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甜甜 屈鈺豐
引言: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產教融合視域,結合社體專業人才培養中遇到的教育供給和體育產業需求“兩張皮”的現實背景,探究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以及解決路徑,研究發現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校企合作形式浮于表面、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優化、專業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錯位、配套體制機制不健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內培外引,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完善配套體制機制,提升產教融合效能的解決路徑,以期解決社體專業產教融合項目紙質版設想與實際的實施差距大的現象,進而提高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成效。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體育產業要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以下簡稱社體)專業人才既懂得全民健身的指導與咨詢,又懂得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并擁有跨界整合和實踐應用等多種能力,傳統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體育產業升級帶來的人才新需求,教育供給和產業需求“兩張皮”的問題逐漸顯現。
2019年,六部委聯合下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為企業和學校在產教融合的道路上展開探索提供了新的條件與思路。產教融合作為一項基本政策與國家戰略,部分高校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積極動作,但許多高校仍在沿用直接教學和被動學習的方式,在實踐方面的培養缺口,導致社體學生對體育賽事、職業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的現實情境理解不到位,在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產學脫節、課程設置與現實需求不符等各種問題。因此,本研究深入探索社體專業人才培養困境以及發展路徑,有助于參與產教雙方根據自身情況快速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從而提高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成效。
1 產教融合視域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1.1 校企合作形式浮于表面
社體專業具有實踐性和應用型較強的特點,學生實踐技能(健身項目的指導、俱樂部的經營與管理等)的培養依賴于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而校企合作作為社體專業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各大體育類院校社體專業的20多項產教融合案例收集、整理和分析,發現大部分院校在社體專業校企合作上,僅僅停留在實習基地協議的簽訂、為畢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偶爾開展講座等形式展開校企合作,甚至部分校企合作依賴于人情維系,企業參與合作的意識淡薄,學生專業實習變成走過場,實習基地協議簽訂結束即代表任務完成,何談后期社體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單一維度、粗放式的校企合作狀態違背了校企合作項目建立的初衷,高校的“面子工程”、專業學院的“應付了事”都使產教融合難以滲透社體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校企合作也難以培養高質量、符合市場需求的社體專業人才。
1.2 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完善
教師在社體專業教育中有引領的作用,教師的質量、師資隊伍的結構決定著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及社體專業產教融合變革所能達到的高度。社體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如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對群眾健身指導時)、果敢的決策力(顧客出現運動損傷時)和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策劃與組織體育活動時),這些能力的習得和培養都需要在體育領域中有較強實踐經驗的企業經理或行業專家,而高校的主干教師力量源于勤勤懇懇在校內教書的老師,師資結構較為單一。一方面,他們組織策劃體育活動、參與群眾健身指導等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另一方面,通過對高校領導者的訪談,發現大部分高校對于教師的培訓集中在理論知識擴充、教學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對教師實踐技能的考察與培養,學生很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導致社體畢業生缺乏核心競爭力,無法滿足體育產業需求。
1.3 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錯位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體育產業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相應的不同社會階段體育運動項目的普及程度、受歡迎程度、體育賽事活動開展的頻次都會有所區別,不同的歷史時間節點,體育運動項目的受歡迎程度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瞬息萬變,同時對于高校社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素質要求也將有所側重。但是,高校對于社體專業的課程設置幾乎是一成不變的,課程設置重復,教學內容過于依賴課本,更新速度較慢。社體專業課程除了一些足籃排等常規性的球類項目之外,如對露營、飛盤等備受大眾喜愛的趣味性健身運動涉及較少,課程設置與實際工作崗位契合度不高,課程培養體系與企業需求脫鉤,導致社體專業學生畢業后,擁有的運動技能與體教和運動訓練學生相似,出現人才同質化的問題,并未充分發揮出社體專業本身的特色,無法滿足企業和市場的需求。
1.4 配套體制機制不健全
要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就需要高校、政府、企業各主體之間建立各種配套協調機制,助力社體專業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但是目前在各大院校社體專業產教融合項目中,仍然存在著缺乏配套體制機制,導致項目無法順利進行的問題。首先,高校缺乏預警機制,在社體專業課程設計開發、課程體系構建時并沒有根據體育產業發展形勢以及學生的就業情況做出及時調整,容易出現學校培養出的社體學生無法匹配體育類企業需求的風險。其次,對于學生校外實習缺乏保障機制。部分校企合作項目存在功利化的傾向,對于實習生來說,很少有機會參與到關鍵性崗位的實踐鍛煉中,如社體專業學生進入健身房實習,主要從事健身課程的銷售、基層的健身教練崗位等,并不會參與到健身房運營與管理的學習過程中,背離了產教融合政策設計初衷;最后,從體育類企業層面來說,尤其是受到疫情常態化的影響,體育類公司的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企業與高校展開校企合作的投資收益不穩定,并不會立竿見影地產生紅利,大部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政府是否擁有配套激勵性政策,直接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2 產教融合視域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
2.1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對于高校來說,能夠及時了解時代發展和體育企業需求,防止知識傳授的滯后性;對于企業來說,實現社體人才資源共享,減少人力資源成本。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可采用“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雙向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1)引企入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全階段參與高校社體專業建設,包括培養目標的制定、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使用、課程設置情況、參與企業實習的方式等,將體育事業發展的需求與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相結合。(2)引校入企。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高校根據教學計劃,階段性地將社體專業學生送入體育賽事公司、體育場館、體育協會等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期間,高校委派專業教師帶隊管理,體育組織通過專業經理人對社體專業學生的實習過程進行指導,體育企業經理人直接參與教學實踐,社體專業學生直接參與體育活動的策劃組織、體育場館的運營與管理、全民健身的科學指導、運動項目的普及與推廣等各種實踐過程,社體專業學生通過體驗體育企業的全真氛圍,真正實現教學手段現場化、教學內容實用化,進而實現社體專業學生的培養與特定崗位培養無縫對接,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實現校企共創共建共管社體專業的人才培養。
2.2 內培外引,打造多元化師資隊伍體系
2022年4月,《強師計劃》的印發對高校的師資隊伍體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著社體專業的教師,不僅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學識,同時要擅長各項運動技術技能,懂得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過程,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在教學中。打造多元化的社體專業師資隊伍,“內培外引”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一方面,高校內部對社體專業教師進行培養,如委派社體專業教師到體育培訓機構、體育賽事公司或體育協會等外部組織相關崗位參加實訓,加強校內教師的實踐經驗積累,實踐經驗的積累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的過程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知名體育企業和體育協會中的行業專家,作為高校社體專業的兼職教師擔任實踐課程的任課教師,將賽事策劃、健身指導等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同時,參與社體專業學生的教研活動,校內外教師互相學習,進一步提高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如上海體育學院在對體育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時,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聯合培養,校外導師主要來自久事體育、五星體育等知名體育企業,校外導師重點參與學生的實習實踐環節培養。
2.3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
社體專業人才是推進“健康中國2030”“體育強國”“全民健身”等國家戰略實現的堅實基礎與關鍵力量。但是,通過各大高校公布的社體專業就業率可以發現,其就業率并不理想,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體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與市場需求方向不符。社體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應結合企業市場需求,根據地域特色,建立“專業基礎教育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課程+提高學生就業技能課程”四元一體的課程體系。(1)專業基礎課程是與社會體育領域專業知識和技能直接聯系基礎課程,是學生快速適應社會體育市場需求的前提(體育概論、體育管理學、運動生理學等)。(2)專業核心課程包括理論類和技能類,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擁有傳授并指導大眾科學健身的能力(體育市場營銷、健美操、瑜伽、廣場舞等)。(3)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課程可以包括地域特色課程和專修課程,地域特色課程是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冰雪、濱海、山地等自然資源),為社體專業學生設置特色的拓展課程,利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展現地方區位優勢, 社體專業學生更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有利于更好地服務全國的體育產業發展。(4)針對提高學生就業技能的課程,嵌入校企合作實習見習課程,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實踐,將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與體育事業發展需求對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防止實習“虛化”的問題再次發生。
2.4 完善配套體制機制,提升產教融合效能
政府完善的激勵機制、高校健全的評價考核機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體專業產教融合的效能。首先,對于大部分體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投入不夠深入的問題,政府針對體育企業可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銀行信貸支持、高新技術的認定等激勵政策,對不同企業參與高校產教融合項目進行終極評估,針對社體專業人才培養做出巨大貢獻的企業,給予“優秀產教融合企業代表”等榮譽稱號,提高該類型企業的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鼓勵體育類企業深度參與社體專業校企合作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次,很多高校的社體專業學生實習分為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兩部分組成。但是,目前校內實習效果不佳、校外實習“敷衍了事”的問題嚴重,社體專業學生實習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被弱化,歸根到底是缺乏完善的實習評價考核體系。(1)校內。高校制定全面、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考核體制,明確教師在校內實習過程中的角色,以及具體的教學任務,提升校內實習效果。(2)校外。企業制定《實習生崗位考核表》,其中包括適應性、工作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工作效果等各種評價指標,并由校外指導老師給出評述意見,通過綜合評價機制對社體專業學生的健身指導能力、體育活動的組織協調能力等各種實踐能力考核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學生,進一步提升產教融合的效能。
3 結語
近幾年,社體專業的人才培養在“產教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在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優化、高校課程設置與體育企業需求不符等各種問題,要解決此類問題,必須要以體育事業發展的市場需求為關鍵點、以不斷增強校企合作深度為著力點,突出社體專業自身的特色,完善師資隊伍結構,優化課程設置,緊密結合企業需求培養特色社體人才,努力培養滿足體育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全面型的社體專業人才,為產教融合視域下各高校社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系鄭州西亞斯學院校級課題青年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社體專業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建構與路徑分析”(編號:2022-E111)。
通訊作者:屈鈺豐
(作者單位:1.鄭州西亞斯學院體育學院;2.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