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渡赤水戰役是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以四渡赤水戰役為主,赤水河流域的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四渡赤水戰役是在云貴川三省之間來回巧妙穿插,不斷創造戰機,靈活多換作戰方向,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只有完整呈現才能凸顯四渡赤水戰役的精妙絕倫,這就為發展跨區域紅色旅游提出了現實要求。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雖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但面臨著行政區劃壁壘、體制機制障礙、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亟需各方務實推動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建立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機制,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打造赤水河紅色旅游品牌。
關鍵詞: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紅色資源;赤水河流域;協同發展
本文索引:韓芳.<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8):-037.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b)--04
紅色旅游已經成為當下國內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紅色旅游是保護和活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從2004年開始連續發布了三期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進紅色旅游發展,發揮紅色旅游在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老區扶貧及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紅色旅游的熱度持續攀升,紅色旅游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總體上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2)》指出,全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從2004年的1.4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4.1億人次,紅色旅游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2021年上半年,全國紅色旅游總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68.8%,雖受新冠疫情影響,但紅色旅游依然呈現強勢勁頭。
1 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發展理論研究概述
隨著紅色旅游的持續發展,紅色旅游的理論研究也在同步增長,在中國知網上以“紅色旅游”為主題詞進行文獻檢索發現,紅色旅游開發相關應用研究、紅色文化、紅色旅游資源的研究位居前列,以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為主題的研究較少。區域旅游協同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或實體),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或基于共同利益,通過相互協商達成協議或合同,自愿參與協作性和互利性的旅游經濟活動,實現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旅游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區域旅游協同一般具有主體之間地域相鄰或接近、旅游資源與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相對一致或差異互補且交通線路相互貫穿暢通等特征。崔琰,劉冬(2022)以區域旅游系統為視角,認為區域旅游由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線路、服務體系和客源地市場等要素組成。區域協同是區域系統內的各子系統之間通過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聯合、集體行動所形成的一種發揮資源最大效能的方法。黃靜波,李純(2015)認為,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參與主體分別是地方政府、旅游企業及社區群眾,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應構建地方政府引導、旅游企業主導和社區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郜俊斌,李靜宜(2019)認為,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資源優勢、政策支持和交通條件。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具體措施主要有建立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合作共建旅游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紅色資源具有文化、歷史、空間和功能上的完整性,更應通過區域協同打破區劃限制,消除空間、文化、功能上的割裂,使其完整呈現并發揮最大效能。許春曉,李洋(2021)認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總體上是在區域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跨界融合兩個方面,其中區域合作共享是紅色旅游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話題。馬勇,唐海燕(2021)提出構建紅色旅游產業生態圈,加強區域間的協同,推進區域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優勢互補。王孔敬(2007)分析了川黔滇邊紅色旅游整合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創新管理體制、制定整體規劃、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梳理協同發展的大旅游觀念及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同發展對策。
2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資源概況
2.1 赤水河流域簡介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赤水河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奔騰而下流經云貴川三省交界地區,最終在四川合江縣匯入長江,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之中,因而赤水河被稱為中國唯一一條沒有被污染的長江支流,赤水河也因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戰役及流域內盛產美酒而獲得“生態河”“英雄河”“美酒河”之譽。赤水河流域地處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水文氣候特性醞釀了知名白酒茅臺、郎酒、習酒、董酒等,同時醞釀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藝術、傳統技藝。2021年5月,云貴川三省共同立法保護赤水河,形成《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對云、貴、川三省所屬赤水河流域的行政區域做了明確規定。本文所稱赤水河流域就以《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為準來確定行政區劃,即云南省境內的昭通市鎮雄縣、威信縣,貴州省境內的畢節市、遵義市,四川省瀘州市的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該條例將扎西會議舊址、雞鳴三省大峽谷、四渡赤水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列入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內容。
2.2 以四渡赤水戰役為重點的長征紅色文化資源
四渡赤水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著名戰役,是偉大的長征中驚心動魄、精彩絕倫的軍事行動,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經典戰例,亦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1960年來華訪問的英國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名將蒙哥馬利贊譽毛澤東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澤東卻說:“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面臨著被幾十萬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處境,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策略,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四渡赤水戰役發生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在赤水河流域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軍沿著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間隙西進,在赤水河谷來回穿插,沿途壯美風光、歷史文脈、風土人情、建筑特色等都是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的豐厚資源。
2.3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是基于國家重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國內紅色旅游市場欣欣向榮及赤水河流域的資源稟賦做出的判斷,赤水河流域發展紅色旅游的資源稟賦在于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區域協同、主題鮮明、發展機遇等方面。
赤水河流域在地理空間上屬于川滇黔三省交界處,這部分地區雖各自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但由于地緣相近,又共同分享著赤水河的潤澤滋養,有著一衣帶水的天然聯系。從云南鎮雄到四川合江,赤水河的發源地到最終匯入長江,赤水河流經地兩岸的廣大地區無論是自然風光、歷史人文還是社會風俗,都既有相近之處又各具特色,流連于此會感受到豐富又有趣,非常適合開發跨區域旅游。自然風景方面,可以順著赤水河一路領略雄偉秀麗的烏蒙山,云貴高原千山萬壑的喀斯特地貌,川南的低山丘陵丹霞地貌。歷史人文方面,不僅可以探尋古夜郎國文化與茶馬古道,還能感受赤水河流域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加上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等紅色文化的浸染,赤水河流域內的旅游資源十分深厚。區域協同是如今發展旅游必須重視的理念,相鄰地區旅游資源形成空間組團,有利于旅游整體開發和增強發展勢能。赤水河流域因在地緣、歷史人文、紅色資源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關聯,本身就具備區域協作的良好條件。一方面,各個地區在自然、歷史、人文、風俗、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可被運用于跨區域旅游,形成差異化發展,避免雷同。另一方面,赤水河流域空間的廣闊性是發展旅游的優勢條件,不同地方對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互補性,能夠增強紅色旅游的價值和效果。赤水河區域協同發展的鮮明主題就是“四渡赤水”紅色旅游,將四渡赤水戰役的精彩絕倫與赤水河谷秀麗的自然風光及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歷史人文結合起來,突出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的一體化發展特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及國家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視和國內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是四渡赤水紅色旅游的重大機遇,赤水河流域的紅色旅游面臨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以來,各地對長征主題的教育基地、紀念館、博物館、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戰斗遺址遺跡等進行了大力保護開發,“重走長征路”全國紅色旅游線路的打造提升等都為赤水河紅色旅游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3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3.1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現狀
赤水河流域各省市在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協作最為顯著,三省簽訂了相關協議,在跨省際協作機制、跨區域保護治理方面形成了戰略共識。近年來,在文化旅游方面逐漸形成合作意識,三省共同簽署的《文化旅游合作協議(2019—2022年)》有力地推動了文旅合作發展的進程。隨著國家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戰略部署,云貴川三省再次牽手,共同簽署了《加快推進川滇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實施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等一批長征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共同打造全程貫通的“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目前,赤水河流域已有多條獨具西南特色的跨省際紅色旅游線路,例如貴州遵義(遵義會議會址等)——貴州土城(參觀土城古鎮、青杠坡戰役遺址、土城和猿猴(今元厚)渡口)——四川古藺(參觀白沙會議會址、觀文云莊、太平渡、二郎灘)——貴州茅臺(參觀茅臺渡口、茅臺酒廠等)——云南威信(扎西會議會址,包括水田寨花房子會議舊址、扎西紀念館等)。目前,線路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交叉組合,雖然已有這樣一些跨省際紅色旅游線路,但這些線路串聯度不高,真正能把這些線路完整走完的只有組織性的團隊,比如紅色教育培訓班等,而普通游客可能只側重游覽個別地方,所以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跨省際線路組團的社會認知度不高。總體來看,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當前仍呈分散發展狀態,雖有個別縣市之間在紅色教育培訓、紅色旅游等方面進行合作交流,但沒有形成規模化、常態化、可持續的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格局。
3.2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區域協同實踐程度不高。相關區域部門將合作愿望變成合作行動不夠,很多聯合活動停留在研討、宣言、協議階段,而向落實、操作、實效方面的轉變不夠。比如,赤水河流域各省市在紅色旅游方面都有合作發展的愿望,但同時表示很難具體實施。雖然舉行了一些紅色資源、文化旅游等相關研討會、簽訂了一些相關協議,例如《加快推進川滇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等,推動了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協同保護利用,但就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作方面目前還缺乏專門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方案、措施,真正意義上的協同發展還遠未實現。從規劃建設上來看,赤水河流域的紅色旅游協同缺乏高層次的引導和統籌協調,缺乏在共同開發、建設、保護和運營層面的深入合作,以及缺乏區域紅色旅游協作發展的指導性法律規章制度。第二,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行政區劃的制度障礙是當前制約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最突出的共性問題。首先,行政區邊界上共生的旅游資源存在歸屬權的爭議。不同行政區同名旅游資源的歸屬地或地位上有爭議,比如關于“雞鳴三省會議”的召開地,云貴川三省以往都存在爭議,各行政區之間常常形成競爭意識,著重講述本地的歷史事件和紅色資源,刻意放大本地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忽略或淡化其他地區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由于行政區劃制度障礙而各自開發和經營自己管轄范圍內的部分旅游資源,導致一段歷史事件不能被完整呈現及區域內紅色旅游產品重復建設,使游客產生模糊混淆的認識,不利于紅色旅游資源的有效組合和紅色旅游價值的充分展現。其次,利益協調的機制障礙。在紅色旅游協作經濟發展中,各行政區是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和經濟主體存在的,經濟利益是其追求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利益,各地難免會陷入直接的利益競爭,因而利益協調機制不完善是制約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的關鍵因素。最后,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品牌建設意識薄弱,品牌建設統籌力度不夠。紅色景區建設、旅游活動、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依然嚴重,戰斗遺址、舊址、紀念館等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千篇一律;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不深、旅游產品開發不夠、旅游路線不多;地域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不深,區域特色文化表現不明顯;景區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各具特色,迫切需要消除各種障礙,聯手打造區域“四渡赤水”紅色旅游品牌,加強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來實現市場共享、基礎設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
4 促進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的建議
4.1 務實推動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
首要的是促成赤水河紅色旅游合作發展共識,當前發展旅游,區域合作是大勢所趨。各地雖然都認同合作發展但并沒有形成合作共識,也沒有充分重視區域協同,因此也就很難真正地推動具體實施。第一,從省級層面推動形成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發展共識,改變以往各自為政的發展理念,通過相互協商打消彼此之間的隔閡,樹立多合作、少競爭的意識,務實推動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落實《加快推進川滇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紅色旅游總體規劃》。第二,推動赤水河流域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的協同發展,開展紅色資源館際交流、文藝創作、紅色旅游聯合開發推介等活動,加強紅色資源共享共用。第三,建設四渡赤水紅色旅游資源數據庫,涵蓋四渡赤水戰役遺址、紀念館等實體景點的圖片、音視頻、紅色旅游文獻,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分布、旅游活動公告等項目,提供全面細致的旅游信息服務。第四,跨區域拓展開發旅游線路,重點建設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將紅色景點之間的生態旅游、民俗文化、鄉村旅游等資源串聯起來,串點成線、由線及面,促進跨地區資源重組,打造創新性的、更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推動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
4.2 建立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機制
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機制的建立重點應在政府管理運行機制、法律約束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和社會融合溝通機制等方面。第一,四渡赤水戰役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紅色旅游資源廣泛分布于赤水河沿岸三省,因此首要的是建立省級層面的協同管理機制,搭建省級合作平臺,整體規劃建設及運行管理,充分利用當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帶建設等有利時機,推進三省紅色旅游聯合平臺搭建,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組織管理機制。第二,注重法律約束機制的建立,頒布赤水河流域紅色旅游地方性法規,規范赤水河紅色旅游主體的權力和義務、約束旅游主體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第三,建立利益協調機制,明確協作各方的利益分配方式,引進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對參與協作的各方資源、貢獻等進行評估,按照約定方式保證參與各方的合法收益,協調解決利益分配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糾紛。第四,建立社會認同機制,有效利用地域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通、交往歷史悠久等因素,推進赤水河流域全域旅游產業發展,調動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組織參與旅游業態開發,營造赤水河紅色文化氛圍,促進區域紅色旅游社會主體層面的廣泛合作。
4.3 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打造赤水河紅色旅游品牌
第一,赤水河紅色旅游品牌的打造要以紅色文化資源為根基。因此,要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研究,深挖紅色文化內涵,用專業宣教、文藝創作、群眾藝術多種方式加以演繹和傳播,讓四渡赤水紅色招牌更加權威和響亮。第二,加強統籌規劃,促進資源互補。構建具有連貫性,邏輯性的四渡赤水紅色旅游線路,并利用資源互補,采取紅、綠、古相結合的方式豐富紅色旅游線路。將白酒產業、赤水河生態旅游景區、西南民俗旅游、歷史文化景區等融入紅色旅游線路中,讓游客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又能放松身心。打破千篇一律的參觀展館聽講解,增加紅色旅游活動內容,利用紅色演藝、民俗生活體驗、聲光電、AI、VR、AR等科技手段豐富旅游活動,增強紅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第三,做好品牌傳播與管理。積極利用當下流行的營銷手段進行促銷宣傳,例如影視營銷、體驗營銷、抖音、快手等自媒體營銷,打造赤水河兩岸各城市風貌展示宣傳片、區域文旅宣傳片等,以赤水河流域紅色歷史文化為重點,打造“四渡赤水”文旅IP,向大眾呈現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深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赤水河流域文旅形象。加強聯合營銷管理,提高赤水河紅色旅游品牌的“出鏡率”,打造一批“出圈”的紅色旅游網紅打卡地。
參考文獻
王金偉.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王克修,唐勇.推進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發展[EB/OL].2022-04- 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152010949782375&wfr=spider&for=pc.
崔琰,劉冬.區域協同視角下延安紅色旅游體驗度優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5(4):365-372.
黃靜波,李純.湘粵贛邊界區域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模式[J].經濟地理,2015,35(12):203-208.
郜俊斌,李靜宜.晉陜邊界區域紅色文化旅游協同開發[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1):32-36.
廖佩伶.“萬達開”紅色旅游區域協同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21(19):82-84.
王金偉,劉建平,鐘泓,等.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科學內涵、顯示邏輯與實踐路徑[J].旅游論壇,2021(6):1-14.
許春曉,李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探索:基于中國知網2004—2021年的中文期刊與報紙數據[J].旅游論壇,2021(6):15-28.
馬勇,唐海燕.紅色旅游產業生態圈的構建與創新研究[J].旅游論壇,2021(6):41-52.
王孔敬,論川黔滇邊區域紅色旅游整合與協同發展[J].經濟師,2007(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