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禮記·學記》中有“教學相長”的精要論述,相信老師們一定對此深有體會。一堂好課,必需有老師課前的精心準備和匠心設計,才能有恰到好處的感覺。不過,再滿意的課也有缺憾,也值得反思。因為課堂不是平面設計,它是師生共同建構起來的殿堂,是老師、學生、文本和作者融合的四維空間,它包含課前老師的美好預想,更孕育著學生出人意料的臨時生成。當我們捕捉到了這些珍貴的瞬間,一定要記錄并反思。這樣,才能醞釀出更充分、更自信的授課。在這里,我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三課《灰雀》為例,談一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灰雀》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小男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和學生生活距離較近,情感方面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教學本課時,我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課文為載體,采用自讀、合作朗讀、探究、討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課堂效果令人滿意。現將本課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一、導課
這個環節我主要借用幾張可愛的小鳥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孩子們對動物生命的熱愛之情,為學習課文鋪墊情緒。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一)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好自然段序號。
(二)說一說,課文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誰和誰的故事?檢查自讀效果。(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人物回答:列寧、灰雀和小男孩)
(三)同桌先練習,合作朗讀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再選代表展示朗讀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并評議朗讀效果。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列寧著急、擔心、惋惜和故作疑惑,如小男孩緊張、猶豫、被觸動和鼓足勇氣、下定決心等。
三、探究問題,深入理解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一)讀課文后,你覺得列寧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列寧愛鳥,愛小動物,愛大自然中的小生靈,具有博愛的美好品質。)
(二)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去了哪里了呢?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猜一猜,議論議論。
學生們有的說那只灰雀給小鳥寶寶找食物去了,有的說它找新朋友去了,有的說它可能受傷了,被獵人打了,還有的說被其他人捉去了,被小男孩逮住了,關在鳥籠子里了……(眾說紛紜,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大膽發言)
(三)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嗎?為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結合小男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和灰雀第二天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的情景點撥引導,向學生明確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但絲毫沒有傷害它。
四、升華感悟
(一)小男孩愛鳥嗎?(討論交流)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點撥:小男孩愛鳥,列寧的話感染和觸動了他,他最終放歸灰雀。
(二)小男孩和列寧比,誰更愛鳥?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升華小結:小男孩愛鳥,是把鳥占為己有,讓鳥兒失去了自由。列寧愛鳥,是讓鳥在樹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列寧更愛鳥。正如一朵花開在枝頭,嬌艷可人,有人愛花,便去折花,讓花的美麗和芬芳裝飾自己的生活;有人愛花,只是在內心贊嘆、欣賞,從不采摘、玩弄,讓花兒開在枝頭,讓生命之美綻放在本該屬于它自己的境地。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愛的表現。后者是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一種愛。讓我們像列寧一樣熱愛生命,也尊重生命吧!
(三)列寧看到灰雀回來,問了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為什么沒有問小男孩呢?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引導:列寧沒有問小男孩,不想拆穿小男孩,給他留面子,呵護他,尊重他。列寧不光愛鳥,也愛小男孩,關愛下一代的成長。
五、課外遷移
同學們,你們平常是怎樣對待小動物的呢?說一說。
許多學生講述了自己憐愛小貓、小狗、小兔子等的事情,但也有學生誠實地說了自己傷害小動物的事情。對此,教師要及時給予嚴肅的教育引導,回歸文章人文關懷的主題——珍愛生命,尊重生命。
總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和文本對話,和文中的人物心靈碰撞,讓學生和學生對話,學生和老師對話,激發他們的想象和聯想,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思考,找到自我價值感、成就感,這樣的學生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課堂本就不是老師的一家之言,而是發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讓課堂煥發出活力,迸發出思想的光芒,碰撞出靈魂的火花,滋養出情感的沃土。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你的課堂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