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端 李新龍 何占營 李彭輝
摘要: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高校科技創新后的成果轉移轉化承擔著推動現實生產力發展的重任,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則是破除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的重要舉措,對照發達國家高校在職務科技成果上進行的權屬改革相關進程,回顧我國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起源,并以目前實際改革現狀較好的高校為例,探索新發展格局下符合高校長遠發展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實施路徑。
關鍵詞:科技成果;高校;路徑
項目名稱: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天津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綜合試點建設項目
項目編號:22ZYCGCG00920
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在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形勢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科技創新后的科技成果轉化為能夠支撐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時,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才能更好地運作。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與主要策源地,同時也是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關鍵一站。因此,破除制約我國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上遇到的障礙,將科研人員進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再次提升,成為當前緊迫的問題。
2020年5月18日,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分領域選擇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旨在打破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難的癥結,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與責任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內相關高校試點已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路徑探索。本文從國內外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過程出發,分析國內高校賦權改革實際實施的現狀,探索符合高校長遠發展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實施路徑。
一、發達國家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的歷史
與我國相比,西方發達國家較早地進行了職務科技成果權屬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并在高校實施權屬改革的過程中對制度進行了修改與完善。
(一)美、英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機制改革歷史
為將大量高水平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科技競爭力,美國于1980年出臺了《杜拜法案》,對高校內的科技成果權屬進行了顛覆性改革,規定受政府資助的科研成果必須歸國家所有改為成果權歸屬于高校,同時積極鼓勵高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作,自此之后高校的專利產出開始蓬勃迸發,專利許可數量與金額均有了大量提升,有效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英國于1984年重新修改了《發明開發法》,重新規定受政府資助的項目產生的科技成果所有權歸發明人所有,而受高等教育委員會資助產生的科技成果所有權歸高校所有,其本質即通過將科技成果的所有權賦予給高校或發明人,以促進成果轉化的順利開展。
(二)歐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機制改革過程
瑞典于1949年確立了“教授特權”制度,規定受政府資助的項目所產生的科技成果權屬歸高校教授所有,此制度在歐洲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意大利、芬蘭、丹麥、德國等國家均采納“教授特權”制度對本國科技成果權屬進行劃歸,而在2000后,受美國《杜拜法案》影響,除瑞典與意大利之外,大多數歐洲國家將科技成果權屬機制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成果歸屬高校教授改為成果歸屬所在高校或研究機構所有。
二、國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的歷史
我國正式施行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自2016年出臺《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后開始,在此之前由西南交通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開始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相關經驗。
(一)西南交通大學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初步探索
國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的首創可追溯到2010年西南交通大學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驗”,將部分專利權人為學校的專利變更為發明人與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同所有,再經過評估機構對專利進行評估后作價入股到成都某公司,其中發明人教授團隊持有60%的股份。經過此項改革,發明人團隊擁有了企業股權,極大地激發了學校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積極性,企業得到了技術入股,提升了自身產業水平,學校則是促進了成果轉化,形成了三方共贏的局面。因此,在經過西南交通大學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一段時間的探索后,2016年,正式出臺《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定》,其中明確規定,學校與發明人按30%:70%進行分割專利所有權,同時針對專利申請權與所有權,發明人與學校簽訂知識產權獎勵協議,使國內高校科研工作者首次取得了職務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權。
(二)四川省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歷程
在歷經西南交通大學的探索后,2016年5月,成都市發布《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發明人可享有不低于70%的股權。次年四川省科技廳、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印發了《四川省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選取省內20所高校院所等開展試點進行權屬改革。根據已查明信息,2018年四川省內有400多項科技成果進行了權屬分割,用這些成果作價入股創辦企業近60余家,帶動企業投資近30億元。隨后四川省科技廳、發展和改革委共同印發《關于擴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將改革范圍試點進一步擴大,成為國內高校科技成果權屬機制改革的先行者。
試點高校中四川大學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1+N+X”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即1個行動計劃,N個配套文件,X個操作流程和具體管理辦法,其中行動計劃是2016年印發的《四川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試行)》行動計劃作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先導,規定成果完成人可在以作價入股方式轉化時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權。除此之外,四川輕化工大學、成都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高校均在所有權權屬分割比例、所有權權屬分割程序上進行了創新。
三、國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現狀與實施路徑探索
2020 年科技部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國內相關單位進行試點建設,從此正式拉開了我國全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的序幕。
(一)國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現狀
北京工業大學對賦權改革的相關文件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同時配套出臺21項文件為科研人員進行流程指示,完成了北京市首個“先賦權后轉化”的作價入股成果項目。遼寧科技大學在人事考核上對“成果轉化類”給予納入體系,同時放寬了對科技成果的評估標準,部分成果無需經過專業機構評估。南京工業大學在江蘇省首個提出“先確權、后轉化”模式,同時修訂、起草多個配套文件,認定科研人員用職務科技成果創辦或者入股公司時,90%的股權歸發明人,若進行技術轉讓,則凈收入的70%歸完成人所有。浙江工業大學從政策層面制定了賦權改革的相關管理辦法,為激發科研人員的轉化熱情,將科研人員的收益比例賦權提升至85%,同時培育一批專任教師作為“科技紅娘”承擔校地科技聯絡工作。上海交通大學結合改革試點任務和長期探索實踐經驗,頒布了《上海交通大學新時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意見》和相關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形成了2022版“1+5+20”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文件,即1個實施意見、5套管理辦法和20個操作細則,同時形成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知識產權管理有限公司、國家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外埠研究院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內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
(二)國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實施路徑探索
通過國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現狀不難看出,改革過程涉及到組織架構、科技管理、知識產權、國有資產、財務管理等多個方面,大部分試點高校均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組織體系,構建了詳細的賦權操作流程,才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向前推進。同時,作為執行層面的高校,在完善自身體制機制之前,更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明確性的支持政策與實施方案,當各部門在賦權改革全鏈條的政策制度存在沖突或者不夠清晰明確時,高校在執行層面便會出現問題,例如多數職務科技成果作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應該如何管理,是否在國有資產管理系統內記錄,若持有的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形成國有資產后發生了減值甚至破產,應如何界定,是否歸為國有資產流失等系列問題,對于大部分地方院校來說,仍然是難以突破的問題,因此自上而下破除地方政府層面制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藩籬,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實施路徑。除此之外,通過校內向科研人員進行賦權改革宣傳,讓科研人員對自己的科技成果“想轉”、“敢轉”,提升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熱情度,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再上一個臺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外高校通過《杜拜法案》、《發明開發法》、“教授特權”等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來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我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起源于西南交通大學。在當前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以目前實際賦權改革現狀較好的試點高校為例,介紹試點高校采取的相關模式,并從科研人員、高校、地方政府三個層面提出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徐興祥,俞仕琳.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踐成效及完善建議——基于四川省33家改革試點單位的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22(12):108-116.
[2]康治平,付媛,唐旭,肖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實施路徑探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2(03):17-24.
[3]張俊芳.從國外科技成果轉化產權制度看我國現行制度改革[J].科技中國,2021(01):64-67.
[4]李雷明,葛飛,李玉婷.青海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問題路徑初探[J].青海科技,2021,28(04):39-43.
[5]徐興祥, 饒世權. 職務科技成果專利權共有制度的合理性與價值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實踐為例[J]. 中國高校科技, 2019(05):87-90.
[6]吳壽仁.科技成果轉化若干熱點問題解析(十四)——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探析[J].科技中國,2018(07):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