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杰
摘要:母羊產后癱瘓,是指母羊在分娩后數h至數天內發生的一種營養代謝障礙性疾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母羊產褥后期發生的以強直和發僵為主要特征的一種代謝性疾病。該病多發于產羔較多的綿羊和山羊,羔羊發病率為15%~20%,成年母羊產羔后發病率為5%~15%,而妊娠后期羊的發病率則更高,為40%~60%。本病常伴發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營養缺乏癥、妊娠中毒癥等。該病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給養羊業造成很大經濟損失。通過臨床診斷和綜合防治措施,可使該病的發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提高母羊產羔后的成活率。
關鍵詞:母羊;產后癱瘓;診斷;防治
1 前言
母羊產后癱瘓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營養代謝障礙性疾病,是指母羊產褥后期發生的以強直和發僵為主要特征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可發生在綿羊、山羊等多種家畜。在母羊產后癱瘓中,以綿羊發病率最高,其次為山羊、牛和豬,而綿羊的發病率又以成年綿羊高于妊娠綿羊,成年山羊高于哺乳的山羊。據統計,母羊產后癱瘓在綿羊中的發病率為15%~20%,在山羊中的發病率為5%~15%;其中犢羊和羔羊的發病率分別為15%~20%和5%~15%。而妊娠后期羊的發病則更高,發病率可達40%~60%。盡管對此病的發病機理和病因尚有許多爭議,但在生產實踐中通常認為其主要是由于產羔后營養缺乏、代謝紊亂或體內缺乏某些維生素所致。也有學者認為此病與內分泌失調有關,如垂體后葉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與產后貧血有關,如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維生素D、鐵和鈣等;與分娩方式也有一定關系,如胎兒過大、羊水過多、胎位不正、難產等均可引起產褥后期發生此病。
2 臨床癥狀
母羊產后癱瘓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病羊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反芻減少,嚴重時臥地不起;四肢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甚至無法站立;母羊站立不穩,行走時步幅小,步態蹣跚,行走困難;母羊體溫正常或稍高;病羊多表現為食欲下降、反芻減少或停止,精神委頓、臥地不起;少數病羊有腹痛現象;少數病羊出現排尿障礙,排出少量多次尿,常帶有泡沫和黏液。據統計,發病的母羊其排尿量約占排尿量的15%~20%。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如下:
(1)分娩后6h內發病的母羊多為高產母羊和羔羊,其發病率可達50%左右。多數病羊在分娩后3~5h即發生癱瘓癥狀。病羊多在產后6h內死亡;有的病羊在產羔后6~7d發生癱瘓癥狀;也有個別病羊在產后12d左右發生癱瘓癥狀[1]。
(2)妊娠后期母羊若患產后癱瘓會引起嚴重的營養不良和胎兒發育不良,導致胎兒死亡或影響其正常發育和生長;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母羊產羔后的成活率降低或不能正常配種繁殖。懷孕后期母羊若患產后癱瘓會因胎兒大量增加其腹內壓,使胎兒向后向上運動受阻而發生難產;若產前突然患病則會因胎兒壓迫產道而造成窒息死亡;若產前不及時治療也會導致母羊產羔后發生癱瘓癥狀。如產前不及時治療則母羊易發生產后死亡;若產前不及時治療也會導致羔羊大量死亡。妊娠后期母羊若患產后癱瘓會增加其腹內壓、胎兒重量及產后呼吸困難等癥狀的發生概率。
(3)有些病羊在產羔后并未立即發病,而是先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反芻減少或停止、體溫稍高等癥狀后才逐漸發病。有些病羊雖然在產羔后發病但癥狀并不明顯,而有些病羊雖然在產羔后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其病理變化卻非常明顯[2]。
(4)病羊多在產后1~2d內死亡,部分病羊可能會出現一次或多次死亡的現象,甚至無一例病羊會出現死亡現象。病羊多發生在產后6~12h內;多數病羊的體溫正常或略高或稍低;個別病羊的體溫略高或略低;少數病羊的體溫正常或略低;少數病羊可能會出現一次或多次死亡現象;多數病羊都會出現一次或多次死亡現象;個別病羊可能會出現一次或多次死亡現象。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體重的母羊的發病時間會有一定的差異性,一般成年母羊較幼齡母羊多發;大多數病羊發生在產后1~2d內;個別病羊產羔后發病較早,甚至在出生后3d即發病;有的病羊產羔后發病較晚,甚至在產后7d之后才發生。
(5)除以上臨床癥狀外,患產后癱瘓的母羊還會出現食欲下降、精神沉郁、消瘦、脫水、體溫升高、尿少等全身癥狀。部分患病母羊產羔后其癱瘓癥狀也會因體質虛弱而明顯減輕。
(6)羔羊發病率高、成活率低。母羊產后癱瘓后因全身強直和癱瘓而導致運動障礙,致使其無法站立和行走;同時母羊患產后癱瘓時生產的羔羊因其癱瘓癥狀嚴重而易造成羔羊死亡。因此,防治母羊產后癱瘓對提高羔羊成活率、減少母羊產羔后死亡具有重要意義[3]。
3 診斷要點
(1)主要根據產后癱瘓發生的時間,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診斷。如發生于產羔后期,則可與一般產后癱瘓相區別。在生產過程中,如果有其他疾病存在,如糖尿病、營養缺乏癥、妊娠中毒癥等,則不能通過上述方法診斷。
(2)臨床上常伴發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妊娠中毒癥等。所以在檢查時,應注意與其他疾病相區別。對發病母羊進行全身檢查和血液生化檢查,可以查明原因并做出診斷。如發現血糖含量過高或過低時,要查明原因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如果出現尿糖和血鈣、磷含量過低時則要查明原因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3)對產羔多的母羊要進行全面檢查,包括全身和生殖系統的檢查。在產前30~40d內進行全面的營養檢查和飼料分析。主要是觀察飼料中的鈣、磷、鉀、食鹽、蛋白質、礦物質等含量是否符合飼養標準,以及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是否充足。尤其要注意鈣質的補充,以防止發生鈣缺乏癥和骨質疏松癥。注意觀察母羊精神狀態和反芻情況,以及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的產羔情況。如發現有流產、難產、死胎等情況要及時查明原因進行治療,尤其對妊娠后期患產后癱瘓的母羊更應如此。必要時,可用催產藥物促進子宮收縮,促使產后癱瘓的母羊盡快排出胎盤或胎衣[4]。
(4)母羊分娩后如果發生癱瘓癥狀,一般都在產羔后3~5d內發病;如發生在妊娠后期則多為妊娠中癥。對產前檢查時發現患有產后癱瘓的母羊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4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肌肉松弛,組織松軟,松弛的肌肉組織之間有很多氣泡。神經束周圍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可與肌肉分離,嚴重時可將肌肉組織完全破壞。肌肉組織呈暗紅色或灰紅色,質地疏松,有氣泡狀小的出血斑。腦實質變硬,腦膜充血。胃黏膜充血、水腫、出血,胃底黏膜皺褶上有許多小的出血點。胃壁變薄,黏膜脫落[5]。
十二指腸黏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潰瘍和壞死,胃壁變薄易穿孔。小腸黏膜腫脹出血,腸黏膜脫落;結腸表面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盲腸內充滿漿液性或黏液性內容物;大腸黏膜表面有一層黏液;小腸絨毛變短變粗;盲腸內充滿黏液和纖維素性滲出物;小腸絨毛萎縮或斷裂、脫落。大腸黏膜上皮細胞呈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內容物呈紅色或灰紅色。大腸內容物腐敗發酵產生大量酸。胃內有大量的未消化的飼料和其他發酵后的飼料。
病初,病羊頭頸部、四肢關節及全身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強直,四肢僵直不能活動,關節腔內有大量的積液。以后,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出現肢體肌肉萎縮和強直,尤其是在發病后期,肌纖維逐漸變細,以致肌纖維被拉長而變細,呈線狀或針狀。另外,由于病程延長、代謝紊亂而發生酸中毒時,還可導致貧血。另外,當出現關節強直時,病羊后肢嚴重跛行或不能站立。除關節強直外,病羊還會出現肌肉痙攣、呼吸困難等癥狀。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剖檢時可見病羊全身肌肉和關節部有大量的血液充盈;尤其是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較多;肺充血、出血及肺水腫;肝腫大呈灰白色、質軟;腎表面有小出血點等[6]。
5 防治措施
5.1 預防
對妊娠母羊,在懷孕期間,要加強飼養管理,避免因營養不良而造成胎兒發育遲緩、胎兒過大、胎位不正、難產等。胎位不正的妊娠母羊,可采用人工助產術,使母羊順利分娩。懷孕母羊分娩時,要特別注意產前產后護理,及時消除誘發本病的各種因素。產后要保持環境安靜,注意保暖防寒,特別是羔羊出生后1h內一定要將羔羊移至溫暖處飼養。產后要加強管理,防止母羊過食、過飲;哺乳時要先吃初乳,后吃飽乳;不喂發霉變質的飼草飼料;不飼喂冰凍飼料。保證供給日糧的質量,滿足母羊對蛋白質、能量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需要,并防止缺乏,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以滿足母羊對這些營養物質的需要,因為寒冷和潮濕都可使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本病。產前1周內應停止飼喂粗纖維含量高的飼料;產后2周內應限制飼喂青綠多汁飼料[7]。
5.2 治療
(1)該病發病迅速,病程較短,如果治療及時,是可以治愈的。治療的關鍵是保持母羊足夠的飲水量,讓其多吃青草和精飼料,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鈣粉、骨粉等,以補充母羊的鈣、磷等礦物質。母羊產前應停喂易消化的飼料,改喂優質干草或青貯飼料,適當多喂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青干草或嫩枝葉,同時給母羊補喂一些糖鹽水,以滿足母羊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并適當增加礦物質飼料,如鈣、磷、鉀、鎂等。如當地缺乏優質干草時,可用豆餅、豆渣或其他植物性飼料代替。但要注意防止羊體過于消瘦[8]。
(2)補充維生素A、D和E等。對患病母羊體弱無力采食或不能采食的,可按5~10mg/kg維生素A和20~30mg/kg維生素D口服;對病羊的瘤胃缺乏蛋白質的,可按1.5~2.5g/kg的蛋白飼料喂給;對病羊的瘤胃內缺乏礦物質的,可按2~3g/kg的鈣、磷、鎂等礦物質飼料喂給;對病羊的肝功能不全的,可按5mg/kg維生素C、5mg/kg維生素E和30mg/kg維生素K口服;對病羊的血液循環不良者,可按2g/kg魚肝油、20mg/kg維生素C和30mg/kg維生素K靜脈注射。
(3)在產前6h用1%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患羊蹄部,并用溫熱鹽水或溫熱水將蹄部洗凈,然后涂上碘酒或消毒藥水;也可在患羊蹄上涂石炭酸酒精溶液。產前3d用10%樟腦油、10%樟腦酊或30%~50%酒精涂抹患肢,并用溫水洗凈;或用25%磺胺嘧啶鈉注射液5ml(加水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注射。
(4)補充營養物質,糾正酸中毒。對因營養缺乏癥引起的患病羊,應供給優質干草或青干草以補充礦物質、蛋白質和能量,提高其自身抵抗力;對因營養不良引起的患病羊可給予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5%碳酸氫鈉溶液、5%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或10%氯化鈉注射液等藥物;對因營養缺乏引起的患病羊,應補充適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如維生素A、D、E等;對因酸中毒引起的患病羊應補充適量的碳酸氫鈉溶液。
(5)做好應急處理。患病母羊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病情惡化或出現急性死亡現象時,應立即進行搶救。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緊急治療:
①肌內注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②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200ml;③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500ml;④靜脈注射5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300ml;⑤肌肉注射25%葡萄糖酸鈣注射液400ml;⑥肌內注射20%安鈉咖注射液100ml;⑦皮下注射維生素C20mg[9]。
6 結語
綜上所述,母羊產后癱瘓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最常見的是飼養管理不當,因此在該病的預防上應采取綜合性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在飼養中要確保母羊攝入營養均衡的日糧,避免營養缺乏;同時要合理控制飼養密度,保證母羊充足的運動;注意環境衛生,加強消毒管理工作;發現病羊及時隔離治療,并做好羊舍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加強飼養管理,科學合理地飼喂精料。只有通過綜合措施的實施,才能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李波.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母羊產后癱瘓[J].中獸醫醫藥雜志,2023,42(2):89-91.
[2] 鮑小瑩.隆林黑山羊產后綜合癥的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6):65,67.
[3] 冶娜.母羊產后癱瘓的發生原因、臨床癥狀和中西藥療法[J].農家參謀,2021(19):139-140.
[4] 楊悅.母羊產后護理與產后癱瘓診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8):114-115.
[5] 徐義武.淺析母羊生產癱瘓的臨床診斷與防治技術[J].飼料博覽,2020(8):69.
[6] 王越.母羊產后癱瘓發生的原因、臨床癥狀、鑒別診斷及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1):87-88.
[7] 唐黎明.母羊產后癱瘓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甘肅畜牧獸醫,2019,49(11):36-37.
[8] 王強.羊產后癱瘓的綜合防治要點[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7,25(6):39-40.
[9] 張邦波.母羊產后癱瘓的危害與防控[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7,25(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