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明 許錦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普及率飛速提高,新媒體平臺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媒體技術在政務服務、信息公開方面的應用得到快速普及,新媒體平臺成了廣大民眾喜聞樂見且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和信息內容獲取渠道。就紀檢監察機關而言,新媒體平臺在推動監督深入基層、強化群眾監督、護航民生福祉、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方面的作用顯著。通過新媒體傳播的輿情熱點,或是專用信息收集反饋渠道所反映的領域、現象或問題,成了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問責的重要線索。文章應用案例法、文獻法,對高職院校歷年來處理的信訪問題線索進行分析研究,并探討近年來新媒體技術在高職院校紀檢監察工作中的應用現狀,得出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監督工作存在以下不足:監督者素質良莠不齊、信息數據可靠性存疑、監督信息數據量大、信息甄別困難、輿情監控難度大、極易引發輿情危機和缺乏高效的校內信息反饋渠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強化軟件技術應用、構建校內監督平臺、暢通校園監督渠道、提升監督效率等解決方案,旨在提升監督治理效能,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媒體監督;治理效能;打造監督平臺;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7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梧州市社科聯專項課題“運用監督治理效能推動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成果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1]。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高校紀檢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督保障職能,引導廣大師生凝心聚力,加快推進高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2]。高校監督工作可以充分應用新媒體平臺,占領新媒體傳播的制高點,實現高校紀檢監督工作的高效運轉,拓寬監督渠道,推動校園服務優化和作風轉變,從而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互聯網時代監督工作的新動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監督作用愈發明顯,通過新媒體傳播的輿情熱點或從專用渠道收集到的問題,成了紀檢監察機關新形勢下監督執紀問責的重要線索。梧州職業學院紀檢監察部門近年收到的問題線索,有60%來自網絡問政、公開郵箱、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目前,個人移動終端的使用已極為普遍,抖音、微信、QQ、微博、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學習、社交的重要媒介,具有開放便捷的優勢,在信訪投訴過程中,這些平臺為大眾節省了時間、精力與金錢。因此,在眾多領域的監督中,新媒體監督正在逐步替代書信、走訪等傳統監督方式,群眾參與監督的意愿也大大增強。對于紀檢監察部門來說,監督的渠道得到了拓寬,監督面也更廣、更深、更細[3]。
(二)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堅持黨的領導,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4]。《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大力推進清廉廣西建設的意見》提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延伸,不斷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戰略目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5]。
(三)增強師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手段
暢通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是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監督治理效能的有效方法。高職院校的監督工作事關廣大師生的切身權益,為師生群眾提供快捷高效的監督渠道尤為重要。只有讓師生群眾以最小的成本發揮出最大的監督效益,才能讓群眾監督成為一種常態,才能讓權力的運行在監督與被監督之間達到動態平衡[6]。因此,通過新媒體監督,幫助紀檢監察機關開展精準高效監管,有助于推動服務優化和作風轉變,增強師生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7]。
新媒體視域下的監督,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弊端。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相應困擾。
(一)惡意監督時有發生,信息數據的可靠性存疑
新媒體的開放性,讓人人都可以成為監督者。《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在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中,會存在一些自身認知水平有限的群體,易被誘導、誤導、煽動,表現出情緒化、言語過激和不負責任等行為。這些群體常常會故意虛構或夸大事實,以達到吸引眼球、引發輿情、提升關注度的目的,在行使監督權力的過程中缺乏理性,不服從規則約束,肆意給紀檢監察機關施加壓力,企圖達到滿足自身訴求的目的[8]。
(二)監督信息增多,數據甄別篩選困難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監督對象群體的擴大,監督信息的數量爆炸性增長,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對紀檢監察機關的審核辨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成千上萬的信息中甄別出有效的信息,篩選出符合監督規則的信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條有效的監督信息應當具備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人等要素,缺乏任何一個要素的監督信息都可能是不完善的或者是無效的。例如,某高校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匿名舉報:2022年,授課中某教師發表了一些侮辱學生的言論。紀檢監察機關無法根據這條不完整的信息準確地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定位及調查,需要消耗較大的人力物力去進一步核實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相關信息,導致監管無從下手。
(三)極易引發輿情危機,輿情監控難度大
近些年,一些涉及高校的輿論事件,多為網下的小問題發酵為網上的大事件。2022年封校期間,某高校學生在依規辦理出校手續后,在抖音平臺發布名為《究竟有誰還沒有出過校門呢?》的短視頻,該視頻語焉不詳的內容引來不少網友圍觀猜測與評論,有評論表示“學校的封閉管理就是個笑話,純粹是形式主義”“學校只要想出去就可以出去,太多監控盲區了,不認真查查不到”……類似這樣的偶然事件,在新媒體平臺上迅速形成了輿論熱點,給校園的管理帶來了很大困擾。萬幸的是,在監督過程中通過追蹤該生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其他視頻,分析整理出其個人信息,及時找到該生并引導學生進行了澄清說明,避免該事件的不斷升溫擴散,引發輿情危機。
(四)缺乏高效校內反饋渠道
學生在校生活期間,難免會遇到各種矛盾與問題,對于師生的訴求,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往往會導致“怨氣”累積,進一步到抖音、微信、微博等相關平臺隨意發布言論,給學校帶來不良影響。部分學生甚至選擇越級通過信訪系統進行舉報。例如,2021年,某高校學生通過國家信訪系統投訴關于學校軍訓期間宿舍中午沒有熱水洗澡,要求安裝熱水器等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本屬校內服務問題,通過內部反饋即可完成,但因新媒體平臺的便利,導致出現利用新媒體平臺對問題進行“放大”及“輻射”的不良現象。
總之,新媒體視域下提升監督治理效能,一方面要解決監督渠道的規范化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對監督群體的約束,讓監督者能夠理性表達訴求,還能善于通過監督渠道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促進新媒體監督規范化
要促進新媒體監督的規范化需要強有力的法制手段對監督者進行約束,要建立健全新媒體監督的法律約束機制。只有讓新媒體在發揮監督效能的過程中實現有法可依,才能對監督者實施有效的監管,才能讓監督者在規矩中有所為有所不為。
立法不僅是約束,也是激勵,讓講規矩、守規矩的監督者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訴求,也能讓為所欲為的“監督者”自食惡果,強化震懾效果。監督者知敬畏、守底線,避免在監督中為所欲為、夸大或歪曲事實、為達到一己私利誣告陷害他人,才能讓監督的數據最大限度達到真實可靠,才能營造清朗的監督環境,使新媒體監督向制度化、正規化、良性化發展。
(二)強化軟件技術應用,規范監督信息自動化處理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對數據的深度處理[9]。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監督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乃至真實性進行系統化、自動化判斷。例如,當監督者在新媒體監督平臺上發布信息時,系統會對信息進行檢索分析,如發現缺乏必要信息要素,則在提交前彈出窗口,提醒監督者進行確認是否應當完善相關信息后再次發起提交。
運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讓新媒體監督管理系統能夠“讀懂”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并且能夠對數據進行自動、合理的分類,再將分類好的信息分發到相應的責任部門進行提醒和處置,系統在設定的時間內會對信息處理的進度進行監控,每一個環節快要到期時,協同短信、微信等方式發起提醒[10]。應用軟件技術和大數據學習系統,可以解決紀檢監察機關對新媒體監督的龐大數據進行分類、審核、流轉以及對辦理進度情況人工監管的困境,確保監督工作精準、高效,提升監督治理效能,帶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11]。
(三)構建學校內部監督平臺,暢通校園監督渠道
調研發現,師生們普遍關注能否實現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監督通道無縫接入學校監督平臺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暢通校內監督渠道,讓廣大師生有問題可以直接通過內部渠道解決,減少師生信息反饋不暢及跨平臺越級投訴現象,提升監督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加強對內部監督平臺的宣傳,強化管理制度建設,讓廣大師生知渠道、用渠道、守規則,充分發揮校內監督渠道的精準、快捷、高效優勢[12]。同時,還可以借助監督平臺和開辟的校內信息公開網絡渠道,深化一站(組)兩網監督,推動線上線下監督合力,強化對“三重一大”、教育收費、校園建設、師德師風等事項的監督,公開師生比較關心的、事關師生切身利益的事務信息,及時解除師生疑慮,減少誤解,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投訴舉報現象出現,實現師生監督投訴事項“一鍵達”,辦理流程可跟進、結果可查詢,及時回應師生關心的熱點問題[13]。對于不屬于受理范圍投訴事項,引導師生通過正規渠道合理反映問題。
(四)打造信息化監督平臺,提升監督效率
為使監督體系更好地融入行政治理體系,高職院校可以打造信息化監督平臺,把信息化建設作為延伸監督觸角、豐富監督主體、提升監督效率、拓展監督內涵、形成監督合力的有效途徑[14]。打通信息共享支撐信訪舉報、巡視巡察、監督檢查、履責記實等各業務流程[15]。推進紀檢監察與財務、審計、資產等部門信息數據共享,通過信息分析精準了解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監督下沉,融入基層,提升精準監督質效,提升業務部門辦事效率,從而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高校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善于把握形勢,切實履行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監督保障職能,落實好黨和國家關于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支持高校紀檢監察機關落實好監督執紀問責職能,以高質量監督為高校治理體系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讓監督治理工作與學校創新發展相結合。發揮新媒體監督治理效能,以高質量監督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服務于學習大國和人才強國建設,為形成辦學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影響顯著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提供有力支撐,助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駿驊.新媒體營銷[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1:4.
[2] 習近平在全國高職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 丁義浩.新媒體環境下大學形象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6(35):77.
[4] 成嵐.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1[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13/c_1127324347. htm,2021-04-13.
[5] 劉琴,楊真寶.鑄師德之魂 強立教之基[N].廣西日報,2022-08-08(001).
[6] 梁榮.自媒體時代群眾監督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8.
[7] 何婷.新時代高校紀委以高質量監督提升學校治理效能探析[J].大學,2021(38):9-12.
[8] 劉晶,吳國毅,黃艷蘭.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內涵、問題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4):73-79.
[9] 梁迎麗,劉陳.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現狀分析、典型特征與發展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8(3):24-30.
[10] 本刊記者.“大數據”監督助力問責精準[J].清風,2018(2):13-14.
[11] 何婷,鄭傳東.“雙高計劃”背景下運用監督治理效能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究[J].科教文匯,2021(12):138-140.
[12] 朱力強,農青靜.廣西:“大數據”助力監督提質增效[J].中國紀檢監察,2018(23):52-53.
[13] 徐闖.“監督一點通”,實現民意“一鍵達”[J].廉政瞭望,2022(Z1):130.
[14] 劉樂明.信息化建設激發基層監督效能數據碰撞睜大監督“天眼”[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09-14(7).
[15] 高揚,車政輝.創新建設“智慧紀檢”系統打造大數據監督新模式:訪深圳海關黨委委員、黨委紀檢組組長栗晉斌[J].中國海關,2020(12):84-85.
作者簡介 霍思明,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新媒體、工商管理。 許錦,研究方向:新媒體、紀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