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榕 姚劍平
[摘要]工匠精神對于制造行業發展、學生職業道德提升都有重要作用。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高校需要注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將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不僅是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和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同時也是實現我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現實要求。工匠精神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與思政教育有較高的契合度。基于此,本文主要論述了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徑,以期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引言
現階段,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在當今社會環境下,高校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才能受到更多企業的青睞。思政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工匠精神與學生素養提升有重要關聯。高校應當順應國家發展趨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進行思政教育時融入工匠精神,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在促進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同時,為國家建設與富強提供優秀人才。由此可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探索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需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門,對于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積極作用,思政教育效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據相關渠道反饋發現,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不強,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很多大學生對思政知識學習的興致不高。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職業精神,其精神內涵主要包括敬業、精益、專注與創新,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在思政教育中,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思政課堂教學,為大學生講解一些工匠精神事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思政教學活動中,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成效[1]。此外,通過工匠精神的融入,思政教育更具生動性與時代性,大學生學習也更加主動,有效增強他們的職業認知觀念,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
當前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重學業輕素養的錯誤導向,思政教育目標較為單一,關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主要停留在傳統說教中,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多才寡德的現象,缺乏職業認同感,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工匠精神對學生職業態度與情感認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健全人格是培育大學生良好職業態度的基礎。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與奉獻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應當融入工匠精神內容,將工匠素質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同時把工匠精神素養與學生能力培養擺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促使他們全面發展。
(三)實現我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需要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競爭形勢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為了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需要尋求突破點,培養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型、創新型人才,實現職業行業的創新發展。因此,為了順利完成我國創新轉型使命,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任,在教育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用更多的優秀人才引領時代潮流,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2]。工匠精神可以培育學生對國家的情感,促使他們更加熱愛社會職業,在工作中主動創新,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因此,高校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發揮工匠精神的引領作用,為學生職業素養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促使他們將創新精神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形成正確的職業理念,促進我國制造強國目標的早日實現。
二、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徑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很少會涉及到與工匠精神培養相關的話題與內容,缺少對工匠精神的教導。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思政教育持續改革,但是卻滯后于教育改革,具體表現在:思政教學體系不夠成熟,教學方式較為傳統,這些不僅制約了工匠精神培育,而且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3]。因此,面對新時代弘揚工匠精神的要求,高校在思政課堂上應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通過更新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加大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力度,更新教育觀念
要想將工匠精神巧妙地滲透到思政教育中,高校需要加大對工匠精神的重視,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尋求其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及時更新思政教育觀念,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1.高校思政教師要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學習和研究,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在人才培育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在思政教育中找準自己定位,結合思政教育內容,將其與工匠精神深度融合,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積極主動地學習工匠精神;同時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豐富和完善專業知識體系,學習先進的思想理念,真正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另外還需在了解工匠精神內涵本質的基礎上,從思想、精神和目標等方面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在學生群體中大力宣講工匠精神,促使學生在掌握思政知識的同時,加深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理解,不斷提高思政教學水平,推進二者的融入進程。
2.轉變教學觀念,將工匠精神理論與實踐結合。傳統教學思維下,高校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不夠深入,教師教學仍然以理論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針對這一情況,高校思政教師應在重視二者融合的基礎上,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價值觀、職業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期間融入工匠精神,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思政知識,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養成愛崗敬業、創新進取的工匠精神[4]。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應當創新教學觀念,根據學生訴求打造高效化的思政教學課堂,突出工匠精神特色,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學習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二)明確育人目標,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又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高校應當抓住這一契機,在融入工匠精神的同時,構建科學完善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
首先,明確思政教育目標。為了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高校應當明確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思政教育目標,思政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在確定了清晰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高校需要找準二者融合的契機,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進一步提高育人實效。
其次,制定完善的課程規劃。高校需要結合現有思政教育課程,將工匠精神有機滲透到課程實踐教學中,做好統籌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規劃,將教育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高質量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工匠大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最后,增加思政教學讀本。為了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高校應當結合學校實際增加教學讀本,為思政教學課程提供輔助,加大對二者融合的支持力度。具體來說,高校結合現有教學課程體系撰寫相應的教學讀本,將工匠精神內涵、育人作用以及工匠精神事跡等都寫入讀本中,形成對思政教育教學的有益補充,不僅能夠完善思政課程體系,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工匠精神實質,對思政教育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育人成效
在高校教育中,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當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學生的興趣充分激發出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1.應用體驗式教學方法。教師在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思政教學課時與內容,找到其與思政內容的結合點,然后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通常情況下,人文課程教學注重體驗,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學習,更容易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以工匠精神為主題進行情景模擬,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將自己的思維過程體現在情景體驗中,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
2.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可以發動學生的力量,引導學生分享實際生活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事跡,并且將這些與思政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分享和討論中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可度;同時要提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基礎上,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積極踐行這種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組織多樣化實踐活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思政教育中組織實踐活動,能夠檢驗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高效完成實踐任務,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成效。在融入工匠精神的過程中,教師也應注重實踐教學,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組織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的關注與參與,將實踐活動在教育教學中的載體作用最大化地發揮出來[5]。
1.思政教師要重視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實踐活動效果。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實踐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以工匠精神為選題設計實踐活動內容,不可拘泥于實踐形式,注重學生興趣和熱情的激發,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有效提升實踐教育成效;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發揮指導和引導作用,選擇適合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匯報,并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點評,幫助學生認清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促使學生不斷完善。
2.豐富實踐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對于工匠精神培育來說,社會實踐是一種實效性非常強的培育途徑。因此,高校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社會實踐機會,提高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實效性,比如高校加強校企合作,組織學生進入企業或工廠,近距離接觸不同行業的匠人,體會到現場人員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深刻感悟到工匠精神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此外還應當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技能競賽中,引起對工匠精神的重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對于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以及國家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應當重視二者的融合,結合學生需求,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組織多樣化實踐活動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成長為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麗.高職校園林技術專業思政課程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J].現代園藝,2022,45(20):192-194.
[2]鄭帥普.提質培優視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邏輯[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3):50-55.
[3]阮綺霞.工匠精神理念下中職思政課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9):164-166.
[4]王志強.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邏輯、方式與實現機制[J].職教論壇,2022,38(08):123-128.
[5]徐莉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6):218-219.
基金項目:2022年度福建商學院校級教改課題,項目名稱:《基于校內“雙師雙導”視角培養商貿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CJB01)
作者簡介:
張榕(1988.11-),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碩士學歷,福建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姚劍平(1977.10-),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碩士學歷,福建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