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鑫
走進老師的書房
在特殊時期線上教學時,孩子們對鏡頭前的我打著招呼。有孩子說:“哇,老師的書真多!”孩子們對屏幕那一端感到很好奇:老師的家是什么樣子的,老師的書房又是什么樣子的?這些支教學校的孩子,離我家比較遠,父母大多是外省市過來的務工人員,租住的房子很少會辟出一間作為孩子的書房。
于是,我就拿著筆記本電腦,繞書房走了一圈,讓孩子們云游覽我的書房,看看我讀過的書,看看書桌上疊放著的正在讀的書。
記得上大學時,一次到老師家,聊了些什么已經不記得了,而滿墻的書架上整整齊齊擺滿了書,我卻一直記得,也記得當時的驚嘆與艷羨。后來我也有了書房,兩墻面的書櫥,層層疊疊滿是書,書櫥放不下了,飄窗上、地板上也堆疊著書刊。平時在家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是書房,捧書靜坐,心里就很滿足。
有學生和我說,除了上課和批作業等,總會看到我捧著一本書。她感嘆:“老師,你太愛看書了!”的確,這是我的興趣所在。我一直覺得,老師愛讀書,對學生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引領。我希望我的學生也都愛上讀書,從而愛上語文。
以前在自己學校任教時,一些學生喜歡到我家來,走進我的書房,和我隨意聊天,再借走幾本書。我允諾學生,可以向我借書,但必須認真看完且有借有還。有學生畢業上初中了,還來向我借書,尤其是老師推薦的書目,一時間沒買到,就來找我,而我總能夠滿足他們。
本學期家訪時,一個女孩硬要拉著我去看她的書架,盡管只是立在桌子上的簡易兩層木架,盡管只有幾十本書,但擁有書的喜悅從她的眉眼間流出。
前兩天一位學生家長發朋友圈:停電了,孩子打著手電筒看書。她配了一張照片:孩子一手執手電筒,一手翻書頁,黑的夜被并不明亮的光撐開小小一角。但他看得非常專注,絲毫不受影響。桌上,豎著擺了一排書,沒有書架,倒也很整齊。家長感慨:看來得買一個可以充電的應急臺燈。孩子的閱讀身影讓家長歡喜,我也為他點贊。第二天,教授《鹿角與鹿腿》一課,理解“抱怨”一詞時,我讓孩子們聯系生活說說自己會抱怨什么,有的孩子抱怨作業多,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我說,昨晚正認真讀書的銳同學可能會抱怨怎么停電了,但他選擇不再抱怨,而是擰亮手電筒繼續閱讀。銳同學馬上補充說,后來點了根蠟燭。我肯定了他在讀書上的投入,不過建議他要保護眼睛,停電了可以用媽媽手機點擊我發的聽書鏈接讓耳朵“閱讀”。他點點頭,同學們也笑瞇瞇地點頭。
作家畢淑敏說:“日子一天一天地走,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一輩子地讀下去。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著我們的心,徐徐地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就改變了、成熟了,書的效力就凸顯出來了。”
我愿和我的學生一天天在書頁間行走,感受書的激蕩。
與學生相約在書店
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常會選擇去新華書店,這是我找到的較好的讀書去處。
所在小縣城的一些小書店大多在學校旁,賣教輔用書居多。原先有家“新概念”書店,店主愛讀書且愛寫作,所以選的書眼光獨到,很多好書都是在那兒覓得。最喜歡的是店里常插著鮮花,幾朵紫色睡蓮清立在瓷瓶里,有一種“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自在平和。
現在能過去的就是新華書店,好在三樓有舒適的藤椅、明凈的玻璃小桌、低回的輕音樂,還有不來干涉的工作人員。挑幾本書,獨坐一隅,幾小時過去,只感覺自己如一朵杭白菊,在書頁的滋潤中逐漸舒展。不由想起蘇軾的詩句“無事此靜坐,一日當兩日”,在時光的悠長中無限自在。
有時會遇到靜讀哲學的中年男子,自帶一杯茶,雜事都擱淺在書外;也會遇上一對頭靠頭研究花草栽種或健康食譜的夫婦,凡塵中帶著現世的溫暖;也有一些孩子坐在地上看漫畫,隨性而率真。偶爾會有幾個中學生占了桌椅,議論各自學校與班級的趣事,旁若無人,張揚著他們的飽滿的青春。大家看了也不計較那份嘈雜。
我不由得期待在這些讀者中看到我學生的身影,希望他們能在這些書架中穿梭挑選。日本著名作家三浦紫苑在《我在書店等你》一書中發出提問:“和朋友相見時,是否無意間就會約在書店?”書店是喧鬧城鎮的一方凈土,走進書店,翻開書冊,就可得一份安寧。中國新華書店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雅珊說:“現場閱讀和電子書、手機等數字化閱讀體驗不一樣,需要靜心和環境的帶入,甚至是環境的渲染。”的確,在書店的現場閱讀,得環境渲染助力,有時更有效果。
于是,我就向學生們邀約,向他們描述書店的氛圍,推薦一些閱讀書目,希望能在書店遇到他們。終于有了一次次不期然的相遇,在書架間瞥到他們的身影,喜悅的目光交匯,互相點頭示意;也有孩子會坐到我身邊來,給我看他選的書,然后又各自沉入安靜的閱讀。
與不同的讀書人相遇
靜坐讀書時,一些讀書之外的人和事,便也隨著一頁頁書一起進入了我們的視線,也流露到學生的筆端,在他們心里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
一日,耳畔忽然想起一個蒼老的聲音,詢問有關醫療事故索賠的書放在哪兒。抬起頭,看到的是一個同樣蒼老的背影,那種鄉村里常見的、在農田里干完活后勉強直起腰來的疲憊的身影,腳步拖沓而緩慢。空氣里才有些許初冬的寒意,書店外的梧桐綠葉還在風中輕快地招展,他卻已經穿上了羽絨衫。可能是家人生了病,從田里收來的黃豆、大米、花生都換作了藥片,滿懷的希望卻被打碎了。于是,他洗凈手上的泥土,來到書店,憑借上過幾年學認下的字,想為自家的遭遇找個法律的依靠。我的心不覺沉重起來,默默目送他下樓,一直到他瘦弱的身影消失在樓梯拐角處。(學生宇)
一位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在書架前留連,后來站在擺放著少兒讀物的地方,翻開一本輕聲念了起來。聲音急促,很少有停頓,就像停水后的水龍頭,擰開時發出“嗞嗞”的空響,聽不清每個音節,混濁、黏滯。于是我多瞅了他幾眼,頭偏大,眉眼分得較開,眼神渙散無光。這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文雅的智障者。他在大街上走著,沒去熱鬧的商場、琳瑯的超市,而是走進這寧靜的書店。他可能認不得一個字,但他模仿看到過的讀書人,雙手捧書,張開嘴巴,或疾或緩地讀,從中找到屬于他的快樂。他沒有打擾到我,而是讓我珍惜這有書可讀的時光。(學生瑾)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書店,遇見你》,通過對書店的紀實拍攝,講述關于書店、閱讀和人生的故事,講述一個個人與書相遇的故事。有人說,看完片子,想走進距離自己最近的書店,或者去所在城市的書店逛逛。我和學生們已經走進書店,在這個獨特的文化空間做一位讀書人,也與一位位讀書人別樣相遇。
讀不同版本的書
有學生在書架上發現有的書內容簡介一樣,文字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把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幾本拿來給我看。那是我給他們讀過的西班牙詩人、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梅內斯的《小毛驢和我》。我告訴他們這是不同的兩個版本,一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小銀和我》,譯者是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一本是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小毛驢和我——安達路西亞挽歌》,林為正翻譯,蘇正隆校訂。
因為譯者不同,出版社不同,讀的感覺也不一樣,我就給他們舉例,讓他們對比著讀首篇對小毛驢的描寫。
毛茸茸的小銀玲瓏而溫順,外表是那樣的柔軟,軟得通身像一腔純凈的棉絮,沒有一根骨頭。唯有一雙寶石般發亮的眼珠,才堅硬得像兩顆精美明凈的黑水晶的甲蟲。
我把它解開,它自己就向草地走去,漫不經心地用前吻微微地去嗅觸草地上的小花;那些玫瑰紅的、天藍的、金黃的花朵……我輕輕地呼喚:“小銀呢?”它就仿佛帶著滿意的笑容,輕盈地向我走來,不知為什么會像是一只小小的風鈴在嫻雅地搖晃。(《小銀和我》)
普兒長得嬌小,毛茸茸、滑溜溜,摸起來軟綿綿,簡直像一團棉花,沒有半根骨頭似的。只有那對黑玉寶鏡般的眼睛,堅硬如兩只晶亮的黑色甲蟲。
我放開韁繩,它走進草地,用鼻子撫弄粉紅、天藍、金黃色的小花,輕柔得幾乎不曾碰觸花瓣。我輕喚:“普兒?”它便以愉快的碎步向我跑來,仿佛滿面笑容,陶醉在美妙的噠噠聲里。(《小毛驢和我——安達路西亞挽歌》)
孩子們比較閱讀后,發現還真有不同,各有歡喜。有孩子表示,特別喜歡這句“它便以愉快的碎步向我跑來,仿佛滿面笑容,陶醉在美妙的噠噠聲里”,覺得讀著這段文字,仿佛一只伶俐活潑的小毛驢便噠噠噠向我們跑來。有孩子喜歡小毛驢的柔軟,“軟得通身像一腔純凈的棉絮,沒有一根骨頭”。
我和孩子們分享譯者翻譯這本書的故事,讓他們知道正是有了譯者的字斟句酌,才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閱讀享受。《白蝴蝶》第一段開頭兩句,起初林為正先生翻譯為:
天色向晚,紫氣朦朧。暗澹的綠色和淡紫色天光仍流連在教堂的鐘樓之外。上坡的道路包裹在陰影里,在風鈴草、草香、歌聲、疲倦和渴望里。
蘇正隆校對時修改為:
天色向晚,紫氣朦朧。暗綠色和淡紫色天光仍流連在教堂的鐘樓之外。上坡的道路罩在陰影里,在風鈴草、草香、歌聲、疲倦和渴望里。
最終林為正先生改為:
天色向晚,青靄朦朧。綠而近紫的天光似有若無,仍流連在教堂的鐘樓之外。上坡的道路籠罩在陰影里,籠罩在風鈴花、野草香、歌聲、疲倦和渴望里。
林為正先生的譯筆細致雅潔,有西班牙的鄉土風味。原作是優美的散文詩,譯文也是出色的散文詩。我告訴孩子們,這薄薄的一本書,林為正和蘇正隆前后花了七八年反復修改才定稿。我發現他們輕輕捧著這本書,那么珍視,相信那些美好的文字會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
他們讀書也開始注重書的品質了,如果我推薦書目,他們也要讓我推薦相應的出版社。五年級學習《四季之美》,教材中選文的譯者是卞立強,他們就主動從書架上找來周作人和林文月的譯文。此文首句三位分別翻譯為:春天最美是黎明;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春,曙為最。周作人的譯文頗有情趣;林文月的譯本則更偏文言;卞立強的可讀性強。他們比較這三種譯文從題目到內容、風格等的差別,感受著優秀的文學作品所創造出來的“相互激活、相互叫醒、相互呼應、相互映照、相互加強的關系”和漢語豐富的語言意蘊,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和孩子們在紙頁間相約,他們走進我的書房,走進書店,找到了悠游的樂趣。我們的閱讀空間又不斷擴展,鎮圖書館、農家書屋也留下了我們讀書的身影,讀書成了我們別樣的課堂。到外地,我們也習慣去書店逛逛,并分享彼此的收獲,打卡誠品書店、鐘書閣、大眾書局等地方,讓我們的步履也充溢書香。這份相約,我們會一直延續下去。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實習編輯 陳慧敏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