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睿智,王觀宏,茹忠亮,牛宇飛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太原 03002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等教育必須改變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的“兩張皮”現象,在思想政治層面,將各門課程有機銜接,共同承擔育人任務。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引起高度重視,各高校積極統籌協調各類資源,從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師培養、教學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等方面開展改革,“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安全工作是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石和保障。安全工程專業是面向建筑、礦山、化工、消防、民航等領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安全工程設計、安全監管、安全評價與事故預防與處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從事安全生產和管理,引領科技創新、行業發展,為社會繁榮進步做出貢獻的專門人才。
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團隊協作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及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在安全工程領域解決安全設計、安全檢測、現場管理等復雜問題,并進行相關科學研究。隨著國家和企業對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就要求從業人員要具備更強的責任心、原則性和法律意識,具備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因此,在安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住“立德樹人”的總舵盤,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積極探索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融合的方法與途徑,實現專業課和思政課“協同育人”目標。
安全工程專業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主要存在四個問題。首先,部分教師政治理論學習不夠,政治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太原科技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目前任課教師85%以上為博士研究生,教師們學識淵博、科研水平也很高,但是作為工科生,普遍存在政治理論學習不夠的問題,政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有的教師會誤認為在專業課上講思政內容會沖擊正常課堂,導致教師對課程思政產生一些抵觸心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依然存在“兩張皮”的現象,不能有效地融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沒有充分挖掘政治元素,或是在講解過程中,沒有找到有效的切入點。再次,教學方法相對落后,大多數仍是老師教、學生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最后,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目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對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進行考察,缺乏對學生接受程度的考評,對是否將思政理念入腦入心,是否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是否有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無法做出有效的評價,導致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難以評估。
高校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然而很多專業課教師自執教以來,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課程思政”培訓,課堂上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不深入、不主動,從思想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甚至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的事,因此提升專業課教師自身政治素養和教學能力,是保障“課程思政”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必要條件[1]。教師思政能力的提高,一是要積極參加“課程思政”能力培訓,積極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德育素養;二是積極申請或參與校級、省級甚至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點、難點、熱點以及前沿性問題的討論與研究;三是教學團隊定期開展“課題思政”經驗交流會,共同探索“課程思政”實施的途徑和方式[2]。通過上述各種方式,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努力成為專業知識過硬、育人能力強、德才兼備的高校教師。
“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重點有五個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憲法法治教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結合安全工程專業課程特質,“思政”元素應當包括以下內容:國情黨情民情;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正確的就業觀;愛崗敬業精神和責任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誠信友善、吃苦耐勞和開拓創新精神;法治觀念和法治原則。思想政治與專業課是否可以有效融合,是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善于結合不同專業課內容、特點,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到專業課教學中,將價值觀塑造和知識技能的培養融為一體,形成“智育+德育”相統一的課程思政教學[3]。
課例1:在“安全法學”課程講授過程中,通過講解不同國家因為文化差異、經濟體制等的不同而導致安全立法的不同,堅定學生的法律文化自信。在國際條約的講解中,通過分析我國加入或者未加入條約的深層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采用對比分析法,將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與修訂前對比講解,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對安全工作的重視,了解我國當前的安全形勢,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在“安全法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各項安全法律法規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課例2:在“安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引入美國著名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的故事,他在對55萬起機械事故案例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海因里希法則,也叫事故三角形法則,即1∶29∶300,是指當一個企業有300起隱患或違章,非常可能發生29起輕傷或故障,另外還會有一起重傷或死亡事故,借此故事引導學生意識到無數次意外事件,必然導致重大傷亡事故的發生,所以要重視事故苗頭,否則會釀成大禍,從而加深學生對我國安全生產方針,即“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理解,提高安全意識,規范安全行為。同時,也要學習科學家的工匠精神,科學沒有捷徑,引導學生培養責任感、專注力和創新精神,樹立“人有恒心向日月,堅持不懈終成功”的理念。
課題3:“安全經濟學”是研究和解決安全經濟的一門學科,在講授這門課程時,把學生價值觀的塑造作為該課程的基礎和靈魂。讓學生樹立“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安全第一”的理念,讓學生理解我國在安全經濟方面取得的進步,樹立制度自信。通過案例研討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在講到安全經濟利益關系時,可以聯系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講述國家安全經濟利益關系的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的“共同利益觀”。通過對國家政治理念的認識與學習,激發學生對當今政治形勢的興趣,拓寬學生眼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課題4:在“安全系統工程”中,通過對我國安全形勢的分析,對歷年來的事故數據作對比,讓學生深刻理解“生命重于泰山”,進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進而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通過觀看“天津港爆炸事故”“3.21響水化工企業爆炸事故”等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對國內典型重大事故案例進行安全分析,啟發學生對“安全人員的作用有哪些”這一問題的思考。事故發生時,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到安全專業的重要性,不知不覺中接觸思政元素,增加思政教育的滲透力。講到系統安全預測技術時,給大家講到安全工作要預防為主,做到“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句話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意思是說,即使處在安定的環境中,也要想到可能產生的危難和禍害。居安思危是一種超前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安全生產工作千頭萬緒,告訴學生必須牢牢樹立居安思危的憂患危機意識。結合安全生產方針的預防為主,告訴學生人的一生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會有曲折與困難,坎坷與逆境相隨的人生哲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課程思政”絕不是向學生單方面灌輸愛國、道德、法治的理論,而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模式。基于學科特點,通過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將思政元素靈活地融入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潤物無聲地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其一,采用四步法,即講—教師課堂講授、查—學生動手查閱資料、論—討論與辯論、做—課程設計、實習實踐與微視頻,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充分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而不僅僅是作為被教育者被動地接受思想教育。其二,通過情境式教學方法,從學生感興趣的實際生活場景出發,利用實物、多媒體課件、角色扮演等各種形式,將生活素材轉化為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參與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其三,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構建“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即線下教學課堂平臺(第一課堂)、線上網絡教學平臺(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課堂平臺(第三課堂),尤其是要加強線上教學平臺的建設,補齊短板。其四,教學方法的運用要能夠隨機應變,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將思政育人適時融入,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教師需要發揮引領作用,以情景式教學為例,從情境創設、劇本撰寫、課堂展演到交流總結,教師都要引導參與,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挖掘情境教學的內在意義,達到既定的育人目標。
課程思政的建設不僅是任課教師的任務,而且是涉及學校、學院、專業、教師、學生等各方主體相配合的整體上的工作,需要高校從不同層面、圍繞各方主體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實施的保障機制,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一方面要優化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大綱,更加重視對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對愛國情懷、職業道德、創新精神、法治觀念、個人品德等各方面素養提出總的培養目標,并圍繞培養目標完善教學大綱。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能動作用,因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推動“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力量。課程思政的實施沒有固定模板,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專業特點,將思政元素提煉、加工才能行之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因此,需要高校系統培養和加強教師自身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知識儲備和專業水平、理解能力和運用本領,使教師們能夠形成各自鮮明的授課風格,提升育人成效。三是課程思政要想達到有效的價值引領作用,必須有適當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核評價能夠方便教師了解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了解學生課前與課后的思想變化;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采用行為觀察法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讓學生撰寫心得體會,或者在考試中出一些帶有政治元素又緊緊圍繞安全工程專業內容的無標準答案的開放試題,通過考試考查學生辯證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督促學生加強思想政治學習,將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融入專業學習中。
“以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4]一名合格的安全工程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還要有崇高的愛國情懷和職業道德精神。“課程思政”的提出,是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是黨和國家對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課程思政”是所有任課教師的責任,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從育人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發揮好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協同育人效應,讓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