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肇始于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繼承與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內涵豐富、作用巨大,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信仰、執政倫理、使命旨歸的高度凝練。在激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勠力奮斗、促進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助力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升廣大黨員干部政治素養,提升人民群眾對黨執政地位的情感認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意義;內涵;時代價值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之源的偉大建黨精神,并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及偉大建黨精神,并號召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2],足見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重大意義
(一)偉大建黨精神完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都能夠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以主動的思想自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帶領人民不斷創造國家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首要原因就在于其對自身優良品質的認識和堅守。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在革命年代,有不屈不撓的長征精神;在建設時期,有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在改革時期,有奮發有為的特區精神;在新時代,有務實進取的脫貧攻堅精神等等不一而足,在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共同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在研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時,需要辨析清楚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精神譜系的精神源頭是什么,否則這一研究就缺少了前提和基礎。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明確了這一問題。提煉概括偉大建黨精神,從源頭上揭示了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的靈魂深處,塑造著共產黨人精神氣質的偉大精神究竟為何,有力推動了對中國共產黨精神發展史的完整鏈條的熔鑄。
(二)偉大建黨精神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爆發前夜的七十多年間,面對近代的民族危機,廣大愛國志士進行了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改革和革命,但均節節敗退,中國社會陷入衰亡的命運無法自拔。之所以如此,一個關鍵原因在于當時的中國革命缺乏先進的思想武器和先進階級的領導。近代的封建主義改良是由封建官僚地主階級操控的,一旦面對改革阻力和人民的利益訴求,封建統治集團很容易放棄國家前途,轉而選擇維護自身地位與利益;而在國內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育不完全、資產階級自身軟弱性明顯的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可能在中國取得成功。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中國革命迫切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的思想理論對其進行指導,以打破僵局。作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給身處困局中的中國革命指明了一條新道路,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并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這一思想碩果。
(三)偉大建黨精神繼承與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偉大建黨精神產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激蕩之中,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合理揚棄。在傳達理想主義精神時,偉大建黨精神把傳統的理想主義情懷與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在倡導擔當有為的行為準則時,偉大建黨精神重視初心使命的重要價值,強調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國為民,并且自成立開始黨就身體力行地為國家前途和人民利益不懈奮斗,展現了傳統文化中兼濟天下的情懷在與無產階級解放學說互相碰撞時所產生的強烈共鳴。在發揚舍生取義的價值追求時,偉大建黨精神倡導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實踐品格,并將其貫徹在廣大共產黨員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做到了知行合一,保證了黨的旗幟永不退色。在繼承盡忠與民本的治世理念時,偉大建黨精神揚棄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盡忠與民本思想所附帶的封建糟粕即單純忠于統治階級和簡單地將人民視為可馭的統治對象,而是站在群眾史觀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人民的歷史作用。
二、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
(一)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靈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旗幟鮮明地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源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同時又高度契合了中華民族立志復興的夙愿。中國共產黨最終能夠走過烽火硝煙,突破一個個發展瓶頸,關鍵就在于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不懼修正錯誤、順應國情民心與時代潮流。當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堅持用真理力量來指引奮斗方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樣才能夠把民族復興偉業推向前進。
(二)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始終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初心使命揭示了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使命擔當意識,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價值取向的集中表達。自1921年五十多名共產黨員舍“小家”為“大家”,組建了中國共產黨伊始,黨就始終圍繞初心使命而奮斗。從提出成立中國共產黨,立志匡復國家、拯救國人的早期革命領袖蔡和森,到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的雷鋒,再到在終結西南邊疆雷患,行動中涌現出來的新時代不畏生死的排雷英雄杜富國等,初心和使命始終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三)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品格:不怕犧牲、英勇斗爭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就是始終敢于為崇高事業犧牲奉獻,頑強斗爭。從建黨之日起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的靈魂深處,“僅從1921年建黨到1937年抗戰開始的十多年間,犧牲和失蹤的共產黨員就有40萬人左右。新中國成立時,僅有名可查的共產黨員烈士就有370萬人。”[4]為了保衛新中國,中國人民志愿軍血灑朝鮮戰場,付出巨大犧牲,根據“1951年8月15日志愿軍作戰處關于志愿軍作戰減員統計:陣亡115786人,戰傷221264人”。[5]為實現共同富裕,不幸犧牲在扶貧一線的黨員同志達一千八百多名。
不怕犧牲與艱苦斗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怕犧牲是艱苦斗爭的前提,勇于艱苦斗爭是不怕犧牲的結果。在革命戰爭時期,革命先烈為理想獻身,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真理,與敵人斗爭。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處于極端貧困、生產力極端落后的不利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與自然災害斗爭。今天,在抗震救災、抗擊新冠疫情等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同樣被接續傳承。
(四)中國共產黨的血脈之根: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無條件地忠于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原則在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中就已經被明確規定。并且對黨忠誠不是紙面上的要求,而是躬身踐行。這忠誠,鑄就了趙一曼等革命英烈面對敵人酷刑拷打時的堅貞不屈,永不叛黨;激發了時傳祥等勞動模范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豪情壯志;鍛造了廣大人民群眾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的工作作風。
對黨忠誠與不負人民是有機統一的。從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到群眾中去”,[6]到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思想寫入了黨章。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將以人為本放在首位,一直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消滅絕對貧困、加強全民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等民生工程方面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績就可以證明,努力增進民生福祉是黨一以貫之的執政目標。
三、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價值觀指引
自1840年以來,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動力,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一路風雨兼程,已經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但是,這是一段鮮花與荊棘并存的征程。從國際環境來看,西方敵對勢力蠢蠢欲動,不斷對我國進行政治、經濟以及意識形態領域滲透。從國內環境來看,在不斷達成新成就的同時,一些新的矛盾與問題也逐漸增多,人文關懷淡漠、道德滑坡、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甚囂塵上,沖擊和動搖著許多群眾甚至個別共產黨員的信仰。復雜多變的形勢、偉大光榮的目標決定了我們需要一種強有力的理想信念來支撐奮斗力量、指引前進方向。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種正面的、建設性的精神財富,必將能夠激勵廣大人民在新時代征途中自覺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的道德自覺,促進全社會形成正能量。
(二)滋養使命型政黨的先進性建設
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特別是在新時代,黨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紛繁復雜,如何應對多變的國際政治局勢帶來的挑戰,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帶來的沖擊,如何帶領人民穩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如何解決部分黨員干部宗旨淡漠、腐化墮落等問題都有賴于一個堅強的政黨和一支政治素質、能力水平過硬的黨員隊伍。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讓偉大建黨精神入腦入心,有利于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最大程度上保持先進性、純潔性;有利于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建黨宗旨、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切實規范自身言行、正確看待權力,保證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中的柱石作用。
(三)助力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保證政權正常運行、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會公眾對政權統治的認可態度和對政權統治產生普遍信任感的基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廣泛的政治認同是保障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底線要求。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如今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一方面源于中國共產黨自身高昂的理想主義姿態、踐行使命的宗旨意識、不畏犧牲的英勇精神、忠誠為民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也源于主流宣傳媒介對黨的精神的凝練與傳播,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有機會了解黨的發展歷程與革命風骨,并從中感受到黨堅定的人民立場。
四、結語
偉大建黨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艱難的條件下,領導人民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建立新中國,創造并延續發展的奇跡;記錄了無數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貢獻畢生心血的英勇事跡,而且這種犧牲奉獻精神至今綿延不絕。可以說,宣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有利于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了解、對中國共產黨現實作用的認識,進而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執政地位的認可,乃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全體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4).
[3]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新長征,2021(5):4-13.
[4]歐陽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J].求是,2009(19):17-21.
[5]齊德學.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38-46.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2021年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偉大建黨精神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DSGB2021166)
作者簡介:陶冶(1982.10-),女,漢族 ,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