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創建的一個舞蹈品種,定名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它最初的基訓結合了芭蕾舞的訓練體系,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流傳下來,被認為是具有中國風格特點的古典舞蹈。作為一個浸潤著深厚傳統文化內涵且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的舞種,中國古典舞在其大半個世紀的發展中,數不勝數的舞蹈表演者用自己的心血,表演了數不勝數的優秀作品,并在作品中塑造出了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這些優秀作品里獨特鮮明、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不僅僅是靠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動作語匯表現出來的,也是在音樂、燈光、服裝、道具以及舞美等一系列藝術因素支撐下塑造出的。
人物形象是一個舞蹈作品的靈魂。在中國古典舞不斷革新、創新,蓬勃向上發展的道路上,要想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精品,相關從業者就要從人物形象出發,在舞蹈作品創作過程中融入文化思想及民族情感,豐富創作內涵。基于此,本文淺談中國古典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幫助相關從業者塑造出具有鮮明形象特征的典型人物,彰顯中國古典舞中人物形象的獨特風格特性與時代特征。
1 中國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特點
編導在創作中國古典舞作品時,要想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物的特點。為此,編導要細心觀察,從生活細節出發塑造人物,并用相應的、具有古典特色的舞蹈語言表現出來,使得最后呈現出的中國古典舞作品“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1.1 寫實性人物形象
寫實性是指對生活的真實描繪,以表現事物的本來面貌為目的。這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手法,更是一種修養和態度。寫實性要求觀察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對事物的內在與外在特征有深刻的認識與把握,同時還需要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性的洞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表現出生活的本來面貌,讓觀眾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真諦。在中國古典舞中,“寫實性”即通常指反叛傳統的神話、宗教主題,而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人物具有生活氣息,能讓人有真實存在的感覺。
在創作中國古典舞的人物形象時,編導需要為人物立人物小傳,理清楚該人物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再以中國古典舞的形式,也就是舞蹈語言,將人物心理和人物感情外化,讓觀眾能與人物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創作出能給觀眾留下情感烙印的藝術人物形象。
以舞劇《昭君出塞》為例,王昭君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女子,據說有著沉魚落雁之姿。舞劇《昭君出塞》的故事內容是:漢皇帝“寧邊思傾國”,而王昭君“請纓赴塞上”。王昭君為了中原與邊塞的和平,終老塞上,為了家國情懷燃燒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作品以舞劇的形式,力求還原王昭君這一奇女子的一生,用突出“形、神、勁、律”的舞蹈語言,將王昭君這個人物的為國為民、舍生取義、勇敢堅定的人物形象完全塑造了出來,十分震撼人心,彰顯了藝術之美。
更重要的是,舞劇在突出王昭君作為奇女子一面的同時,也力求讓她變得生活化,她不再是無情無欲、高高在上的“神女”,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也有思鄉之情。舞劇中有一段王昭君獨舞,十分令人驚艷,就是為了著力表現王昭君的思鄉之情。舞蹈表演者通過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表現王昭君內心的無力和悲痛之情。
1.2 寫意性人物形象
寫意是一種藝術創作術語,與“寫實”相對。它最初起源于繪畫,要求在形象之中有所蘊涵和寄寓,使“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為表意的手段。這成為中國藝術審美重心自覺轉向主體性的標志。寫意強調的是內在精神和情感的表達,而非外在形象的逼真描繪,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創作方式。在中國古典舞創作中,寫意,要求編導對生活中的實體形象進行再提煉、概括,創作出“神似”的作品。“神”是主宰形與貌的關鍵,是人物形象靈魂與精氣神所在。所謂“形無神不活”,沒有“神”,人物形象就算外形再逼真、鮮明、富有特色,人物也不會令人覺得有血有肉,是真實存在的。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意”才是構成“神”的重要條件,在傳統藝術美學中,寫意看似沒有嚴格界定,卻成了許多藝術作品至高無上的追求。寫意類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中國古典舞作品《愛蓮說》就是一部優秀的寫意之作。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編導將蓮花擬作一個有著中國傳統審美特點的、氣質超凡脫俗的女性形象,以蓮花喻人,又以人喻蓮花,運用了類似中國畫的寫意造型手法,用中國古典舞的語匯,如旋轉、翻身、彈跳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詮釋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點。
舞蹈表演者手部的形態時而捻指、時而盤旋,就像那層層疊疊的花瓣一般。而舞蹈表演者的服裝設計也是用了很多巧思,舞蹈表演者的裙擺隨著演員旋轉而飛揚,如同亭亭玉立、水中搖曳的蓮花一般,靈動鮮活,美不勝收。《愛蓮說》將寫意的手法運用自如,展現了東方女性的含蓄典雅之美。
《扇舞丹青》這部中國古典舞作品也是經典的寫意作品,以中國畫“水、墨、點、線”的特點,營造出獨具東方美學韻味的審美意境,詮釋了中國古典哲學、美學與儒家思想[1]。編導在本作品中運用扇子這個道具,以扇代筆,突出書法的寫意性,舞蹈表演者只借助一把扇,以身體語言模擬筆畫丹青的一招一式,勾勒出生動無比的文人墨客形象。
2 中國古典舞人物形象塑造表達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工作者的藝術創作思維也在不斷變化。在中國古典舞領域,對中國古典舞人物塑造的方法也在不斷豐富。例如,強調舞蹈表演者的中國古典舞身韻,以“形、神、勁、律”為代表的表現手法,以“圓、曲、擰、傾”為代表的人體姿態。除此之外,要想呈現出生動的人物形象,編導還需要精心考量燈光、道具、音樂、服裝、舞美等細節,讓這些元素彼此配合,共同塑造角色形象。
經典中國古典舞作品《點絳唇》名字來源于中國經典宋詞詞牌名。在舞蹈的開場,一位背影婀娜多姿的女子端坐在椅子上,舞臺那一束孤零零的光定在她身上,而周遭十分漆黑,顯得她遺世而獨立。音樂漸進式響起,女子隨著音樂慢慢回頭,只見她“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傳遞著萬千愁緒。
在舞蹈動作上,旋子、踹燕等大幅度動作展現了女子的心潮澎湃,而細碎的花邦步流露出女子內心的失落彷徨。
在道具的運用上,編導賦予了一枚銅鏡以強烈的象征意義。在文學領域,鏡子常被用來作為自我審視、自我認知的工具。它既是外在形象的反映,也是內心世界的寫照。人們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理解他人,也在鏡子中尋找自我投射的形影。鏡子中的影像,常常成為文學作品中人物情感、心理狀態和命運走向的象征。
在傳統文化中,鏡子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它不僅是照面整理儀容的工具,還象征著財富、尊貴、愛情,甚至暗含某種超自然力的詭譎。特別是在古代,銅鏡作為愛情的信物和嫁妝,寓意著圓滿和夫妻之間的恩愛感情。銅鏡的圓形也象征著圓滿、團圓和吉祥,與愛情婚姻的美滿緊密相連。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在該舞劇中,銅鏡的使用隨著情節發展與人物情感而變化,從開始的欣喜期盼,輕捻銅鏡,欣賞自己的美貌到聽到心愛之人死去的噩耗后,失魂落魄,不慎摔落銅鏡,驚慌失措。觀眾可以通過這枚鏡子窺見人物內心的情感轉變,體會到女子的柔腸寸斷。
在音樂設計上,音樂與舞蹈十分貼合,主要由編鐘、琵琶、古箏、搖鈴演奏音樂,具有古香古韻。節奏上,該舞蹈的動作設計也與民族音樂的彈性節奏相配合,有著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特點,使得舞蹈具有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在服裝設計上,服裝以灰色與粉色為主,胸前精細的繡花與飄逸的裙擺不僅體現了角色的大家閨秀身份,更襯托出女子的嬌俏柔美,使得失魂落魄的女子傷心之態,有北宋詞人歐陽修筆下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之韻。
《紙扇書生》也是近年來在社交平臺“爆火”的中國古典舞。它塑造了不同于大眾印象里唯唯諾諾、呆若木雞的“許仙式”的男性書生形象,刻畫了一個個陽剛朝氣、灑脫豪邁的書生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段的配樂奠定了全舞劇輕快活躍的基調,書生們動作歡樂輕盈、表情靈動豐富。眾人圍在一處高談闊論、嬉鬧打趣的場景,仿佛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到幾百年前的文人騷情。隨后,燈光黯淡,開始了舞劇第二段,青年書生靜下來后對人生展開思考,使得舞劇有端莊尚雅的氣質。
第三段進入高潮,書生呈現“狂放”之姿。甩扇開扇、展劃肢體,展現青年男子之力量,呈現出“紙扇書生”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精神氣質。道具折扇運用十分巧妙,用抖扇、搖扇動作,增添表演詼諧幽默的氣質,抹扇、點扇動作則體現了書生豪放的性情。
3 中國古典舞人物形象塑造把控
舞蹈表演者在中國古典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舞蹈編導完成編創后,演員要先對角色進行了解、領悟,最后進行演繹。在進行表演之前,舞蹈表演者非常有必要去細細了解將要演繹的角色,了解他的生平經歷、生活環境、性格特點。
例如舞劇《孔子》塑造了一位“動起來”的圣人形象。作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都極具影響力的大人物,舞劇《孔子》的創作者在歷史人物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化的把控演繹和再創造。這種處理方式既尊重了歷史事實,又賦予了藝術創作更大的空間。為了演好《孔子》這一舞劇,主演胡陽花費大量時間研究翻閱有關于孔子的書籍,以求能將孔子塑造得更為生動鮮活。內在形象上,演員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現出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在年輕的男演員演繹下,孔子這一形象變得有血有肉清晰豐滿起來[2]。
4 結論
中國古典舞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它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創造力。隨著《紙扇書生》《只此青綠》等優秀的中國古典舞作品越來越“火出圈”,中國古典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當高雅藝術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圈內人走向廣大老百姓,中國古典舞從業者應更意識到自己的職責所在,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越來越多的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與此同時,也推動中國古典舞的發展。
每一位舞蹈工作者都應意識到,要不斷改進古典舞表演技巧,塑造立體的舞蹈角色,豐富舞蹈作品中的精神內涵,使得中國古典舞能反映大眾真真切切的所想所需,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引用
[1] 董麗.震撼的舞 遺憾的劇 由舞劇《孔子》《關公》談起[J].舞蹈,2016(11):34-38.
[2] 慕羽.從孔子“起舞”看舞蹈批評應有的態度[J].中國文藝評論,2017(8):84-92.
作者簡介:陳雨萱,女,湖南長沙人,現就讀于中南大學本科舞蹈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