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麟
摘要:在互聯網已經被廣泛使用的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新時期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網絡信息環境的混雜性、部分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教學模式固定、教學隊伍建設不充分等問題。高校應針對這些問題,通過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改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線上平臺、強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組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團隊等措施,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7-0021-04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載體、平臺和資源,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模式,而信息的高度積累以及資源的共享也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來源范圍狹窄、傳遞信息慢等不足,能夠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在實際應用中,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網絡信息環境的混雜性、部分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教學模式固定、教學隊伍建設不充分等。分析目前的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本文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進行探究,以期以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是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貫徹國家戰略的重要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手段,是服務學生成長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高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困境,這阻礙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發展。
1.網絡信息環境的混雜性
網絡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平臺,它自由、開放,在給予人們方便的同時有時也附帶一些或大或小的負面問題。大學生的三觀還未完全形成,又缺少社會經驗,因為缺乏對思想和言論的甄別能力,容易在復雜的網絡世界中迷失自我。網絡上的一些負面消息和言論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減弱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大學生不僅使用網絡獲取知識,也依賴網絡娛樂休閑。短視頻平臺和游戲受到一些高校大學生的喜愛,部分大學生自制力較差,再加上沒有家長和教師的監督,容易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娛樂上,從而出現“娛樂過界化”“娛樂成癮化”等現象,甚至沉迷于虛擬世界,沉浸在瞬時的快感中,形成“及時行樂,娛樂至上”的錯誤價值觀。
2.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為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互聯網的虛擬性、隱蔽性使得公安機關難以及時對一些網絡騙局進行偵查和處置。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在面對互聯網上的一些信息時,難以辨別真假,從而上當受騙。此外,一些大學生對網絡上各種負面的言論習以為常,因此在發表言論時常常不顧他人感受,也缺乏對事件的全面認識。而這都是缺乏法律意識以及思想政治素養不足的表現。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單一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信息共享等使知識的獲取不再是一件難事。雖然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但是線上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還保留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一些教師對網絡技術的掌握不夠,豐富的知識儲備難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傳授給學生。課堂氛圍枯燥無味,師生幾乎零互動,容易激發高校大學生的抵觸心理,使學生逐漸喪失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學習的興趣。
4.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隊伍建設不充分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與否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術水平及其自身能力密切相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有高度的政治覺悟、高標準專業素養的同時,能夠熟練掌握網絡教育的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從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對網絡輔助教學較不習慣,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解得不夠徹底,沒有考慮線上教學的實際情況,依舊遵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開展教學,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
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高校應該考慮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線上教育平臺,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并著重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改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組建網絡思政教育專業團隊,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
1.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我國首部全面規范網絡安全管理的法律,是依法治網,化解網絡風險,使網絡在法治軌道上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網絡安全法的頒布,為大學生網絡聚集行為提供了引導與依據,使他們認識到,互聯網確實是自由、開放的,卻不代表可以隨心所欲。為幫助大學生樹立相關法律意識,高校應當組織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法的學習,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大學生對不良言行、低俗信息的識別能力,還需要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使大學生形成互聯網道德自覺。此外,高校要定期開展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讓大學生真正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并學會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高校可通過視頻、動畫等多種手段,讓大學生對法律有更直觀、更深入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與此同時,高校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質、信息識別能力。高校可以開設網絡安全基礎課,將互聯網安全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學中,促進非網絡安全專業的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高校可結合當前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安全技術的發展,開展網絡安全技能競賽、“互聯網安全知識進校園”等活動,使大學生能夠依法、文明以及安全地進行網絡活動。
2.改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高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互聯網理念,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打造正向、和諧、充滿愛的網絡環境。為減少網絡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等網絡毒瘤對大學生的影響,維護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法治觀,高校應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及時快速地處理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存在危害的網絡垃圾信息,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環境。高校應建立成熟的輿情引導體系,配備網絡管理、網絡評論、網站負責專員,利用正向信息的傳播,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熱點事件,潛移默化地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高校應建立完善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監管制度,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補充建立平臺運行規范體系,保障平臺有序健康運行。
3.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
第一,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從傳統的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到線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變的是教學形式,不變的是高質量的教學內容。高校應把握好學生的成長需求,從優化學生體驗的角度出發,按照教育需求整合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優質課程與精品資源,用碎片化、互動性、交互性的方式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知識,并把思想政治知識潛移默化地融合在各類課程內容中。高校要將黨史學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結合起來,形成順應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要圍繞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選擇有深度、有質量、有溫度的教學內容,滿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需要。例如,教師可選擇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絡事件,將其改編成教學案例,讓大學生結合個人上網經驗對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大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第二,教學模式的創新。網絡時代,大學生幾乎手機不離手。不論是學習生活,還是休閑娛樂,都離不開網絡,網絡已經是現代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網絡教育。高校要了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及存在的問題,以線下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石,再根據互聯網現狀制定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做到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第三,線上線下相結合。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否定傳統線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應重點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雙向系統,遵循矛盾的普遍同一性與個別特殊性,將線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主要位置,再輔以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面,線上主要針對的是共性相關,線下主要針對的是個性相關。雙管齊下,可以同時解決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程中的同一性問題與個別性問題。教師可在線上教學中講授網絡教育中普遍出現的問題,在線下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個性的關注并進行指導。高校也可以開展一些線下活動,如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教育班會、專家講座等,將互聯網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線上和線下的有機融合,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知識水平和道德素養兼備的時代新人。
4.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線上平臺
高校可以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線上平臺的建設,高效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問題。該網絡平臺應是一個能讓教師和學生暢快溝通的平臺,教師可以不同的形式,如文字、視頻、圖片等,在線上發表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針對不同的事件為大學生講解其涉及的思想政治知識,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互相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高校可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師生共建活動。大學生的思維活躍,高校可以讓大學生提供教育資源,再由教師進行審查,然后發布在線上教育平臺上。這樣,既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加高效,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內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讓教師有更多精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高校自媒體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自媒體。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學生發布的賬號內容了解大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再將其結合到教師的授課內容中,以增加課堂趣味性;另一方面,高校自媒體和學生自媒體結合,通過廣泛吸收教師和學生組織有影響力的優質作品,能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更符合大學生需求。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很多APP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教師應當多熟悉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網絡事件等,這樣便能與大學生多一些共同話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也可以創建一個短視頻平臺賬號,定期在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針對時下流行的熱點話題和事件進行討論,再結合思想政治理論進行講解。
5.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為基本、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動力支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所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發展繁盛的根基和靈魂。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是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盛為基礎,而教育的發展也需要以文化為根基。一個國家、民族的壯大繁盛,不僅依賴于高度快速發展的物質文明,還依托于繁榮昌盛的精神文明。若沒有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若沒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榮昌盛,就不會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因此,高校要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繁榮昌盛、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為基本點和著眼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傳播思想政治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傳播正能量,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心,讓大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從而強化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激發文化創造力和創新力。
6.組建網絡思政教育專業團隊
高校組建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隊伍,有利于保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更好地發揮網絡育人作用。高校應重視對教齡長、有資質的教師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關互聯網知識的教學培訓,提高其靈活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利用網絡技術。而對于年輕教師來說,除了進行網絡教育培訓之外,還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只有把內容和網絡緊密結合,才能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此外,對剛入職的教師,高校可對他們進行崗前培訓,使其具備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水平,培養一批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復合型人才。高校可以從校外聘請專業的網絡技術人員對教師進行培訓,對當下高校所面臨的網絡信息技術問題進行答疑解惑。
總之,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為大學生的成長助力。盡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進,但只要高校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改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線上平臺,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組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團隊,就能促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從而實現培養素質過硬的時代新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04).
[2]張楊,高德毅.算法推薦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1(07).
[3]謝玉進,王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現狀、熱點與展望———基于CNKI期刊文獻的計量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
[4]陳文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5]蔣春燕,孫祺.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
[6]付馨瑤.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21.
[7]李志雄.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文策略———基于人民日報微博“給青年的一封信”的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
[8]陳金強,侯瑞宏.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15).
[9]申文杰,趙晗.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的話語體系探究[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1(04).
[10]張祥宇,蒲斯詠.民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研究———以X學院為例[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3).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Yili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Internet has been widely used,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teaching method. In the new era,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such problems as the mixed network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e weak legal awareness of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fixed teaching model, and the inadequat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effec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improving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diversity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ing full use of the online platform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with nation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team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