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偉
摘要:在高中階段教學中,歷史能夠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核心素養。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中歷史學科也在創新與改革,力求提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落實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本文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從增強課堂互動、設計教學問題、注重素養培養這三個方面開始,闡述了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歷史課堂? 策略
引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課堂提出了新要求,也明確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綜合提升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引導式、啟發式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自主學習歷史知識,以此助力學生歷史素養、歷史思維、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想要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那么調動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舉措。興趣可以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知識,去探究歷史中豐富的內容,因此老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以課堂互動為支點,運用互動、討論、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也能夠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單元第一課)的教學中,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展示了“阿爾及利亞塔西利一恩一阿耶洞穴”壁畫,讓學生思考圖片反映了怎樣的內容?以及人類早起文明有怎樣的特征?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至新課中。在這一課中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的學習中,教師則設計了“說明西亞兩河流域文明、東北非尼羅河流域文明的自然環境、政治、文化的表現”的任務,學生可以結合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組討論學習。這樣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課堂互動方式,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具備探究歷史、了解史實的積極性。
二、設計教學問題,激活學生學習思維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學生思維運轉的關鍵。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探索式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能夠在氛圍中進行辨析,實現學生歷史認知以及歷史思維的發展與創新。設計啟發性的教學問題、創設課堂問題情景能為高中歷史教學注入新活力,也能夠促使學生在掌握歷史內容的基礎上,實現他們個性化的發展以及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以《全球航路的開辟》(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第一課)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吸住學習教材內容,然后設計問題“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新航路是如何開辟的?”引導學生深度分析促進內容。然后有借助材料“葡萄牙人在非 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然后教師又設計了問題“探索新航路開辟的具體過程和航線?”借助啟發性的教學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性,同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學習這一課內容,進而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活動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歷史素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能力提升為根本,結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活動方式、活動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歷史證實的素養。在探究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聚焦學生的思維展開合作探究,以此實現學生可以活動中獲得爭取的認知。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第二課)的課堂中,根據教材中學習擴展“兩次世界大戰使世界經濟一片混亂。為了恢復世界經濟的有序發展,美國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的絕對優勢,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經濟秩序”的內容,教師設計了“收集資料、合作探究”的活動,將學生分為合適的小組收集資料,積極探究了解戰后國際經濟的秩序,在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在資料收集完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與其他小組分享自己的資料,在進行小組于與小組之間探索、辨析。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在探究、分享的過程中,回顧自己的課堂所學,也能引導學生梳理歷史知識,進而幫助他們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從課堂互動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問題,啟發學生學習思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最后也要借助教學活動的開展,運用啟發性、探究性的活動,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此助力于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深度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