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貴強
摘要:林業種植產業的全面開展,不僅緩解了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也加快了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速度。充分發揮林業種植在優化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對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林業;種植;生態環境;作用
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相關部門必須將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確保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近年來,隨著各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各級政府部門也加大了林業種植產業投入的力度,林業種植面積穩步增加的同時,林業種植水平也顯著提升。
1.1 調節大氣碳含量
樹葉中含有的大量葉綠素,主要是以光合作用的方式吸收空氣中含有的大量二氧化碳,然后將其轉化為氧氣釋放出來。相關部門在大力發展林業種植產業時,應該充分重視林木在空氣質量改善等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調節,達到緩解空氣污染問題的目的。尤其是工業發達城市,工業產業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懸浮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或其他碳化合物,引發空氣污染問題,對環境污染問題治理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相關部門在發展林業種植產業時,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光合作用轉化率,利用樹木釋放出的大量新鮮空氣,改善和優化大氣環境和空氣質量,最大限度地減輕工業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另外,豐富的木材資源作為制造材料或燃料加以回收利用,不但有效提升了林木資源的經濟效能,而且實現了替代金屬材料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金屬開采、冶煉、生產等各個領域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促進了空氣中碳含量控制水平的有效提升。
1.2 調節大氣酸含量
工業生產與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的大量硫化氣體與空氣結合后,形成的酸雨降落到地面后,不僅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種植,而且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大力發展林業種植產業,提高各地區大氣中酸含量的調節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酸雨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傷害。特別是對于酸雨問題嚴重的區域,相關部門應該大力發展耐酸性強且具有酸雨吸收能力的林木,有效緩解酸性物質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為后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3 改善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問題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面臨的重要生態環境問題,對各地區可持續戰略發展目標的實施埋下了隱患。雖然北方地區擁有肥沃優質的土地資源,但是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土地資源過度使用問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對北方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政府部門應該發展林業種植產業,利用林木阻擋和降低風沙對土地造成的危害,降低了地面附近空氣的流動性,不僅徹底解決土地荒漠化問題對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產生的影響,而且通過對土壤結構的改善和保護,避免了土地沙化問題的發生。
1.4 預防水土流失
針對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政府部門應該采取大量人工種植灌木植被的方式,將沙化土地固定在原處,而且通過對土地的滋潤,緩解了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目前,林木種植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林木借助根系之間的網兜效應或錨固作用,增強了根系與土壤之間的凝聚力,促進了土壤抗沖擊與抗腐蝕能力的有效提升,確保了水土流失問題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樹木的茂密樹冠最大限度地防止雨滴對地面土壤的直接沖擊,通過對雨滴進行的阻隔,在林區內形成二次降雨,減輕了雨滴與地面土壤的濺蝕。最后,由于樹木具有調節空氣中碳元素含量的作用,在種植區域內形成的良性局部氣候,有助于土壤水源涵養能力的進一步增強,降低了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率,為地表水流失問題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1 育苗管理
相關部門在發展林業種植產業時,必須做好樹木種子保存和管理的相關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種子精選與貯藏策略,為后續播種工作的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工作人員采用無性繁殖育苗技術種植林木,則應根據種子播種的實際情況,做好前期育苗的處理工作,確保種苗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此外,林業種植技術人員應優化林木育苗的流程,擴大育苗規模,提高林業育苗的質量和效率。
2.2 苗木灌溉與施肥管理
林業種植人員在開展苗木灌溉與施肥管理工作時,應針對苗期階段中林木苗木過于脆弱的特點,合理調整苗木灌溉與施肥管理策略,通過對苗木抗逆性技術的優化,保證苗木的健康生長。在苗期階段,種植人員應該在全面分析陽光直射對苗木生長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根據苗木生長的狀態,做好間苗補育的相關工作。根據夏季苗木生長的水肥要求,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苗木灌溉與施肥管理策略,為苗木的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在每年的夏秋交替時期,種植人員應該根據苗木生長的實際情況,停止施用氮肥,轉而施用磷肥,才能確保苗木根部的健康生長不受影響。林業部門在開展苗木灌溉與管理工作時,應該充分重視以下問題。第一,幼苗期的苗木灌溉管理工作。雖然幼苗期的苗木對水分的需求量極大,但是種植人員在幼苗期的苗木管理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現灌溉過量的問題。通過對林木苗期生長階段的分析,解決苗木生長速度過慢等問題,建立科學合理的幼苗期水分補充管理體系,為幼苗期苗木的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第二,深入分析苗木根系生長的實際情況,針對苗木根系分布的深度,調整灌溉策略,避免苗木生長過程中出現水分不足的情況,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
2.3 堅持林業種植管理原則
林業部門在發展林業種植產業時,應根據本地區林業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林業經營管理策略,才能達到提高林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如果站在安全管理角度分析,林業部門應采取智能化訓練技術體系與人工看護相互結合的方式,開展林業種植工作,解決林業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林業部門在發展林業種植產業時,應該嚴格按照適度、深度、集中的原則和要求,將環保綠色管理作為重點,延長林業種植生態管理的產業鏈,促進林業產品附加值的有效提升。比如,各地區政府應建立具備一定規模的深加工企業,為林業技術改造與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徹底盤活各地區的林業產業資源,促進我國林業種植生態管理水平的穩步提升。另外,相關部門還應針對本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以及重點領域,調整和優化林業種植產業發展策略,建立完善的林業植保工作治理管理機制,要求各行業和企業必須嚴格按照節能減排制度控制自身的碳排放量,確保循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為本地區林業種植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林業部門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先進的林業種植技術優勢,解決各地區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改善和優化空氣環境,提高空氣污染治理的水平,降低酸雨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從而有效緩解土壤沙化與水土流失問題,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為各地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