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術文

關鍵詞: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版權因子;高質量發展;版權戰略系統
一、問題的提出
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是國際上較為通行的測量版權產業規模的方法,有助于揭示版權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和作用機理。2003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指南》,并于2015年進行修訂,有力推動了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在國際上的廣泛開展。目前已經有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新加坡、泰國、巴基斯坦、博茨瓦納等40多個國家采用類似方法對版權產業經濟貢獻進行統計分析??梢?,開展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已經成為衡量各國版權產業發展各項指標的重要實踐,這也意味著版權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斷提升。
我國自2007年首次發布版權產業經濟貢獻年度報告后,每年都會推出年度報告。持續開展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版權產業經濟貢獻是衡量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凸顯國家文化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實力。國家版權局印發的《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以全面加強版權保護,加快版權產業發展為基本任務”,確立了到2025年“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版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核心版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75%左右”的發展目標。
(2)全國范圍開展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的同時,也會帶動各個省份和城市開展類似的統計工作,有助于更為準確揭示版權產業經濟貢獻實現路徑上的共同規律和地區差異。從“十四五”發展目標的維度觀察,我國共有9個省市明確規定“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作為“十四五”知識產權工作的預期目標,分別為上海市、廣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重慶市、山東省、四川省和河北省,如圖1所示。
(3)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是世界范圍的評價機制,有助于展示不同國家之間的優勢和劣勢,明辨其中的差距和路徑,不斷提高本國版權產業國際競爭力。2021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更新《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報告》并對全球50個國家的版權產業增加值、GDP占比、版權產業從業人數等方面進行統計。根據該報告提供的數據,2021年版權產業增加值占各經濟體GDP比重的平均值為5.54%。此外,不少國家也會在一定年份公布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報告。例如,美國自1990年以來由國際知識產權聯盟(IIPA)編寫發布《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據2022年發布的第19份報告顯示,美國版權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2.52%;同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人民幣8.4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7.41%。中國與美國歷年版權產業占GDP比重對比如圖2所示。
當然也應該看到,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始于20世紀末,無論是在統計方式還是在統計中對版權戰略的呼應度等方面,必然帶有一定的歷史印記。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雖然對該統計方式進行修改,填補了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產業分類遺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統計方式的滯后性。但是,整體上觀察和審視,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依然有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首先,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借助于版權因子的測算,但是版權因子的數值受產業發展水平、實地調研程度、研究人員學科背景與思維模式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該種不確定性妨礙了版權產業經濟貢獻測算的科學性,也不能精準展示版權產業對版權的依賴程度。其次,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分析的主要指標均只是直觀顯現產業發展與經濟貢獻、社會貢獻的關聯性,卻難以更為深刻揭示經濟指標背后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例如,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指標主要包括版權產業增加值以及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情況、版權產業的從業人數、版權產業的從業人員平均薪酬或平均工資、版權產業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核心版權產業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等,但是需要追問的是,核心版權產業是不是體現出創新驅動,部分版權產業和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是否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再次,版權產業經濟貢獻測算時.沒有充分反映不同程度的版權保護、不同模式的版權運用、不同層次的版權服務、不同競爭力的版權貿易在版權產業發展中的不同作用。例如,是不是越高強度的版權保護就一定帶來越高數值的版權產業增加值、越多的從業人數以及越高的從業人員平均薪酬?結論未必單一絕對。實際上,必須介入版權戰略的思維,才能更為精準把握版權產業發展與版權工作之間的邏輯關系。
二、版權因子在版權產業經濟貢獻測算中的作用調整
版權因子是版權在某一特定產業中的份額或者某一特定產業對版權的依賴程度。版權因子作為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體系中的重要因素,其測算工作已成為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在對各類版權產業經濟貢獻進行調研分析之時,必須先確定該產業中的版權份額,并將非版權的部分排除在外。例如,不是所有黃金首飾的價值都與版權相關,只有藝術方面的價值才與版權相關。確立版權因子的具體數值存在三個方面的對立統一需求:
(1)動態性和穩定性的對立統一。版權因子的確立既要具有統一科學的標準,又應在調研各地客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測算。
(2)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對立統一。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確定的標準,核心版權產業的產品價值可以完全歸功于版權,其版權因子數值為100%,具有客觀性,但是主觀性不足,因為并非所有地區、所有層次的核心版權產業,其真實的版權貢獻均達到100%。除此之外,相互依存版權產業的版權因子、部分版權產業的版權因子、非專用支持版權產業的版權因子都運用抽樣和調研獲取版權因子的數據。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公司規模、公司百分比、規模加權、具有知識產權收入或支出的平均值和范圍、源于創意活動的營業額所占的百分比的平均值和范圍、全職工作和兼職工作的創意工作者各自所占的平均百分比、擁有全職創意工作者和兼職創意工作者的企業各自所占的平均百分比等。研究人員需要將統計數據列成表格,并且根據統計結果對賦值范圍進行轉換測算。顯然,樣本的選取和轉換測算都是具有主觀色彩的統計過程。例如,服裝、紡織品、制鞋,家庭用品、陶瓷、玻璃這兩個產業組版權因子的數值大部分都低于1%,但是如果抽取的企業恰恰是版權密集型的服裝企業,其版權因子完全可能超出統計分析的數值。因此,實現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并非易事。
(3)地域性和普適性的對立統一。影響因子是測算某個區域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的基礎,從產業發展水平來看,發達地域的產業發展水平較高,技術研發與產品設計能力較強,其版權因子的數值就會高;發展中區域的產業發展水平較低,更多處于加工、組裝與生產等低端環節,其版權因子的數值就會相對較低。然而為了進行總體比較,版權因子波動的范圍又不能太大,否則不同區域之間進行的橫向比較將沒有價值。通常的做法是,各國會參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做法,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版權因子。
版權因子測算中的上述特征必然帶來不少問題,首先,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的數值增長有可能是因為版權因子的不當調整帶來的,不同區域之間因為采取的版權因子不同,導致在產業增加值、就業人數、貿易出口額等方面的比較并非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真實情況的反映。其次,版權因子也并不能準確、系統凸顯版權工作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例如,如果所有的核心版權產業的版權因子都是100%,但是實際上不同區域的核心版權產業中的版權價值并非都是如此,有的核心版權產業中不乏版權影響很低的實例。再次,版權因子如果不能保持穩定,本區域之內的版權產業增加值以及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年度之間的縱向比較等數值的真實性也將存疑。但是如果版權因子完全保持靜態不變,或將不能準確反映版權工作對于產業發展的動態影響,特別是當創新驅動發展的力度增強,傳統產業轉型成效明顯時,版權工作對于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功能必然需要通過對版權因子的調整予以實現。
因此,有必要調整版權因子在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中的作用,使之更好地實現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的縱向和橫向比較,為在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中真實、精準、有效反映版權影響提供判定標準。首先,在世界上較為通行的版權因子測算標準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較為統一的版權因子判定標準和數值。針對部分版權產業和相互依存版權產業,在加強調研樣本分析的同時,建立較為一致的版權因子判定標準和數值區間,在此基礎上賦予調研人員以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其次,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指南》修訂時對較為統一的版權因子進行公開,避免暗箱操作帶來的模糊性。再次,版權因子作為評價版權產業對版權工作依賴程度的指標,與版權戰略對版權產業的影響結合起來,實現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結合。對于如何將版權戰略與版權產業結合起來進行經濟貢獻評價,后文將予詳述,此處不贅。
三、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中的高質量發展導向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著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各個領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遵循。版權產業與文化產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中,版權產業以版權命名,其基本意旨體現的就是創新驅動,也就是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階段。核心版權產業是完全從事作品及其他受保護客體的創作、制作(制造)、表演、廣播、傳播(展覽)或銷售(發行)的產業,與自主創新和價值鏈高端緊密相連,最能體現版權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理論上講,部分版權產業和相互依存版權產業中,版權因子的數值越高,版權產業在產業鏈中的位階也越高,受到有形財產約束的力度也越小,當然這也就是產業轉型升級和知識經濟發展的方向。
從現有的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統計的基本路徑來看,高質量發展的導向性并非如此強烈,以至于版權產業本身的特色和屬性被淹沒在靜態的公式計算和數量評判之中。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經濟發展不再簡單追求量的增加,而要實現“質”與“量”的高度統一。o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高”字突出了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與新要求,強調了經濟建設過程中質量水平的高級程度。o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協調成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特點,讓綠色成為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讓開放成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讓共享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o有鑒于此,必須將推動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的基礎導向,關注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容,具體有以下方面的要求:
(1)高度重視核心版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統計。要關注核心版權產業各行業增加值增速是否明顯,某種程度體現版權資源要素配置方式是否不斷完善。核心版權產業各行業附加值不斷提升,也是版權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的展現。
(2)需要加強與數字經濟關系密切的數字核心版權產業的統計。例如,關注并發布網絡音樂和出版、數字視頻、計算機軟件、信息服務等數字核心版權產業增加值及貢獻度的數據,有效促進版權產業創新協調發展。
(3)加強特色部分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和分析。例如,在統計江蘇省版權產業經濟貢獻時,應同步關注南通家紡、揚州漆器、蘇州刺繡等地方特色版權產業發展情況。特色部分版權產業和相互依存版權產業發展過程中,創意、創造等生產要素在實現分配和收入增長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并通過與資本、管理、技術等要素的有效結合實現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這些與產業結構和產業創新發展有關的數據應該重點予以體現。
(4)鞏固版權產業傳統優勢的同時,關注戰略性的新興版權產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對關聯數據的獲取和分析。尤其是版權產業獲得較高附加值和體現國際競爭力的數據,應該在未來統計分析中成為主要內容。
(5)關注版權產業消費等民生方面的數據統計與分析。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在于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重視單純的資源有效配置,也要兼顧各方面社會民生,是市場有效和社會有效的有機結合。所以,版權產業經濟貢獻不僅關注供給端,還要分析需求端,將文化消費實際情況作為重要的統計數據予以展現。
四、版權戰略系統對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的影響
版權是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版權創造、版權保護、版權運營、版權貿易和版權服務等是版權戰略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統計版權產業經濟貢獻并在此基礎上審視版權產業發展路徑,本質上就是探索版權創造、版權保護、版權運營、版權貿易和版權服務對版權產業的影響機理,也是實現版權產業可持續、可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有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在體現版權戰略系統的功能實現方面,聚焦于版權因子,卻沒有細分版權戰略的不同子系統去審視版權產業經濟實現的內在機理。版權戰略是一個系統,意味著版權與版權產業的發展之間存在非線性的復雜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版權保護強度對版權產業發展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促進作用。并非版權保護得越多,版權產業經濟貢獻就越大。從版權保護是否促進或多大程度促進文化產業以及軟件產業發展的問題出發,學者論證了顯著的U型關系。然而,理論模型上的科學性與否,恰恰需要通過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予以持續印證。(2)版權運營是版權價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版權產業發展的引擎。版權領域的多模式化運營、信用化運營、精準化運營、資本化運營及大生態圈運營將對版權產業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有必要考慮文化企業、數字平臺、文化機構、中介組織等主體基于用戶價值建立創新性的合作關系的不同路徑,以及由此帶來的版權產業創新網絡的差異性。(3)版權貿易凸顯版權產業發展的國際影響力。版權貿易體現出文化差異性與國際競爭格局的力量對比,同時與文化價值觀和軟實力之間存在緊密關聯。版權產業對外貿易的貢獻與版權貿易的貢獻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因此有必要建立版權貿易對版權產業發展的影響評價機制和數據統計范式。(4)版權服務體現政府和市場在版權戰略中介入程度和發揮作用的方式,對于版權產業發展路徑產生重要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看,市場型的版權戰略重視版權登記等服務領域,而政府干預較多的版權戰略卻有可能實施資助補貼等政策推進版權產業發展。從戰略視角觀察,版權服務對于版權產業的影響體現出很大的政策選擇空間,也應該與版權產業經濟貢獻同步進行統計分析。
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中應該納入版權戰略系統影響的分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將版權作為文化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納入文化經濟學的范疇,同時將版權保護、版權運營、版權貿易和版權服務等戰略子系統融入產業經濟學框架,豐富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解釋寬度,為版權與版權產業發展之間提供實踐依據。(2)建立版權戰略指數和理論模型,以合理的權重涵蓋版權保護、版權運營、版權貿易、版權服務等子系統指數,探尋版權戰略助力版權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與驅動機制。其中,版權保護指數或者版權保護強度的二級評價指標包括立法保護、司法保護、執法保護、協同保護等內容,版權運營指數涵蓋示范城市、示范園區單位、版權博覽會、版權交易、版權質押等指標,版權貿易指數考慮版權引進、版權輸出、版權貨物貿易、版權服務貿易等因素,版權服務指數包括版權登記、服務機構、培訓服務、版權意識等內容。(3)建立數字版權戰略指數,評判數字經濟時代版權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鑒于版權保護、版權運營、版權貿易與版權服務對數字版權產業的影響機制與傳統版權產業存在明顯區別,隨著數字技術、數字平臺、數字交易在內容流轉機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版權戰略下數字文化產業的內在發展規律發生改變,數字驅動成為新的影響機制。因此,有必要構建數字版權戰略指數并同時在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中進行應用分析。
五、結語
版權產業是以版權為核心的產業模式,擁有一項版權,這就意味著可以圍繞它進行多維度的開發,并由此制造長尾效應,從而推動形成版權經濟。測算版權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度,恰恰就是呈現版權經濟運行規律的過程?,F有的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模式具有國際性,業已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在全球范圍認知版權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從提升科學性的維度看,版權因子的測算既要考慮動態性、主觀性、地域性,又需要照應穩定性、客觀性、普適性。從高質量發展導向的維度觀察,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分析不僅要在核心版權產業中呼應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變化,而且要關注特色版權產業的統計分析,加強版權產業消費端的經濟貢獻測算。從版權產業與版權的關系角度觀察,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應該強調版權戰略的功能和作用,建立涵蓋版權保護、版權運營、版權服務和版權貿易等子系統在內的版權戰略指數,并且測算版權戰略指數和版權產業發展之間的數值關聯,為觀察版權與版權產業發展提供實踐依據。當然,新型的版權產業經濟貢獻測算將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已有的經濟貢獻測算指標之外,還應構建版權戰略指數理論模型,收集各項可獲取的統計數據,這需要更為持久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檢驗。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版權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