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中國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之中,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內涵不斷完善,如何引導學生跟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是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學方案應該與實際情況嚴密連接,結合最新的中國社會發展特征,將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賦予時代內涵,建立創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思想體系,滿足中國發展新征程的人才需求。本文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特點以及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分析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思政教育;關系;影響
引言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實際國情中不斷應用,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根基思想。思政教育是培養青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是根據我國國情變化衍生的創新型思想體系,具有實事求是服務于實際的顯著特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社會形式中的實踐和發揚,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必要手段。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思想指導地位,對其中國化時代化是大勢所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會貫通,能夠健全中國人才培養的思想教育體系,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時代特征的正確認知,堅定學生為國家繁榮昌盛做出貢獻的理想信念。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簡單概括,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和思政教育內在聯系的探究,合理分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意義,為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提供理論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概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融會貫通,建立出符合中國發展要求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中國時代發展特征不斷創新改革,使其具有鮮明的中國主題與時代精神,不斷根據新的時代內容實現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于19世紀德國內部階級矛盾下產生的全新的思想認知,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為解決階級矛盾,馬克思主義將實現世界范圍內的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的奮斗目標。而要實現這樣的偉大理想,就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創新新理念,這樣才能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中國通過百年的歷史實踐與反思,總結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發揮出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中國發展的指導作用,才能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只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解決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時代難題,培養時代精神、引領時代進步,同時促進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1]
二、馬克思主義與高校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實踐活動的邏輯起點相同
在馬克思主義中,現實性是實現實踐活動價值的重要前提,同時感性的世界是實踐活動的背景,“感性的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象就是具有物質或精神需求的“現實的人”?!叭恕边@一抽象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和思政教育的共同邏輯起點。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闡述中,“現實的人”必須兼備物質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基本條件,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在自身物質需要抑或社會需要的推動下產生的,人與需求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社會環境。需求是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人是組成社會形態的主要個體,社會的發展基于個體的發展,同時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實現個體的需求。[2]
(二)理論指導的起源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無產階級革命組織進行階級斗爭以及馬克思主義誕生與發展的共同催化下建立與完善的。工人運動是無產階級開展斗爭活動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與恩格斯為給無產階級的斗爭活動制定行為綱領,對工人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樹立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后續世界歷史進程上《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展現出馬克思主義在無產階級發展征程上的重要地位,為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準則。因此,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均是為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提供的思想指導方針。
(三)實現目標的形式相同
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將馬克思主義歸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揮作用的首要途徑。思政教育中對實踐也有具體定義,是指人類為滿足生存和發展的主觀需要,以客觀實際的方式改變外在物的存在形式,以此達到滿足自身各項需求的目的。實踐不斷促進新舊事物的更替,是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來源于無產階級的實踐斗爭活動,注重于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的研究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的方法是在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的,同時不斷產生的人類實踐活動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提供了行為證明,兩者休戚相關共同發展。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思想活動,是基本的人類生活方式,而理論是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反思總結。思政教育也是基于人類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再對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思想指導方法。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均是以實踐活動的方式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3]
(四)最終實現的目標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象在于人,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出滿足中國綜合發展需求的新時代人才,將人的價值踐行于實際。回顧整個社會發展進程,思政教育都是通過對人的思想指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各項社會需求提供推動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以實踐為基礎不斷完善,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進步提供了基本途徑和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發展也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以人為著手點,對人進行思想理論指導,促使人順利完成各項社會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實現目標都是促進人的綜合發展,實現人的價值,進而推動社會進步。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一)堅定了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目標的指導思想。高校學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基石,必須要堅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這一理想信念。這一理想信念是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建設歷史上各位英雄人物浴血奮戰的敬意,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是對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保障。回顧中國革命道路,正是因為先輩具有救中國于危難之中,救民族于存亡之中,并堅信革命一定會成功的理想信念,才會取得革命的偉大成就。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促進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重要推動力,是維護國家主權保障民族獨立的支撐力量,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目標的思想根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道路上的主體力量,要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實現共產主義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做祖國的棟梁為祖國的建設之路添磚加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推陳出新提供了指導方針,為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思想準則。
(二)提高了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是鼓勵學生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教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體系,為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供思想支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隨中國社會發展不斷改進,為馬克思主義賦予時代活力和中國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才正確思想信念的重要途徑,必須加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思想的理論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思想素養。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后產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能夠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思想素養和道德素質,促進和諧穩定社會的建立與發展。[4]
(三)培養了高校學生的科學思維
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案必須從學生的理論、實踐、價值三方面出發,制定出清晰合理的教學目標。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要在“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基礎上,為學生建立合理的思想理論框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出能夠保障中國未來發展與進步的新時代人才。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的踐行者,擁有科學的思維能力是對新時代人才的基本要求。中國未來的變化形勢是不可預測的,如今的國際形勢也愈發復雜,繁榮富強之路上肯定有諸多困境,只有從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綜合思維水平,才能在緊迫形勢下分析出正確的問題解決方案,做到臨危不亂顧全大局,跨越艱難坎坷走向最終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確立了中心思想,為高校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進步提供了思想準則。
(四)完善了高校課程內容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途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促進思政教學方案的與時俱進和不斷完善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建設面臨的新要求?,F階段正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境,要對思政課程內容不斷改進,增添新時代思想教育內涵,幫助學生建立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思想。中國新形勢下的思政課程建設必須以時代人才需求為出發點,緊跟中國新時代發展態勢,嚴謹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伴隨社會的發展,學生的視野范圍更加開闊,思維更加靈活多元化,思政教學方法要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改革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形式,健全高校課程內容,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學生心中,確保思想教育對學生的發展進步起到實際作用。[5]
四、結語
為適應中國國情保障中國經濟與社會進步,發揮出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是必不可少的,這要求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學方案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斷實踐總結創新,培養出滿足國家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在落實傳統基礎理念的基礎上,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各項教育理論落實到學生思想層面上,從根本上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要對教育模式不斷創新改革,站在學生角度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將學生實踐能力作為培養重點,讓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出能夠辦實事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宮偉.建設國家統編高校思政教育視頻教材 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芻議[J].教育傳媒研究,2021(01):43-45.
[2]尤佳鋒,劉群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效性[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08):32-34.
[3]魏銀立.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權威角色的嬗變與重構——兼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話語建構[J].社科縱橫,2016,31(11):163-167.
[4]吳自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J].高教探索,2019(11):130.
[5]高尚.“互聯網+”時代技術對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以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為視角[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36):48-49.
作者簡介:杜晗葳(1996.6-),女,漢族,甘肅高臺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