧小平以一位偉大政治家、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和深邃洞察力做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判斷。1977年底,鄧小平在分析了影響戰爭與和平的各種因素后,第一次指出了“可以延緩戰爭的爆發”[2]的實際情況。他明確提出:“現在世界問題很多,有兩個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悄媳眴栴}?!盵3]“這兩個問題關系全球,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3]“和平是有希望的,發展還沒有得到解決。人們都在講南北問題很突出,我看這個問題就是發展問題”。[3]至此,鄧小平深刻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鄧小平將中國自身的發展同時代主題相聯系的具體實踐,為中國制定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既推動了中國外交關系的蓬勃發展,又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開創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2.制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紀80年代仍然存在著意識形態之間的政黨差異,但是意識形態的差異已經不是政黨交往的主要核心問題。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經濟發展是首要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經濟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實現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便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1980年5月,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人講話時指出,各國的事情要靠各國自己去處理,道路也要自己去探索。這種外交思想的提出為中國共產黨外交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1984年5月,鄧小平會見巴西總統菲格雷多時將中國外交概述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其核心是“不結盟”,“中國的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3]。
1985年6月,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講話中指出:“過去有一段時間,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我們搞了‘一條線的戰略?,F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略,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3]。這一轉變就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既符合中國當時的外交實際,又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與發展。
3.發展周邊外交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關系
“遠親不如近鄰”,國家的發展需要穩定的周邊國際環境。根據中國經濟實際的發展需要,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采取“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周邊外交政策和不結盟政策,與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鄧小平認為國際關系處理不好會成為新摩擦的爆發點。對于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鄧小平分析指出:“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盵3]當然,“先不談主權”并不意味著不重視主權,而是在解決主權問題前,先發展經濟,進行資源的共同開發。當前世界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要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提升國家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水平,貫徹“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是正確的戰略選擇。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在外交實踐中強調周邊外交。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有利于促進中國同其他國家的互利合作,更好地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區域的和平穩定。“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策略的主要特點。
二、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時代價值
鄧小平外交思想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觀點為指導,在以寬廣的國際視野對總體國際形勢、時代特征的準確把握基礎上形成的。新時代,鄧小平外交思想仍然是新時代中國外交思想和政策發展的精神支撐,具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時代價值。
(一)極大地促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發展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科學判斷當今國際形勢,認為時代主題已經由戰爭與沖突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在外交中更加強調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并且將獨立自主外交思想靈活運用到政黨外交中。他指出,國家的安全和主權是第一位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國家外交思想的立足點,任何國家都不要妄想讓中國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他一直積極爭取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合作與發展,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改變單一的經濟援助方針,采取合作共贏的外交策略,堅持“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并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新思路,極大地促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發展。
(二)為新時代我國外交思想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面對國際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的國際形勢,在基于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基礎上,把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這個處于變革的世界與時代,注入中國的勃勃生機與穩定性。一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隨著全球性問題的日益突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人類生活“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4]。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鄧小平和平外交思想的創新發展,從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促進世界更加和諧穩定地發展。二是推進新型國際關系建設。鄧小平提出“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理念,這為促進世界和平共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的建立,“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4]。在與各國的交往中體現出互利互惠的發展理念,這有利于我國積極融入世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望。
(三)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基于鄧小平發展周邊外交和第三世界國家外交關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錯綜復雜、不斷變換的國際局勢,堅持促進大國間的良性互動,大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促進形成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習近平周邊外交思想主要包括“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思想、“義重于利”的新型義利觀、“多元化”的亞洲觀以及榮損與共的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周邊國家的外交戰略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思想為改善周邊地區的關系提供了指引,是促進中國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相處共同發展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42次出訪成果豐碩,足跡遍布五大洲,以精彩的元首外交為外交全局提供戰略指引。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不斷增強對外工作的戰略性和策略性,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特色外交氣派和外交風格。
(四)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發展
新時代,習近平外交思想以鄧小平外交思想為基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對外交往的準則,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結合中國具體外交實際,提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外交事業的發展。首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根本屬性。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和平外交政策,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保持外交的定力和主動性。其次,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利于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價值體系。和平發展是中國外交事業的主旨,按照意識形態劃分世界只能增加世界的動蕩,只有探索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才能促進公平正義。這一外交思想是對鄧小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時代解讀與發展。最后,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世界情懷。新時代,中國外交始終堅持時代性和民族性辯證統一,自信自立、守正創新,明確了中國外交的世界愿景,回應世界人民求和平、謀發展的普遍訴求,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社會前進方向的旗幟,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情懷。
三、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鄧小平同志以優秀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深邃洞察力,毅然實現黨的外交思想的戰略轉變,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爭得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提出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新思想,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對“我們搞開放政策”、“加速我們的發展”以及“利用國際和平環境更多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也是十分有益的。鄧小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在新時代仍然煥發出勃勃生機,深入分析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時代價值,有利于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促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關玉.國家利益效用視角:周恩來擱置釣魚島主權爭議原因探析[J].理論月刊,2013(12):94-97.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9-96+127-128+28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273.
作者簡介:李小芃(1997.2-),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