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霞 孫艷 朱德發 許奇
摘?要:本文探討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在老年醫學課程中的應用及教學效果。選取臨床醫學五年制213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形式進行終結性評價;試驗組借助雨課堂結合形成性評價模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查問卷評價學生對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試驗組的學生總評成績(80.0±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學生(75.1±11.2),試驗組學生的及格率(96.49%)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88.89%),試驗班同學對形成性評價的滿意度高?;谟暾n堂的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促進自主學習,提高老年醫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老年醫學;雨課堂;形成性評價;學習效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壽命顯著增加,同時也帶來了老齡化問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8.7%,與10年前人口普查結果相比,60歲以上人口比重增加了5.44%,提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1]。老年人患病率高,多數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疾病[23],但我國老年醫學教育起步晚、發展慢,老年醫學課程學時少,學生不夠重視,教學考核形式單一等,造成老年醫學教育效果不理想,無法滿足我國老年患者的醫療需求[4]。因此,如何在老年醫學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果是目前老年醫學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雨課堂平臺開展形成性評價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為老年醫學教學改革、提高老年醫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提供新觀點。
1?研究對象
選取本校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213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所選學生的前期課程,包括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等前期課程均完全相同。其中99名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進行考核,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114名學生為試驗組,借助雨課堂平臺開展形成性評價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入學時隨機分班,在生源素質、年齡、性別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參與本次研究的授課教師在學歷、職稱、從教年限等方面無顯著性差別,選用的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和理論課學時等一致。
2?研究方法
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大班教學方法,課堂借助多媒體幻燈片,以教師講解為主,偶爾穿插課堂提問,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課后留有思考題,督促同學們的課后復習。
2.2?試驗組
試驗組采用雨課堂平臺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大班教學。(1)課前通過雨課堂發布課程的教學重點、難點,幫助同學們提前預習。包括多媒體課件、視頻和病例摘要等多種資料,由教師在雨課堂發布,同學們在手機端接收預習任務,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預習,提出自己的疑問,自己尋求答案或課堂上向老師求教。教師通過雨課堂平臺能及時掌握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匯總、解答,發現學生的主要學習難點,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2)課堂學習:教師登錄多媒體PPT課件的雨課堂開始上課,學生通過微信掃描雨課堂二維碼進入課堂,完成簽到考勤。教師課堂講解的多媒體課件、視頻、習題等資料能實時呈現在學生的手機端,學生可以隨時通過彈幕、點擊“不懂”按鈕等將不理解的內容進行反饋,提醒老師重點講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布測試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隨機提問,掌握同學們的學習狀態。課程教學中,通過雨課堂增加了教師與同學的互動,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學生也提高了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3)課后復習: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收到雨課堂平臺基于課程教學過程做出的教學情況反饋的課程報告。教師可以在課后根據教學目標、課程反饋情況制定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習題作業、拓展研究進展等資料,通過雨課堂發送給學生,督促學生進行課后復習。此外,課堂教學的視頻、課件可以在雨課堂平臺長期保存,學生通過雨課堂手機端可以進行反復查看,幫助學生課后復習。(4)教學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教學反饋,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同時總結教師本身在本次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中的心得體會和不足之處,及時做出調整,更好地實施下一次課程教學。
3?考核評價方法
3.1?對照組
對照組考核采用終結性評價,其中出勤率占總評成績20%,期末測試為閉卷考試,滿分100分,占總評成績的80%。
3.2?試驗組
試驗組采用形成性評價,其中課程出勤率占總評成績10%,預習情況占10%,課堂互動和習題占20%,課后復習題占10%,期末考試占50%。期末測試為閉卷考試,滿分100分,試題與對照組一致。
對照組和試驗組均以總評成績和及格率比較兩種評價方法的教學效果。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試驗組同學對雨課堂教學的形成性評價的滿意度,問卷包括知識點掌握程度、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和師生互動等方面。
4?統計方法
采用GraphPad?Prism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成績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之間的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之間的及格率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5?結果
5.1?學生的考試成績情況
總評成績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指標,試驗組同學的總評成績平均分為80.0分,對照組學生的平均分為75.1分。與對照組學生的總評成績平均分相比,試驗組的總評成績平均分顯著提高(t=3.536,p<0.01)。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采用的同一套試卷進行期末考試,試驗組學生的期末考試卷面分平均為75.1,而對照組學生的期末考試卷面分平均為71.7分。試驗組學生的卷面平均分高于對照組同學,但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t=1.9,p>0.05,表1)。此外,及格率也是評價一個班級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表2的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總評成績及格率為96.49%,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總評成績的及格率88.89%(χ2=4.678,p<0.05)。經比較兩個班級的成績和及格率,說明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能明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的老年醫學的學習效果。
5.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
老年醫學課程教學結束后,對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教學過程的參與度及課堂氣氛等方面進行訪談。發現試驗組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學習態度端正,教學過程中,基于雨課堂對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度高,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頻繁。而對照組班級的任課教師反饋,學生對老年醫學課程整體的學習熱情不夠,部分同學不按要求預習教材,上課時對老師的提問不積極主動,有時需要點名才愿意回答提問等。從任課教師的反饋,借助雨課堂平臺,實施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實施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3?試驗組學生對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的調查問卷反饋
學期結束后,通過雨課堂向試驗組的學生發放114份調查問卷,共收回調查問卷114份,回收率100%。調查結果顯示同學們對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滿意度非常高(表3)。所有學生都認可這種教學、考評模式,對提高同學們對老年醫學課程的興趣、學習動力、活躍課堂氛圍和增加師生溝通的便利性等方面非常滿意或滿意。此外,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滿意度達94.7%,對老年醫學知識點的掌握和臨床思維能力提高的滿意度分別達956%和98.2%,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滿意度達到了974%。通過試驗組同學的反饋,說明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考核模式適應時代發展,提高了學生對老年醫學的教學滿意度。
6?討論
老年醫學已有百余年的發展史,但在我國其仍是一門新興學科,老年醫學的教育、教學現狀已經很難適應我國的國情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難以滿足廣大群眾對老年醫學的醫療需求。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對老年醫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很多學校不開設老年醫學課程,或者將老年醫學課程設置為選修課。老年醫學課程學時少,考核要求低,以至于學生從思想上也不重視老年醫學的課程學習。老年醫學課程設置多模仿內科學模式設置,缺乏老化、老年疾病特點及老年人多種疾病共病的概念等,以及老年醫學的師資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現在老年醫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眾多的痛點、難點[5]。提高老年醫學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快老年醫學的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應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早日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重要保障。
形成性評價是1967年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斯克里文(Michael?Scriven)首次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表現、學習狀態及成績等多方面評估,提高教學效果[6]。雨課堂是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合作開發的新型智慧教學平臺,免費對用戶開放使用。雨課堂在教學時與學生互動性好,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助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雨課堂為開展形成性評價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應用,提高教學效果[78]。老年醫學課程教學內容除了涉及臨床醫學專業知識外,還涉及老年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康復保健及心理、社會倫理等多個層面的知識,教學覆蓋的內容多、范圍廣[9]。如何培養學生對老年醫學課程的興趣,認識到老年醫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老年醫學的教學、考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帶來教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雨課堂就是順應時代發展對教育、教學的新要求,由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開發的教學輔助平臺。雨課堂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等多個層面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的完美融合,有利于形成性評價的實施,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7]。雨課堂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師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難等。方便教師對教學活動做出及時調整、改變,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課堂上學生遇到疑問時,可通過雨課堂的“不懂”按鈕、彈幕功能,直接提醒老師,可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情況的動態了解[10]。彈幕也能用于一些問題的提問,教師口頭提問后,讓全班同學參與問題的討論,這樣能避免傳統課堂提問時,部分同學擔心回答錯誤,而不愿主動回答的難題,增強了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此外,雨課堂的課堂測試功能可以發送選擇題、判斷題等測試題到學生手機端,時時提醒同學們課堂上需要專注,避免因上課走神等錯過答題,以免影響個人的學業評價。雨課堂的課后教學視頻回放、作業推送、資料分享及解答學生疑問等功能,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復習和知識拓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雨課堂平臺的應用,使教師能夠在課前、課中、課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科學的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本研究對臨床醫學五年制專業本科生的老年醫學課程開展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學生比對照組學生的期末考試卷面平均分要高,但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提示新的教學模式對老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教研室要組織教師提前做好課程規劃,組織教師集體備課、更新多媒體課件、開展試講等環節,保證教師能熟練掌握雨課堂的操作,按要求實施形成性評價。此外,學生對于新的教學模式也有一個適應過程,學生對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的新型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方式還不能較好的適應。試驗組學生的總評成績和及格率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組學生,說明借助雨課堂平臺,開展形成性評價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幫助。對試驗組學生開展調查問卷結果也顯示,試驗組學生對雨課堂平臺的教學模式的認可度非常高,而且學生對其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培養老年醫學臨床思維和提高時間利用率等方面的滿意度達90%以上。對于老年醫學課程,借助雨課堂平臺開展形成性評價的教學模式,能真正提高學生對老年醫學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結語
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的教學、考核模式,教師能充分利用的網絡資源優勢,提高老年醫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也能應用于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基礎學科,以及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課程教學中,全面提高我校本科生的醫學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況[J].中國統計,2021(05):67.
[2]徐永霞,謝明珠,宮牧雪,等.25羥維生素d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20,25(09):10211026.
[3]盧希婭,李玉星,李文智,等.老年醫學科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藥物服用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22,27(11):12851291.
[4]蔣婧瑾,趙曉紅,趙新秀,等.老年醫學本科教育的思考[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2,30(03):280284.
[5]陳莉,胡立群,李萍,等.全科醫師在老年醫學科進行規范化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4):34303431.
[6]張維瑞,李昌勤,袁王俊.《藥用植物學》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探索與應用[J].科技風,2019,384(16):62.
[7]衣志爽,李德力,姜曉花,等.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在臨床技能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0,19(02):153156.
[8]雷立立,牟玉慶.雨課堂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進展[J].科技風,2022,499(23):2325.
[9]馬高才,郝崇奇,商廣喜.美國老年醫學與醫療模式的發展及啟示[J].衛生軟科學,2014,28(07):486488.
[10]吳秀云,陳鯉翔,張靜,等.基于“雨課堂”的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技風,2022,484(08):117119.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01802268024);安徽醫科大學國際教育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項目(項目編號:gjjyxm202013)
作者簡介:徐永霞(1985—?),女,漢族,安徽望江人,博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甲狀腺疾病的神經功能損傷與康復機制。
*通訊作者:許奇(1981—?),男,漢族,安徽蕭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睡眠與失眠調節的神經生物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