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墨
摘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傳入中國以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和新聞工作者沿著歷史回顧、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三條研究路徑進行了新探索,獲得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文章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特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實際相結合三方面,對新時代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探討,以促進新聞工作者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媒體;理論創新;踐行
中圖分類號:G640;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9-0057-03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22年智庫項目“關于加強黑龍江省融科學創新平臺建設的路徑研究”研究成果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溝通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積極和廣泛的溝通將促進社會的發展。其中,心理聯想是意識的一種表達,是第一種“人與物關系的直接產物”,它不存在自主性。但是,當物質生產和文化生活分開以后,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自主性。馬克思之所以為馬克思,其哲學的魅力在于:認為物質實踐只讓人類生存,精神實踐才讓生命自由。而文化交流不但體現在特定的生產力層次,還體現在一種特殊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態中,具有歷史傳統的延續性。正因為如此,精神傳遞的發展速度通常是相對漸進的,而推動精神傳遞的速度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發展思想從人的實際出發,并把它的社會基本意義歸結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類的社會化必然離不開廣泛交際聯系和交流行為,但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卻又基于廣泛交往聯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背景。而促進新聞傳播向著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方向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理念的主要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的歷史源遠流長,影響范圍廣泛,且普遍根植于當代人類的社會生活之中,是一種具有意義重大的文化溝通方式,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理念的重要基礎。本文對新時代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探討。
目前,媒體廣告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新聞主題的多樣化,受眾和市場的分散性,產品形式的多媒體性,傳播途徑的復雜性,信息傳播的全球化。這一變化不僅促進了媒體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和多樣化,也給黨的媒體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一形勢下,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宣傳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牢牢把握正確導向,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努力成為“四力”兼備的主流新聞媒體人。而如何堅定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制作優質、高水準的新媒體新聞產品,更好地傳播先進思想和文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是黨的媒體跟上時代步伐的一次大考。馬克思主義理論伴隨著實踐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三次理論飛躍,并且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是新聞宣傳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來說,新聞傳播內在規律是新聞真實,新聞工作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聞,作為反映客體的結果,具有真實性。用事實來理解,反映現實世界,是馬克思對待新聞問題最根本的出發點。其實,“真實事件”既是馬克思關于報紙報道的堅定原則,也是中外官方公認的基本原則。真實性即新聞之生命和內在屬性。
馬克思還提到報紙在“輿論”中的作用,這是基于輿論的真實性。所謂的“制造”和“歸納”不是想象和虛構,而是輿論的傳播和對更廣泛輿論的影響相對較小。“真實性始終是新聞的本質屬性”,“普遍公平”原則即客觀報道原則。馬克思認為,新聞媒介具有關注國家大事、維護人民利益的功能。當時有些國外報刊曾對馬克思進行批評,但是馬克思的客觀性與公平性是被確認了的。“普遍公平”是指媒體必須遵守公平原則,不分派別。總的來說,新聞工作者應該公平地報道每個方面的事實。從具體的報告角度來看,馬克思從一個獨特和深邃的角度理解新聞傳播之生命就在于新聞傳播本身的法則。
馬克思認為,唯有推動互動持續發展,人才有可能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傳播作為人類社會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活躍的活動之一,對個體社會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其傳播和發展的歷程中,科技的發展始終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時期,人類對于科技的態度和認識存在著巨大差異。馬克思也始終樂于用正面的眼光來審視科學技術進步,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總的來說,媒體的變革總是給傳播帶來了全新的可能,使原有的傳播系統更加充實,使傳播向更加完備的方向演進,這是推動新聞傳播領域發展的具體路徑,亦是馬克思新聞傳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第一,真實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原則是,新聞應該從真實客觀實際出發去描述事實,而不是從大家的主觀意愿出發。
第二,喉舌論。新聞媒體既是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喉舌,又是人們表達思想觀點的工具。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部分西方國家的新聞理論中是沒有的。
第三,導向論。新聞媒體在社會輿論導向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黨和政府必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引導社會輿論等,指導著人們的意圖與行動,并有效地影響人們的意識,讓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循。
第四,社會效益第一論。新聞宣傳要“以人為本”,堅持竭誠為人民服務。新聞媒體要在正確輿論導向下發揮好主流媒體作用,就要始終牢記黨和人民群眾對新聞事業和新聞宣傳的期望、要求和期待,努力做黨和政府所需要的人。新聞媒體應當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要觀點。
第五,正面宣傳是主論。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看來,新聞媒體在原則上應始終把正面宣傳作為主要內容,對社會光明面進行正面宣傳報道,持續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同時,新聞媒體也應對其中的陰暗面、落后面予以曝光與批判,促使它朝著光明、先進的一面發展。
第六,與時俱進創新論。新聞媒體充分要利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進行轉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創業與創新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新聞媒體只有不斷地進行改革創新,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新媒體極大地擴大了創作者的來源,幾乎人人都能當新聞制作人。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中個體發言障礙更小。此外,互聯網用戶基數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使得新媒體具有很強的傳播力和滲透力。在這種條件下,傳統媒體已經難以滿足受眾對信息發布及獲取信息的需求。在移動通訊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也變得更加快捷,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完成將消息傳達給受眾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每個受眾都可能成為傳播者,可以在更大的時間范圍內傳播新聞。而且還能夠第一時間發布海量信息,常常是具體事件發生時獲取有關信息的首要方式。然而,使用門檻低意味著它不能保證信息發送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在新媒體中,有時會出現虛假信息作為事實傳播的情況。新媒體對傳統媒介的沖擊是巨大的,而這種變化也讓人們產生許多疑問:新媒體是否真的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強大?它究竟會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去探究。
社會中的一切活動,都源于人的抉擇。價值追求的差異導致社會活動的差異,社會活動管理模式自然也不能例外。世界范圍內的新聞活動都反映了各國的價值選擇,并有著不同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新聞傳播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社會活動主體往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價值選擇不能違反事物內在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活動與社會行為有其相通之處,都要受其內在規律的支配;而新聞活動又不能脫離自身特有的客觀規律,否則就會出現偏離目的的現象。即使新聞傳播活動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新聞傳播活動內在規律也始終不變,它永遠是新聞傳播活動所應遵守的法則。很明顯,馬克思對新聞傳播規律尊重的觀點不僅僅限于具體的時間、空間與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尊重新聞事業自身發展規律的思想就是尊重新聞報道的客觀規律。新聞傳播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活動,它不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求而存在。對轉型期的社會而言,新聞傳播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應該注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人民民主思想在新聞活動中的實踐,就是把輿論監督與其他各種監督聯系起來,這是確保人民民主的核心目標。新聞工作者要聚焦典型事件,理解和把握好輿論監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是同尋求真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用實踐的眼光來考察新聞輿論工作,是為了“忠于事實”“忠于真理”。忠于真理,就在于它是普遍的、具體的,無數人在日常生活中證明了這一點。現實中的真理,不同于一切個性化的觀念;對真理的絕對忠誠,就是意識到真理是可驗證和可感知的,而不是“神秘”和“另一面”的東西。事實上,真理產生于人類直接參與的實際社會活動之中,有著直接的可驗證性和可感知性,而不僅僅是人類主體內在的主觀形式。這一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真理觀”,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能只追求孤立的“事實”,片面地報道單個“事件”與“觀點”,而摒棄綜合、有聯系地探究真理與規律。
在實踐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把握好輿論引導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結合輿論引導的強大力量,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其職責所在。在一體化的世界中,這“既事關中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處的位置,也事關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更事關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更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時代賦予新聞工作者的新使命,他們在新聞輿論工作中要發揮“增進信任,凝心聚力”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總之,新聞輿論工作有著重大的責任和特殊的使命。新聞工作者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圍繞全局,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勇毅前行,真正貫徹落實好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才智。
參考文獻:
[1]周紅路.從“強起來”到“美起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美學審思[J].理論探討,2021(06).
[2]胡百精.重返基源問題:中國傳播思想史的知識建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04).
[3]黃志申.化成天下的智慧:孔子的文化傳播思想及啟示[J].今傳媒, 2020(03).
[4]潘祥輝,王煒藝.弗洛姆的“人本主義”傳播思想及其啟示[J].新聞大學,2020(01).
[5]李丹陽,趙國政.試探我國民間的傳播思想———基于《中國俗語諺語庫》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14).
[6]趙永華,孟林山.時局、外交與對外傳播思想:新中國成立70年的演進[J].對外傳播,2019(06).
[7]李彬.再塑新聞魂———淺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科學與價值[J].新聞記者,2016(06).
[8]劉衛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科學化大眾化的時代表達[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9]黃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當代中國新聞實踐的有機結合———評《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J].中國記者,2015(02).
[10]高曉虹.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實踐的重大創新———《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評析[J].新聞戰線,2015(01).
[11]錢婕.印花稅是“對以自由精神創作的作品的一種禁止制度”———馬克思《報紙印花稅》考證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1(09).
[12]劉宏宇《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考證研究———馬克思首篇政論文的歷史背景及思想觀念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1(09).
[13]姚曉鷗.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的現象學分析———社會主義、憲政與新聞自由的三元結構[J].國際新聞界,2011(07).
[14]吳曉明.施蒂納的“唯一者”與馬克思的哲學革命[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03).
[15]詹姆斯·勞勒,段忠橋,呂梁山.虛無主義的共產主義與辯證的共產主義[J].國外理論動態,2006(02).
[16]吳曉明.盧卡奇的總體范疇及其存在論上的黑格爾主義方向[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17]展江,王曉竼.從“四種理論”到“去西方化理論”———比較媒介研究的演進[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ing Marxist Journalism in the New Era
Cao Zimo
(School of Arts an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ist journalism into China,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PC and journalists have made new explorations along three research paths of historical review,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created new breakthroughs, made new achievements, and formed a Marxist jour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Marxist news view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ist news view,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news view and reality, so as to promote journalists to practice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Marxist news view with practical actions.
Key words: Marxistview ofnews; media; theoreticalinnovation;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