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文杰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影響水稻土壤肥力的因素,其次就水稻施肥關鍵點進行了探究,最后從無公害施肥技術、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技術、秸稈還田技術明確綜合應用土肥技術促進水稻產業發展的主要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土肥技術;水稻產業;應用措施
我國水稻田面積達2978.00萬hm2,占全國總耕地的1/5。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稻米土壤可劃分為四個主要地區:東北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華南區??梢姡谖覈痉N植區域分布較廣,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土壤類型。為此,綜合應用土肥技術促進水稻產業發展較為關鍵,在明確各水稻種植區域施肥、耕作措施、田間管理等差異性后,需制定出合理的種植方案,繼而發揮技術優勢,促進水稻的可持續發展。
1 影響水稻土壤肥力的因素
1.1 土壤物質組成
土壤生長于地球地表,具有松散的、多孔結構的,可生產綠色的植物。其含有95%的礦物質,5%的有機質-固體—半礦質的體積;土壤含水量,液相(含有溶解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土壤溶液),體積變化的幅度從15%~35%;土壤空氣—大氣-氣相(N2,O2,CO2,以及微量氣體)。在此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共同構成了土壤,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土壤因子之間可以互相促進,也可以互相限制,且經常發生改變。
1.2 土壤因子綜合作用律
在水肥比較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改變光、熱、水、氣、肥五個因素的限制,以此達到促進水稻增產增收的效果。相應的作物種植方式和最適宜的作物品種可依據土肥技術重新進行調整,以下僅從土肥綜合技術運用角度提出筆者的一些啟示和體會。
(1)綜合土肥技術下。首先要考慮土壤質地、結構、含水率,其次影響土壤水分入滲性能的重要因子,其中,土壤質地是影響灌溉水量向土壤水分轉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壤結構對土壤水分和肥料結合后的營養分配有直接的影響;水溶性肥料的選用直接影響到灌溉系統的選型和水溶性肥料的選用,所以,掌握土壤質地和斷面,制定出合理的水肥結合方案才可達到促進水稻產業發展的效果。
(2)土壤酸堿度。在選擇施肥、選用合適的灌溉設備時,可發揮其主要的作用?;诰C合土肥技術,其肥效易受到土壤 pH值的影響,因此,肥料的選用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pH值大小、肥料品種特性、施肥方式等。
(3)土壤的耕層厚度。作物根系的分布是影響其應用效果的關鍵因素,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重要器官,且屬于施肥與灌溉的目標,只有根據土壤的不同來進行灌溉和施肥,才可發揮土肥施用技術。
(4)地下水位與土壤含水量的遷移特性是影響水肥綜合利用效率的關鍵。由于滴灌與灌溉結合的特性,使水分和營養物質在滴水形成的濕體內得到了集中的分配。土壤水分以及養分含量在50cm以下明顯下降;而地下水對水分的二次分配有一定的影響。
(5)在水、肥結合的施用過程中,不得完全忽略土壤的養分,特別是對中微量元素的研究。目前針對土肥技術其主要投入N、P、K為主。從這一點分析,在水、肥結合的情況下,必須重視中、低微量元素以此發揮土肥技術結合優勢,促進水稻高產增效。
2 水稻施肥關鍵點
2.1 水稻施肥技術實施原則
2.1.1 在降低氮磷穩鉀的基礎上,合理降低氮磷肥的總施用量
施肥建議:氮肥(N)9~13kg/667m2,磷肥(P2O5)4~6kg/667m2,鉀(K2O)3~5 kg/667m2。在整個生育期,氮素的總量要控制在14kg以內。
2.1.2 氮肥分次施用
氮肥基施60%,分蘗肥,穗肥各占20%或者80%的氮肥基施,穗肥為20%,磷肥全部基施,鉀肥以基施為主,施80%的基肥,穗肥20%的追肥。建議采用緩釋肥料,在后期可以隨生長情況增加5~8kg/667m2的尿素。
2.1.3 加大對有機肥的施用,對秸稈進行碾壓和還田
在增施有機肥的條件下,可以適當降低基肥的用量;長期使用秸稈還田,可以使施鉀量降低10%~20%。第一個季節,還田綠肥鮮草量在1500kg/667m2下,施氮肥3kg/667m2。
2.2 不同季型水稻施用化肥定額標準(試行)
2.2.1 一季中稻
若目標產量為650~700kg/667m2,則施 N 肥11~12kg/667m2;在目標產量為600~650kg/667m2,施 N肥10~11kg/667m2。
2.2.2 雙季早稻
若為450~500kg/667m2 的目標作物,施用 N肥9~10kg/667m2;如果目標產量為400~450kg/667m2,則施 N肥8~9kg/667m2。
2.2.3 雙季晚稻
若目標產量為550~600 kg/667 m2,則施 N肥
10~11 kg/667 m2;對500~550 kg/667 m2的目標作物,施用 N肥9~10 kg/667 m2。
3 綜合應用土肥技術促進水稻產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3.1 無公害施肥技術
一般情況下,水稻的施肥量可以按照目標產量來確定,對于中低產稻田,農戶往往采取一次施足足肥,以節省勞力。在高產水稻中,以目標產量為基礎,施用有機無機肥,并充分施基肥、全面實施面肥、早追肥,巧施穗肥。但由于品種的差異,施肥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1)對于生長期較短的區域或品種,例如:東北早熟、華北小麥、南方早稻等。多數采用前保后施肥法,即先施基肥,基施占肥料總量的80%以上。同時,提前施分渠肥,適時施穗肥,以達到“早期可炸”的效果,以中期穩定,后期健而壯為技術實施標準,以提高每穗的產量為目標,并合理地追求每粒產量和千粒重。
(2)對于中稻,通常是先施一次中控肥,即施一次基肥,基肥通常占據總施肥量的70%~80%。在分渠后期、穗分化初期,注重分蘗肥、穗肥的管理,即“攻頭、保尾、控中間”。此種施肥方式是以穗粒為主,以多穗、多粒為目標[1]。
(3)在水稻田施有機肥時,要采用翻耕時均勻撒施,一般每畝施2m3。有機肥包括:綠肥紫云英、沼氣肥、草塘肥、堆肥、廄肥、秸稈還田、精制有機肥等。任何一種有機肥料,都必須經過良好的腐爛處理。
(4)氮肥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在土壤中蓄水耙地后施一次面肥,一種是作為追肥,另外一種是作為基礎肥料。無論基肥還是追肥,都需進行深施工序,以此增加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肥料流失。
(5)在北方的酸性土壤中,為了增加肥料施用效果,可以采用水溶性磷肥。同時,由于其容易與鈣離子結合而固定,因此,要適當增加其用量。水稻在拔節后開始大量吸收鉀肥,到了生育后期,仍然需要大量的鉀元素,由于植株吸收能力較強,因此,鉀肥通常作為基肥一次施用于水稻的耕層。在一些高產水稻中,還可以將鉀分作基肥,在抽穗和孕穗期兩次施鉀,具有促進幼穗發育、促進灌漿、提高粒重、抗倒伏等效果。
(6)水稻對微量元素的敏感性較高,南方酸性水稻土容易缺鋅,為此當土壤中鋅含量小于0.5mg/kg的情況下,要適時地增施鋅肥。一般情況下,施用1~2kg/667m2的硫酸鋅作為基礎肥料。由于鋅肥有后效,所以一般兩年一次施用。不建議將微量元素加入復合肥料中施用。根據筆者經驗,在一定的條件下,葉面噴施是最佳施用的微量元素。在水稻抽穗后,適時噴2~3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每次50~75kg,其對提高水稻產量有一定的價值與作用。
3.2 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3.2.1 早稻測土配方
施肥原則:注重有機肥的使用,實現有機無機有效結合;對氮肥的總量進行控制;增施基肥、分蘗肥,適當時施穗粒肥;施用基肥,施完后耙地,使土壤和肥料相互融合;推薦使用配方肥,并按卡施肥。施肥建議:在單產450kg/667m2,依據土壤測定結果,采用2~3kg純氮有機肥、晚稻稻草還田,施用氮肥8~9kg/667m2,磷(P2O5)、5~5kg/667m2,鉀肥(K2O)5~6kg/667m2;缺鋅、硫地塊,基施硫酸鋅2kg/667m2、硫磺2kg/667 m2、酸性土壤的施40~50kg/667m2的生石灰??刹捎门浞交?,以50%為基肥,30%為分蘗肥,20%為穗粒肥。
3.2.2 中稻測土配方施肥
施肥原則:注重有機肥的使用,實現有機無機的有機結合;合理控制施氮量,降低施用量,分次施鉀,適度提高施鉀水平;在適當情況下進行穗粒肥的施用;施用基肥,施完后耙地,使土壤和肥料相互融。施肥建議:在單產500~600kg的情況下,在土壤測定結果基礎上,以2~3kg的有機肥為基準,施 N 10~12kg/667m2;磷(P2O5)4~6kg/hm2;鉀(K2O)6~9kg/hm2。缺鋅、硫黃的區域,基施硫酸鋅1kg/667m2,硫黃2kg/667m2,而在酸性土壤中,則用40~50kg/667m2的生石灰??刹捎门浞交剩?0%為基肥,20%為分蘗肥,30%為穗粒肥。
3.2.3 晚稻測土配方施肥
施肥原則:注重有機肥的使用,實現有機無機的結合;對氮肥的總量進行控制;施用基肥,施完后耙地,使土壤和肥料相互融合;“以水帶氮”追肥,后期要注重對穗粒肥的追肥。施肥建議:在450~550kg/667m2的情況下,在施2~3kg純氮有機肥和早稻秸稈還田的基礎上,按土壤測定的結果,合理使用氮肥(N)9~11kg/667m2;施3~4kg/hm2磷(P2O5);施鉀(K2O)6~7kg/hm2。采用配方肥,基肥50%,分蘗肥25%,穗粒肥25%。
3.2.4 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技術
(1)培育壯秧。育成壯苗是水稻側向施肥技術的基礎。側向施肥是在機械插秧的基礎上進行的施肥技術,所以秧苗一定要符合機插的需要。首先要確保秧苗的均勻性,以確保秧苗的品質。同時,要認真落實機插育秧苗各項操作規程,嚴格按照機插育秧田間苗標準化、育壯苗的規范化管理進行操作,進而培育出一種高標準、高質量的壯苗[2]。
(2)土壤耕作。該技術對土壤的具體要求為,有適當的耕作深度。根據耕層深度和有機質含量的不同,適當的耕深應大于12 cm,若耕層太淺,導致水稻中、后期容易發生脫肥。水稻基本類型為松旋耕、輪耕。水分整地時,土壤需保持足夠的松軟程度,可按照手畫溝為自然合攏狀態,以此避免土壤變軟或變硬,從而影響插秧品質和側向施肥的效果。
(3)適時插秧。為了保證安全抽穗、成熟,必須進行適當的秧齡調節。根據盤育種苗的要求,在播種時,最低氣溫應該在13℃以上,要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和不同的成熟期來選擇合適的秧苗時間,處于五月中旬,其栽培密度可適當密植;低產量或秸稈還田、排水不良、冷水灌溉等地塊的種植密度與常規施肥基本一致,一般地塊的種植密度要降低10%以上。秧苗要均勻、每穴的數量不宜過多,同時要考慮選用的品種是常規水稻品種還是雜交水稻品種,常規品種要密植,雜交品種要適當稀植。
3.3 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還田是將水稻秸稈直接或堆肥后施用于土壤中的一種處理方式。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屬于一種能量轉換的過程,水稻自身在實際生產中時需維持自身能量,并達到補充能量的效果,以此持續調整土壤水分,肥料,氣體和熱量。水稻秸稈是一種富含新鮮有機物的物料,在歸還于農田之后在一定的時間里,它會分解為有機物和有效的營養物質。不僅能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質,還能提供一定的營養物質。
3.4 核心技術
(1)秸稈還田通常是作為基本肥料使用。由于其養分的釋放緩慢,若施完則無法被作物吸收。
(2)適當進行秸稈還田。一般秸稈還田的標準是折干草料150~250kg/667 m2,秸稈量大時,應采取相應的耕作措施,適當增加氮肥。
(3)要保證秸稈的均勻施用。若不均勻,則難以在厚地上翻地,會直接造成田面高低不平,容易導致作物生長不均勻,出苗不平均的狀態。
(4)適量施用速效氮肥以調節適宜的碳氮比。普通的禾草秸稈含有30%~40%的纖維素,在還田后,土壤中的碳元素含量會急劇上升,大約是原來的一倍。由于微生物生長以碳為能源,氮素為養分,而有機物質與微生物的適宜分解比例為25:1,大部分秸稈都為75:1的碳氮比,所以在分解過程中,微生物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素來彌補。
3.5 實施措施
采用水稻秸稈還田技術,要求采用收割機,在田間留茬25~30cm,然后再進行深20cm的深翻。使用攪拌機對土壤進行平整,以保證土壤保墑和翻耕,然后在土壤中施用腐蝕劑,達到保墑翻土率達到98%,隨后將腐蝕劑撒在泥土里,并完成農藝管理,秸稈還田時,要保持3~5cm的水深,3~5d后進行移栽。在秧苗返青后,要確保水深3cm,然后采用噴灌技術,在分蘗結束前進行噴灌,在水稻揚花期后,采用交替灌水的方式,可以加快秸稈的分解速度。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一輪的改革中,采用綜合土肥技術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為此需大力發揮技術推廣的作用,提高技術應用的整體水平。而本文提出的綜合土肥技術不僅可促進水稻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還可達到高產增收的種植效果。在應用綜合土肥技術時需確保發揮技術優勢,在此基礎上需對種植土壤環境、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并設計出合理的施肥方案,以此提高水稻產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許開達.水稻土肥技術的綜合應用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3):70-71.
[2] 楊翠梅,崔惠杰.綜合應用土肥技術發展水稻產業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21(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