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在“雙減”背景之下,為了更好推動“雙減”政策的實行,作為小學數學老師,也必須加強對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和分析,必須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作業設計形式的完善和創新,突出個性化特點,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方面的知識,從而促進其數學能力的提升。現本文將從“雙減”背景著手,全面探討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中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雙減”背景? 小學數學? 個性化作業? 設計與評價
近年來,我國推行了“雙減”政策,因此對于小學數學學科而言,在作業設計方面,也必須注重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以往部分教師設計的作業內容和形式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對其學習和成長均有著影響。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重視小學數學的個性化設計,不斷反思以往數學作業中的不足之處,并結合“雙減”政策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完善作業設計和評價分析,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一、“雙減”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一)作業設計不合理
部分教師喜歡采用“習題集”,作業會出現重復性、機械性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1]而且,小學生對經常重復“似曾相識”的題目積極性不高,他們會感覺自己做過了就沒有認真完成,學習的興趣也會受到影響。
(二)作業設計形式單一
以前,部分小學作業編排和安排方式有些單調,缺少趣味。部分教師在設計學生作業時,容易著眼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安排了大量的習題供學生練習,過于重視提升解題能力,忽略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思考,也沒有重視社會實踐與數理知識的聯系,這樣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三)作業內容缺乏實踐性
一些數學老師把學習的重點放在了課本上,對課外的擴展很少,而且作業的范圍有限,內容單一,對學生的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部分老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容易偏離學生的實際,忽略了對學生動手等實踐能力的練習,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數學思考和想象力。
(四)未重視個體差異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一概而論的方式安排學生做同樣的作業,沒有重視個體差異,使得部分學生認為作業難度過高,部分學生則認為難度過低。對數學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言,認為數學學習過于簡單,作業難度低,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對于數學學習水平較弱的學生而言,認為作業難度過大,自主完成的能力不足,長此以往也會逐漸減弱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甚至會出現畏難的心理,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注意作業減負
老師在安排學生的作業時,應該對學生的作業數量進行合理的設計。如果作業質量不佳,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學生就無法吸收到所學到的知識。如果作業過多,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無法有效提升學習能力。因此,在“雙減”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要精心選擇和設計作業內容,并對其作業量進行適當的控制,使他們在一個放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二)創新作業形式
在保證學生的數學作業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數學任務,為他們量身定做一些有趣的數學作業,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習熱情。教師可不斷進行作業形式的創新,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其能夠一心投入到數學作業的完成之中,化被動為主動,注重對學生創造力和思考力的培養,使其在數學作業的完成中加深對其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注重作業實踐
數學和生活間的聯系密切。[2]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作業內容,將作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體現出實踐性特點。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單元中,老師可以安排一些實踐任務,讓學生們在家里量一量家人的身高,互相比一比,看看到底是高還是低,差距有多大。或嘗試讓學生量桌子的長寬高,學生對這種實踐活動中非常感興趣,學習效果也會很好。
(四)層次性作業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化特點,避免以往的“一刀切”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有層次的數學作業,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要。在全面掌握和掌握學生實際狀況的前提下,把作業分為必做、選做、創新三大部分,必做題要求所有學生均需完成,以實現數學知識的深化和鞏固作用。而選作題和創新題,則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進行嘗試,如若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嘗試做選做題,使自身的思維解題能力得以提升。或者還可嘗試進行創新題的完成,使其樹立起更好的數學探索熱情。
總結:
綜上,在“雙減”背景之下,教師必須加強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完善和改進,及時分析以往作業設計中的不足,確保在減負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王紅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J].甘肅教育,2022(3):71-74.
[2]曾培培.“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方法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