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麗
摘要:法治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時,遵循法律法規、秉持公正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可以為其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將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意義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教學? 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要幫助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秉持公正的習慣和觀念,有助于其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成為合格的人才。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重要意義
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方式,是以法律為中心,以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為基礎,以法律價值觀為導向的一種思維方式,作為一種理性、科學、公正、合法的思考方式,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終以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為指導,堅持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維權,注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各類社會問題和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公正。法治思維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要求人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從法律的角度出發,把握法律規范的內涵和外延,注重理論分析和實踐應用,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法治思維也要求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法律制度,促進法律的發展和進步。
強化小學生法治意識,培養學生法治思維,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價值觀念,通過法治教育,小學生可以了解到國家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強化法治意識,認識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意義,養成良好的法治習慣。強化小學生的法治意識,能夠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學生將遵守法律法規,發揮積極的作用,監督身邊的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公正和公平。法治思維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法治教育有利于小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未來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打下基礎。[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策略
(一)引進學生感興趣的教育資源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用新型的教學觀念滲透法律教育思想,激發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小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要使其自覺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權益,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以三年級的 “心中的110”一課為例,該課旨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故事和案例教學法,利用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再如六年級的“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一課,了解公民享有哪些權利和需要履行哪些義務,增進對憲法和法律知識的認識,懂得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例如,教師可以講述案例,如“小偷進家里偷東西”等,引導學生分析案件中的法律問題以及應對方法,促使學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義,運用音視頻多媒體教學法,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案例。教師可以播放應急處理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和分析,以提高學生的應急處理能力和法律素養。組織法治游戲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游戲和角色扮演中學習法律知識,讓學生模擬110報警的角色扮演活動,使其掌握應急處理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服務活動,例如,參與社區安全巡邏、參與小志愿者服務、做小小普法宣傳員等,提高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
(二)組織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教師應注重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服務,應組織與司法機關有關的實踐活動,例如探究檢察官辦案的程序,讓學生親身感受法治的力量,認識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參觀法庭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司法機關的工作流程和司法程序,明確法律審判的過程和法官的職責,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和信任,通過參觀庭審現場,了解案件的事實和證據,認識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增強了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意識。參觀公安機關,可以讓學生了解公安機關的工作流程和職責,對公安機關的法律職能和調查取證的方法加強掌握。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內容,如選取生活中的案例,通過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形式呈現給學生,利用討論、分析、情景劇、辯論會等活動引導學生從中認識到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和實際應用。
例如,選取關于搶劫、盜竊等犯罪案例,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深入了解案件的發生經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及其后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開展項目活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實際應用,例如,組織學生模擬法庭,讓學生在模擬中體驗到法庭審判的程序和規則,理解司法機關的工作方式和判決標準,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治思維能力。開展一些社區服務項目,比如義務維修社區環境、參與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從實際行動中體會到法律法規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參觀檢察院,讓學生了解檢察機關的工作流程,明確檢察機關職責,了解檢察機關的法律職能和起訴的方法,分析檢察機關起訴犯罪的實際案例,認識起訴的重要性和法律的權威性。學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識和法治的重要意義同時,強化了法治意識,有效防范不良行為,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律意識。[3]
(三)營造法治教學的氛圍與環境,加強法治環境建設
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制訂班級學生手冊,加強法治環境建設,明確學生在校園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并且每學期對學生進行宣傳和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這些規定的重要性和意義。除了班級學生手冊外,學校可以設置法律知識展板或者設立校園法律知識角,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瀏覽相關知識,加深對法律法規的認識。在學校的公共區域設置法律知識展板,如教學樓的走廊、食堂、圖書館等地方,展板上可以展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如交通安全法規、環保法規、網絡安全法規等。展板既可以文字、圖片等形式呈現,也可以通過互動游戲、小測試等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識。
校園法律知識角可以設立在學校圖書館等位置,提供法律相關的書籍、雜志、報紙等閱讀材料,讓學生自行選擇閱讀,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和掌握能力。邀請法律專業人士來校園,為學生進行主題講座和問答互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懂法守法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設置法律知識展板和校園法律知識角,學校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接觸到更多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意識,這也為學校和家長提供了渠道,清晰地了解學生對法律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指導學生更好地遵守法律,做一個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學校邀請法律專家、警察等相關人士到校進行法治教育講座,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法治思維。組織相關活動,如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探究、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四)號召家校合作,培育懂法守法的小學生公民
家校合作機制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小學生法治教育效果,家長和教師應該共同關注學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學生對社會規則的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懂法守法,培養小學生公民的意識和責任感。家長和教師可以一起組織法治教育活動,如觀看法制宣傳片、閱讀法律知識讀物、參觀法律活動、做一次小交警等,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識和法律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法治的認知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懂法守法,如教育學生遵守學校規定、尊重教師和同學、文明交往、愛護公共設施等,從小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懂法守法的意識。
開展家校聯動活動,如邀請警察、法官、檢察官等專業人士到學校開展法治教育講座,讓學生和家長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識和法律的作用,提高學生和家長的法治意識和法律意識。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和違規行為,并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讓學生在家庭和學校兩個主要社會化環境中全面接受法治教育,培養懂法守法的小學生公民。[4]
(五)創新教學技術手段,用信息技術實施案例教學、項目教學
為了創新教學技術手段,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可以采用信息技術實施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際案例和項目,深入了解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實際應用,提高學生的法治思維水平。例如,在案例教學方面,可以利用數字教育資源,選取真實案例或故事,通過PPT、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從中了解和分析案例中的法律法規問題,以及相關法律責任和解決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和交流,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和學習。
在課外活動方面,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或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實際應用,加深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模擬一個法庭庭審,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通過模擬庭審的方式學習法律程序和相關法律知識,從體驗中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使用信息技術方面,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在線課程等多種資源,提供更多優質的法治教育內容和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接觸更多豐富多彩的法治知識。借助移動設備等新型技術,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相關學習資料和信息,方便靈活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5]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思維,應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和能力,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法治思維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在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策略方面,教師應該注重創設情境,通過自身的榜樣力量來影響和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讓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和未來的棟梁。
參考文獻:
[1]李應剛.思辨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植入理性[J].基礎教育研究,2020(4):55-56.
[2]劉楠.運用體驗式教學培養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J].考試周刊,2020(18):117-118.
[3]張衛.小組合作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思考[J].讀與寫,2020,17(3):21.
[4]周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求知導刊,2020(12):73,75.
[5]林翠金.讓生活融入課堂——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育藝術,2020(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