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森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除了要完成傳授知識、掌握技能等教學目標外,要更加注重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1]小學音樂教學亦是如此,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音樂課堂更加具有生命活力,給學生以多種感官刺激,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知識的學習中。為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應用體態律動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讓學生能夠認識到音樂的獨特魅力,進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音樂 體態律動 策略
小學音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一般。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方式進行教學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協調能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體態律動應用的必要性,并在教育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對借助律動教學的豐富性、趣味性、協調性、互動性,通過肢體動作的加入,使學生感悟音樂的魅力,彰顯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使得音樂的節奏與音調能夠適應體態律動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自由感受體態律動,但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要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與之相符的音樂,這樣才能夠確保情感基調歡快活潑,從而使課堂所學內容更加符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征,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音樂課堂之中深入體會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音樂節奏的變化幫助學生在律動中感受音樂旋律的走向和情感變化等。在體態運動中音樂與文字、舞蹈息息相關,教師要注重三者之間的融合,不能只注重音樂或者歌詞,從而忽略了舞蹈與肢體的表達,讓學生可以直觀感知認知音樂旋律。在體態律動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伴隨音樂自由擺動身體,通過這樣的方式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2]
二、在體態律動中創造別樣的藝術欣賞
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之中,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地聆聽教師的演唱,很少有自己表演的機會,這種形式比較單一的音樂課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而將體態律動有效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之中,不但能夠為學生提供肢體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還能夠使學生深入體會音樂的魅力,以此幫助學生準確了解音樂的價值和意義。除此之外,在這樣的氛圍下還能夠為學生營造豐富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盡情想象。在小學音樂互動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讓他們能夠在音樂引領下發揮想象力,從而在腦海深處營造出奇妙的畫面,以此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并能夠將自己心中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出來。由此可見,體態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力,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借助體態律動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欣賞能力。比如,在教學《義勇軍進行曲》這節內容的時候,我們需要確保指揮動作的堅定有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昂首闊步行走,這樣才能夠將音樂中所要表達的堅強不屈和頑強拼搏等意志表達出來,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在獨立演唱的時候根據自身不同的感受創編獨特的動作,根據節拍律動感受音樂的力量。
三、根據音樂情緒特點進行律動
學習小學音樂可以說是一種情感體驗,只有學生充分體會歌曲中所表達的感情才能夠與音樂情感形成共鳴,這樣才能夠使學生了解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從而準確地鑒賞音樂。而在律動中同樣需要把握音樂表達出的特點和含義,在律動設計中,活潑的音樂動作需要干脆利落的動作和節奏代入,從而表現出歡快的情緒,在柔和優美的抒情曲中其動作就應該突出舒展。民族音樂就要根據不同的民族習俗和風格進行設計,并借助民間舞蹈語言使體態律動滲透民族特色。比如,在教學《閃爍的小星》這節音樂課的時候,這是一首非常優美歡快的小曲,在課堂上我就引導學生在課桌上敲打節拍,并隨著音樂節奏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動作,從而深入體會歡快活潑的旋律。而不同分節奏組合到一起自然也就能夠形成表現功能的節奏型,不同的節奏型有著自身特殊的表現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在小學音樂中充分把握節奏的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使學生能依照所呈現出的特點來演奏、演唱,提升音樂素養。
總之,將體態律動有效應用到小學音樂互動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不但能夠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馬淑梅.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考試周刊,2020(66):147-148.
[2]劉志勛,"音”你而 動——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和方法微探[J].神州,2019(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