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 李衛(wèi)民 王夢鴿
[摘要]在媒體融合發(fā)展趨勢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載體更為多元,覆蓋范圍更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工作成為現(xiàn)階段高校亟需探究的課題?;诖耍疚姆治隽巳诿襟w時代到來給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論述了融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特征,進一步探索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路徑,以期提高網絡思政工作實效。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
引言
融媒體是利用媒介載體將內容、人力等資源有機整合,實現(xiàn)內容融合、資源通融的新型媒體。伴隨新舊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推進,微信、微博等得到廣泛應用,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不僅給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帶來很大挑戰(zhàn),也為其拓寬了工作思路。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使得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受到影響,利用融媒體進行網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思政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網絡思政工作實施主體的輔導員,需要及時革新網絡思政育人理念,積極樹立融合思維,結合高校實際探索融媒體與網絡思政工作融合的路徑。
一、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一)機遇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媒體融合趨勢日益顯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再受到時空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思政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媒體融合作用到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全過程,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更為便捷。在融媒體時代下,運用多種媒體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已經成為各大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工作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多種媒體融合使得網絡思政工作素材和內容更加豐富,促進了網絡思政的多元融合發(fā)展;另一方面,為高校輔導員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寬了輔導員的視野[1]。高校應用多種媒體融合技術,有效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挑戰(zhàn)
融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融媒體的縱深發(fā)展,對高校輔導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輔導員需要緊跟融媒體發(fā)展形勢,更新自身的思政工作理念,增強網絡思政意識,提升融媒素養(yǎng)。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輔導員難以滿足這一要求,這給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帶來了挑戰(zhàn)。此外,融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對學生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難度。當今形勢下,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大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辨別能力有待提高,面對復雜的網絡信息的沖擊,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形成需要得到重點關注。多種媒體融合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使得高校輔導員在培育學生價值觀方面承擔巨大挑戰(zhàn)。
二、融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呈現(xiàn)的特征
(一)覆蓋面更廣
互聯(lián)網技術得到普及應用,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接收和發(fā)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信息傳播渠道得以拓寬,有效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和效率,相應地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所覆蓋的范圍更為廣闊。由于信息傳播具有實時性,而且呈現(xiàn)出網狀傳播特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信息,這一情況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思政工作在時空方面的限制,使得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擁有了更廣的覆蓋面,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信息體驗,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切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內容更融合
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涉及到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網絡安全教育等。隨著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進一步推進,運用媒體技術整合思政教育資源,使思政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開發(fā)出更多網絡思政教學產品,成為現(xiàn)階段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必然選擇。在多元媒體平臺的支持下,高校思政工作內容可以得到全面整合,實現(xiàn)內容兼容。當今時代的大學生是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群體,傳統(tǒng)網絡思政內容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在信息過載的融媒體時代下,一些思政教育相關的圖文信息經常被海量信息淹沒,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2]但網絡思政內容的提質升級,一些短小精悍的可視化內容成為融媒體時代下的網絡思政內容發(fā)展趨向,可以快速獲取學生的關注和分享,同時也可以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
(三)載體更多元
融媒體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和實時性,操作起來十分便捷,功能也非常多樣,新媒體在高校網絡思政中的載體作用逐漸凸顯出來。很多思政教育人員開始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教育,比如通過微信號、抖音號等構建具有個性化的網站主頁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輔導員也開始主動構建多樣化的網絡思政融媒體平臺,比如根據高校辦學特色建設融媒體中心、開設網絡思政工作室等;通過這些平臺和載體,將先進媒體技術、手段全面整合,將各類媒體的作用和優(yōu)勢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并且借助傳播渠道進行融媒體網絡思政產品的傳播,使得高校育人載體共通共融,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三、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路徑
(一)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產品
高校輔導員在網絡思政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要想提高工作實效需要樹立融合思維,積極創(chuàng)工作內容。融媒體時代,融媒體與網絡思政工作融合的順利推進,需要找到渠道與內容的融合點,因此輔導員需要認清融媒體時代給網絡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借助融合理念進行網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具體來說,輔導員應當熟悉各種媒體資源及傳播的優(yōu)勢與不足,結合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對媒體產品有一個精準的定位,突出融媒體網絡思政品牌特色,根據時代發(fā)展趨勢開發(fā)出更多優(yōu)質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高校網絡思政產品的創(chuàng)新,應當側重于交互型內容與沉浸式內容的開發(fā),[3]交互型內容指的是高校輔導員根據時代發(fā)展和新形勢發(fā)布的教育內容,通過收集和整合學生在各類媒體平臺的反饋信息,將新的思政教育素材引入其中,對原有教育內容形成一定的補充,形成更為系統(tǒng)化、交互式的教育內容,將學生參與意愿調動起來,促使高校網絡思政內容的增值;沉浸式內容指的是結合思政教育內容,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虛擬化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投入到教育環(huán)境中,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完善網絡思政工作制度
媒體融合發(fā)展對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要進行網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然而該工作創(chuàng)新離不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組織架構。因此,高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制度和組織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為網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提供堅實的保障。首先,高校應當制定科學完善的網絡思政工作制度,明確輔導員在該工作中的權責與義務,促使輔導員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工作,顯著提升網絡思政育人成效。其次,高校應當制定網絡輿情信息監(jiān)督制度,并且將該制度落實到網絡思政工作中,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jiān)督和管理;高校可以根據網絡思政工作需要,設立專門的信息監(jiān)控部門,全面負責網絡輿情的監(jiān)管工作,并且成立應急小組,針對突發(fā)性的信息安全事件進行處理;作為高校輔導員,在融媒體時代下應當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在學生群體中充分把握網絡輿情的話語權,引導學生始終堅定不移地用戶黨的領導,大力弘揚主流價值觀,避免不當言論給學生思想觀念造成不良影響[4]。最后,構建網絡思政管理制度,以學生為主體組建一支高水平的網絡思政學生隊伍,輔導員應當引導他們將示范引領作用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同時發(fā)揮學生干部隊伍在組織中的紐帶作用,通過微信、抖音等網絡渠道,將文字、圖片、視頻等組合起來發(fā)布相關文章,通過他們在自媒體中的積極動態(tài)和語言,形成優(yōu)良的網絡文化氛圍。
(三)構建網絡思政公共平臺
融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擁有全新傳播平臺,應當順應媒體融合發(fā)展趨勢,借助多種網絡媒介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構建出全面系統(tǒng)的網絡思政教育公共平臺,為學生帶來更為優(yōu)質的思政教育服務體驗。具體來說,輔導員可以建立工作微博、抖音號等,及時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轉發(fā)到微博或抖音賬號,對社會上的政治熱點事件及時進行關注與評論;同時,結合學生思想生活,編撰一些相關的工作日志,通過該平臺歸納學生反饋信息,并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將網絡思政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充分發(fā)揮平臺的輿論陣地作用,與學生實際相貼合,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應當在校內建設網絡思政實體站點,強化對網絡思政公共服務平臺的管理,優(yōu)化平臺服務流程,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和力量,搭建出多樣化的融合平臺,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工作方法,不斷研究學生思想方面的新情況,及時解決網絡思政工作難題,為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開拓出新的陣地[5]。
(四)提高輔導員的融媒素養(yǎng)
融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需要深化對融媒體的理解和認知,充分把握媒體融合發(fā)展下的信息傳播規(guī)律,不斷提高自身的融媒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進一步提升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水平。首先,高校輔導員應當主動學習融媒體相關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融媒體傳播技術、融媒體運營管理等,在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時,不斷增強自身的網絡思政工作意識,將融媒體運用到思政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其次,高校輔導員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思政實踐,通過思政課程開發(fā)、融合型產品研發(fā)等,在多樣化的網絡思政教育實踐中應用融媒體,不斷積累融媒體運用經驗,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網絡思政教育實踐能力。再次,高校應當加強輔導員融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制定科學系統(tǒng)的培訓計劃,組建一支高水平的融合型育人隊伍,實現(xiàn)群策群力,將各方資源和力量充分整合,推動高校網絡思政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后,建立科學完善的激勵機制,高校應當根據融媒體時代下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特征,建立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的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將輔導員參與網絡思政工作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提高網絡思政工作實效。通過落實激勵機制,將高校輔導員所做的網絡思政工作成果進行考核評價;通過考量網絡思政內容、頻率等指標,全方位考核輔導員的網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并且將考核結果與輔導員的薪酬、晉升等關聯(lián)起來;通過這種方式,促使輔導員利用融媒體技術開展網絡思政工作,不斷推動網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應當認清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牢牢抓住機遇,正面應對挑戰(zhàn),利用多種媒體進行網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產品、完善網絡思政工作制度、構建網絡思政公共平臺、提高輔導員的融媒素養(yǎng)等,有效提升網絡思政教育效果,促使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在融媒體時代下獲得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于寶庫,趙瑩瑩.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11):61-63.
[2]黃婷.基于網絡思政視角的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研究[J].才智,2022(29):104-107.
[3]鐘丹丹,魏艷陽.人工智能時代下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4):43-46.
[4]孟繁博,潘穎.“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能力提升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4):75-77.
[5]付秋靜,于春濱.網絡思政視閾下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構建研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03):64-67.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新疆傳統(tǒng)體育與文化旅游產業(yè)融合模式與效益評價研究》(項目編號:20BTY138)
作者簡介:
馬杰(1996.5-),男,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未定級,研究方向:思政研究;
王夢鴿(1996.9-),女,漢族,遼寧黑山人,未定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李衛(wèi)民(1981.10 -),男,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