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志蓮(1975~),女,漢族,廣西梧州人,廣西梧州市長紅小學,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
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小學階段通過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讓他們更加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師通過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水平,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道德,并通過引導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0-0155-04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重要時期。當前教師和學生家長不再只關注學生的學業表現,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對國家的法律和法規有一定的認識,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提高。
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生活中的基本生活規范為主要內容的一門課程,它能使學生在生活中更加明晰自己的行為,在生活禮儀、待人處世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中,教師應因材施教,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課程知識教學,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通過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根據學生的興趣來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使學生學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他人,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種實踐性的德育方式,旨在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道德和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和他人,是一種有效地提高社會法治水平的方法。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原則
(一)堅持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采取引導式的、啟發式的教學,同時教師要創造和諧、寬松、平等的教育氛圍,開展有目標的、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多樣化教育活動。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對這一課程有正確的認識,從而使自己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出更多的有效途徑,促進課堂教學進一步升級和優化。
(二)堅持體驗性原則
教師應該根據學情,以課程內容為中心,創造出多種不同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沉浸在學習中,感受知識的魅力。體驗性原則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通過實際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本的理論知識。在建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并積極創造生動的教學情境,確保學生有愉快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
(三)堅持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欣賞和表揚為視角,觀察不同的學生的學習優勢,并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的學習動機提升,從而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困境,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激勵、表揚、鼓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評價,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又能幫助教師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待轉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新課程和素質教育思想在小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大多數教師能按照新的教育思想來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也獲得更加先進、科學的教育方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卻沒能真正地貫徹新的教育觀念,繼續采用傳統的、刻板的教學方式。教師忽視了基礎教育中的學生的主體性,采取“一言堂”的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各種基本的知識和理論,而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深層含義。而且,在課堂上,教師很少與學生進行正面的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維護著自己的“威嚴”,課堂氣氛單調,無法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長期如此,這種僵化的教育環境,不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還不利于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學生還會產生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的深入研究。
(二)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小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身心發育還不夠完善,對事物的判斷和理解還比較膚淺。盡管目前的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不能長時間地專注于系統的學習,但是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一些小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在這個時期,學生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激勵,才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和成長,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然而,在目前的小學德育工作中,一些教師對法律的認識還不充分,教師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還不足,未能順應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教師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學業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致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法律保護意識日益薄弱。
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開發教育資源,結合生活元素
在以往的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圍繞教材。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受到了限制,學生缺乏擴展性思考,很難真正地實現有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因此,教師應秉承正確的課程資源理念,以教材為基礎,但不應僅限于教材,而應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切入點,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以適應小學生的成長需要。一方面,教師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關聯。新課標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教材內容,特別要注意單元間的知識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和優化,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使課外資源的教學價值得到大的發揮。教師僅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教學,難以適應學生的需要。因此,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并充分利用課外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政治新聞、社會熱點、生活元素、課外實踐活動等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資源時,能夠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在進行“我們不亂扔”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一些在生活中公共場合的正確做法來激勵學生,做到將生活中的事例與教學相結合,這樣可以提高小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力,讓學生了解在公共場合的正確行為。教師可以列舉幾個小學生在公共場合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認真思考和分析,如果在公共場合有垃圾,該如何處理;再讓學生思考“校園是不是公共場合,在校園里學生應怎樣做”等。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公共場合不能隨便扔垃圾”這一行為。
(二)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參與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也要考慮當前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逐步走出課堂、走出教材、走入社會,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真正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已有的課程內容,讓學生進行社會調研活動。特別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問卷的設計與制作,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訪問、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開展理論知識的深度學習。另一方面,教師以德育目標為指導,積極開展參觀等實踐活動。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樹人”課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明確學科德育目的,組織學生到校外實地走訪、參觀,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質。比如在進行“請到我的家鄉來”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結合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進行“走進鄉村”“探尋家鄉”等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參觀當地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種植基地等,讓學生深入認識當地的土特產,了解當地的生產工藝和農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學生責任感,在學生與其他地區的學生交流中以及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時刻保持對家鄉的熱愛和認同。
(三)組建合作學習小組,促進自主學習
新課改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此階段,小學生的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欠缺,因此在實施合作學習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相互監督和學習,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和自主性。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相應的法治、道德等學習小組,使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地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為了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能夠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更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需要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為此,教師應該建立合作學習小組,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進行“生活中的合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合作”這個主題下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己去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能力來安排學習任務,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具備較好的日常組織能力的學生可以當組長,活潑開朗的學生則可以負責向教師報告小組的成果;有些性格內向、心思細膩的學生,則可以負責將學習的重點資料記錄下來。在此過程中,小學生在一些方面會有欠缺,學生會遇到相關問題,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的團隊協作中去,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督導,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認識到團隊精神的強大,進而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在新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應該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功能,確保教師在生動、新穎的教學工作開展中,使小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知識的學習更加感興趣。為此,教師要重視教學前的準備工作,把知識內容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通過在課堂上更加生動地講解有關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知識,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使用信息技術,通過網絡收集豐富的教育資源,從而達到高效開展課堂教學的目的。通過使用多媒體工具,教師可以創建生動有趣的視頻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僅通過語言來傳授理論知識,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而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播放一些動畫、紀錄片和影視短片等,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較好的理解。比如在進行“我家的好鄰居”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指導學生積極學習,通過播放與“鄰居”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總結和歸納自己與鄰居的相處情況,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享,使學生了解自己與鄰居的關系,并了解同學與鄰居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視頻培養學生們適度使用多媒體進行學習的習慣。但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將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教學信息的搜集,引導學生深入剖析相關資料,從而降低教學難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五)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優化教學效果
在大力改革和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同時,建立健全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對評價機制進行優化,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方面,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以小學生為主體,而在對小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師、學生家長和學生可以一起開展評價,實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課后作業的全面、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教師要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指標主要是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效果評價則是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教師可以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不同教學單元進行評價,可以采取直接答疑和試卷測驗的方式;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總之,教師要根據小學生思想水平的變化,采用多元、豐富的評價方法,以保證評價工作的成效,從而達到新時代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目標。比如在進行“我們有精神”教學后,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創設豐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索。由于本課程的某些知識偏向于理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開發教育資源,結合生活元素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參與;組建合作學習小組,促進自主學習;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優化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對道德與法治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加強指導和督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周曉麗.基于核心素養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評《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152.
[2]李迎.情境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課例評析[J].遼寧教育,2022(23):93-96.
[3]劉影.創設“真實情境”,遠離“教育孤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2(29):28-29,34.
[4]劉長印.深研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2(3):35-37.
[5]李蘭超.抓實課堂主陣地 教育留心皆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1(2):20-21.
[6]陳潔如.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探索[J].考試與評價,20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