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迅速,其內容建設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融媒體中心適老化內容的生產建設更是被廣泛關注。為了能夠提高縣級融媒體中心適老化內容生產建設效果,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文獻研究以及數據分析的方法,以灤平融媒體中心開發的灤平融媒APP與抖音賬號“灤平融媒”的內容生產為例,分析灤平融媒APP與抖音賬號“灤平融媒”2022年內容生產現狀。分析發現,灤平融媒體中心內容服務力低、易讀性低、傳播力低,并且內容生產暫未滿足職能規范要求、內容生產暫未滿足老年用戶需求。基于此,文章提出打通受眾參與渠道、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結合河北老齡化特征、運用適老化表達等措施,旨在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服務河北老齡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適老化內容;內容生產;老年用戶;用戶需求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3-013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縣級融媒體中心服務中老年群體進行文化內容生產可行性分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CCXXM2022007
在灤縣融媒體中心的傳播渠道中,內容最豐富的渠道為客戶端“灤平融媒”,與用戶銜接最緊密的渠道為抖音賬號“灤平融媒”。對以上兩端口的內容生產進行總結與梳理,有助于整體把控灤平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內容生產特點,為提升該融媒體中心“適老化”水平做好前期把控。
(一)客戶端“灤平融媒”內容生產現狀
第一,“灤平之聲”縣域品牌。灤平融媒APP的品牌內容包括“普通話之鄉·灤平之聲”“灤平新聞”“有聲民法典”,以上內容與灤平縣銜接緊密,與“普通話之鄉”的縣域品牌相互關聯,能激發用戶對“縣域文化”的認同感。
第二,“推薦”板塊內容多元。推薦板塊包括本地政務新聞、本地民生新聞、省內新聞時事、文藝活動通知、優秀百姓故事。以上內容搭配體現了新聞內容的多元化特征,在新聞選擇方面能夠滿足用戶對多樣化、個性化媒體內容的需求。
第三,“要聞”板塊記錄工作。2022年,要聞界面共上傳內容370條,以9月1日—9月10日內容標題為例,上傳內容主要以記錄工作會議、督導成果、發展規劃為主,標題嚴肅性強,內容與縣域發展建設緊密相關,是縣域發展最關鍵的“硬新聞”。但從封面、配圖出發,所有作品皆以會議照片、領導視察照片為封面,內容標題以灤平縣、灤平各部門名稱為第一人稱,統一的排版設計導致要聞內容的“可讀性”受到限制。
第四,“熱點”板塊銜接鄉鎮。“熱點”界面2022年共上傳139條內容,以省內、縣內、鄉鎮的實時熱點為主要內容,為用戶增強對縣域發展的認知提供了信息保障。
第五,“教育康養”側重教育。2022年,灤平融媒APP“教育康養”界面中共上傳110條相關內容。選取5月、6月、7月(8月未上傳)、9月、10月、11月共81條內容,完成文本分析與對比分析。將標題中含有“學習”“兒童”“幼兒園”的內容歸類為“教育”,用紅色字體強調。將“醫療”“養生”“抗疫”“老年人”相關內容歸類為“康養”,用黑色顯示。分析發現,“教育康養”發布的內容多集中于記錄青少年的校園生活,更側重于“教育”。
第六,“影視”板塊內容豐富。音視頻界面包含直播、看電視、聽廣播三個板塊,以上三個板塊內容豐富,且與縣域百姓生活、縣域特色關聯性高。
(二)抖音賬號“灤平融媒”內容生產現狀
2022年灤平縣融媒體中心在抖音賬號“灤平融媒”共上傳483條作品,共獲贊49.49萬次。
第一,河北周邊相關作品易成爆款。在灤平融媒2022年發布的作品中,獲贊量偏高的為與“河南”“北京海淀”“灤平”“北京與河北”“承德”“北京朝陽”相關的作品。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間,灤平與承德、北京、河北的聯系關乎灤平人的生活質量與防控舉措,用戶會更加關注身邊城市的疫情發展情況與防疫措施,所以以上作品點贊量和評論量偏高。
第二,社會正能量作品易激發互動。自2022年8月開始,灤平融媒在抖音賬號上傳“助農直播”系列作品,以助農發展為引,激發用戶對鄉村農田、優質作物、田間農戶的情感共鳴,吸引用戶在“助農直播”系列作品下方的評論區發起評論,運營人員通過回復直播時間、消費地址、購物聯系方式等內容加強與用戶在抖音平臺的聯系。
(一)灤平縣融媒體中心適老化內容生產概述
第一,創辦“適老”板塊,但內容服務力低。灤平融媒APP開設適老板塊“教育康養”,并著重增加了“醫療”“醫院”“養生”類內容的占比,但通過內容分析可知,教育康養板塊內與老年人相關的內容如“疫情防控”“健康365”欄目、“醫療服務”“縣醫院信息”等內容在標題設置、表述方式、排版方式上都與其他新聞內容相同,并未體現新聞內容服務對象的指向性。同時,以上作品只完成了內容生產,并未鏈接適老化服務,不符合“內容+服務”的生產要求。
第二,傳播“適老”信息,但內容易讀性低。灤平融媒APP內與“老年人”相關內容以“疫情防控”“疫苗接種”“養老金”“防詐騙”為主。上述內容可降低縣域老年用戶的生活風險,減少其財產威脅,但因表述形式“不適老”,內容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有一定限制。
第三,記錄“適老”服務,但內容傳播力低。灤平融媒APP的實踐服務板塊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但縣域老年人對以上內容的知曉度偏低。通過內容檢索可知,除去灤平融媒APP外,抖音、公眾號都未生產過與志愿服務老年群體相關的內容,導致志愿服務活動的社會影響力不足。
(二)灤平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適老化水平受限分析
第一,內容生產暫未滿足職能規范要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1]中對民生內容的要求明確指出,縣級融媒體中心要生產健康養老類內容。綜合灤平縣融媒體中心在客戶端以及抖音賬號發布的內容可知,該融媒體中心并未按要求生產健康養老類內容,且其他與老年群體相關的內容也都被“疫情信息”所替代。
第二,內容生產暫未滿足老年用戶需求。灤平老年人最關注的媒體內容是新聞時事。他們對灤平縣的新聞節目《灤平新聞》提出了諸多意見,其中包括延長節目時間、增加當地實事、多講城鎮發展、多為百姓發聲等。
本研究以月為周期,每月抽取3期《灤平新聞》節目。抽樣結果顯示,《灤平新聞》節目平均時長為14分鐘,以政策綱要快評解讀、縣域工作會議介紹、企業建設成果為主要內容,節目時長、內容類別皆與縣域老年用戶的需求相距甚遠。
立足于灤平縣融媒體中心適老化內容生產概況,對河北縣級融媒體中心適老化內容生產建設給出建議與路徑,以期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新的內容生產思路。
(一)主體:打通受眾參與渠道,嘗試“文化用老”
第一,豐富老年受眾專屬板塊,讓老年人成為內容主體。縣域媒體對老年群體的服務力應體現在生產與老年群體相關的內容、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服務以及尊重老年人的個性需求等方面。對此,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適當增添為老年人服務的內容板塊,讓縣域老年人的生活和大眾視線“對齊”[2]。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老年受眾的專屬板塊,須將服務老年群體的內容制作成合集,便于提高老年群體的檢索便捷度。該板塊的設置可參考央視CCTV-12的《夕陽紅》欄目。
第二,優化老年受眾投稿方式,讓老年人成為生產主體。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文化用老”,是指讓老年人參與到縣融媒體的內容生產環節中,既能讓老年人的表達有了平臺渠道,也讓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內容生產得到“新的動力源”。暢通的投稿方式可激發老年人的生產積極性。為吸引這部分受眾參與到縣域媒體的內容生產中,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簡化投稿流程與步驟,讓有意愿投稿的老年人可以“一步投稿”。
(二)渠道: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助力老齡事業發展
第一,傳統媒體注入適老服務力,多維度提升內容傳播力。首先,電臺連通“新聲音”,用電臺為縣域老年人搭建起語言溝通平臺,如開辟服務地方老年人的《家政專欄》《醫療專欄》《問診直通車》等,讓老年人重新體會到媒體與他們之間“呼吸間的距離”。其次,電視打造“新角色”,讓電視屏幕發揮引導、服務、娛樂老年群體的多種功能,開創鄉村新聞節目、民俗戲曲節目、旅游文化節目、中醫養生節目等與“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欄目。最后,報刊傳遞“新觀點”,利用報刊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滿足縣域老年人的閱讀和思辨需求。與電臺、電視臺不同,部分報刊訂閱者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因此報刊要考慮到老年群體文化背景的差異性,讓內容生產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第二,凝聚媒體矩陣適老承載力,多層次提升內容影響力。首先,電臺節目應以小切口提供服務。結合灤平縣老年群體媒體使用偏好調研結果可知,部分縣域老年人在清晨有散步、鍛煉、購物等習慣,這一專屬于老年人的習慣可為縣域電臺提供適老化服務切口[3]。如可增加天氣預報、養生技巧、歌曲、戲曲等節目內容滿足老年群體的收聽需求。其次,電視節目強調播放穩定性和連續性。根據對灤平縣老年群體媒介使用習慣的調研可知,老年人觀看電視的時間集中于晚上。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可提供適于晚上觀看的影視、綜藝、曲藝、醫療類節目,為老年人的晚間休閑提供多樣選擇。最后,印刷適合老年人閱讀的大字圖書,同時,要注重圖書內容的貼近性、可讀性與有用性。可增加“十四屆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等項目中產出的優秀小說、圖文作品,豐富老年人的閱讀選擇。
(三)內容:結合河北老齡化特征,滿足差異化內容需求
第一,講述鄉村故事,讓老年人知曉身邊事。縣域小事是居民大事,是百姓喜聞樂見的事。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當密切聯系縣域、鄉鎮網格員,借助微信群等聯系方式,搜集縣域內與百姓相關的新聞事件,大力挖掘本地新聞題材、生產本地民生新聞,為老年受眾提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身邊故事”。
第二,生產本土綜藝節目,讓老年人“老有所樂”。綜藝節目制作可從老年人的生活愛好和群體特征著手,如旅游攝影、養殖烹飪、書畫歌舞等老年人擅長的生活愛好,或健康運動、食療養生、傳統民俗、婚戀交友、網購技巧、生活妙招等貼合老年群體生活的內容。
第三,增加健康教育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醫”。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發揮與縣域老年群體“強鏈接”的媒體優勢,以“線上線下并行”的教育課堂,提高當地老年群體的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創新活動形式。縣級融媒體中心可配合縣域或省市的衛生健康、教育、體育、中醫藥等部門,堅持“線上線下并行”的方式,開展老年人教育健康知識普及活動,以“衛生健康”“老年教育”“體育運動”“醫療養生”等多個主題為引,豐富老年教育的活動形式,增長老年人的健康知識。其次,融入多樣場景。各縣域融媒體中心在舉辦志愿者鄉鎮醫療服務、養老院慰問活動、重要節日或活動會演時,都可以增加對老年群體的健康教育環節,做到健康教育服務的全面滲透。
第四,提供就業崗位信息,滿足老年人再就業需求。《河北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縣域的信息樞紐和資源中心,應利用自身優勢完成信息聚合與篩選任務,通過與當地人社服務平臺、人才就業中心等單位合作,以短視頻、圖文等作品形式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就業信息,幫助該群體獲得工作機會、提升社會價值、降低生活負擔。
(四)形式:運用適老化表達,推動政務信息有效傳播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銜接中央與地方的重要橋梁,能否做好政策解讀或信息服務是衡量其傳播力高低標尺。
第一,精簡圖文排版方式,確保老人“聽得懂”。 2022年,藍馬甲公益行啟動儀式發布的《適老化設計與服務參考指南》作為全國首份研究“適老化設計標準”的報告,在頁面設計、圖標表達、文字闡述等多方面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圖文排版的“適老化”提出建議。一是頁面圖文聽得懂、看得明,適合老年群體的理解能力。二是藍色、黑體、字大、間距足的頁面布局,更適合老年群體的閱讀偏好。基于此,河北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動內容排版“適老化”,應從文字闡述、頁面設計兩個方面出發,強化頁面設計、圖標表達、文字闡述的“適老”。
第二,強化故事化表達力,確保內容“好明白”。“故事化表達”是指充分運用文學化手法,以懸念沖突來刻畫情節,引領受眾逐漸接近新聞真相的表達方法,具有增強新聞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的作用。河北縣級融媒體中心應以自身的適老化成果和《快樂老人報》的適老化表達為參考,堅持“以人為本”,把鏡頭轉向老年人、把話筒遞給老年人、把評價交給老年人,讓老年人成為內容服務的對象、故事里的主角,讓屏幕外的老年人可以找到“故事中的自己”,從而增加其新聞閱讀興趣,讓重要新聞得以傳播。
第三,引用河北地方方言,確保作品“能理解”。對老年人而言,方言不僅是縣域的特征,更是他們的交流工具,鄉音是增強縣域老年人認同感的重要元素。縣級融媒體中心活用家鄉話,有利于強化老年人群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和認同。河北各縣域融媒體中心應大力引用地方方言,增加縣域老年人對內容和作品的理解和喜愛。以老年人群為主的內容生產需要迎合老年人群的語言習慣,尤其是民生新聞與縣域特色節目,方言的引入會增加內容的“鄉土味”,讓老年用戶意識到縣域媒體與其他媒體的區別,從而加深其對縣級融媒體中心“服務縣域百姓”職能的認知。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當前灤平縣融媒體中心在適老化內容生產建設上還存在不足,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些關于適老化內容生產建設的建議,希望可以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適老化內容生產建設提供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1] 本刊編輯部.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J].中國廣播,2019(3):13.
[2] 鄧博文,劉珊.新媒體時代人口老齡化問題下媒體適老化改造探析[J].通信管理與技術,2022(4):55-58.
[3] 茅震宇.縣域融媒體適老化建設初探[J].新聞論壇,2021,35(6):51-53.
作者簡介 李木子,研究方向:縣級融媒體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