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守傳 韓鶴林 邱兆磊



[ 關鍵詞] 復合保溫措施;嚴重腹部損傷;低體溫;凝血功能
[ 中圖分類號] R473.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5-0616(2023)08-0110-04
圍手術期體溫過低是影響外科患者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并與一系列術后并發癥有關,包括術中失血量增加、傷口感染率增加、免疫功能下降、顫抖、麻醉藥物持續時間延長、住院時間延長等,會影響圍手術期服務的效率,并增加醫療成本[1-2]。據報道,在一般成人手術患者中,圍手術期體溫過低的發生率高達70%[3]。對于嚴重腹部損傷患者,低體溫會導致機體內環境紊亂,其中低體溫- 酸中毒- 凝血功能異常形成的致死“三聯征”是導致病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嚴重腹部損傷患者術中低體溫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環節。本研究就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我院)門急診手術室于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經手術治療的60 例嚴重腹部損傷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復合保溫措施對嚴重腹部損傷手術患者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門急診手術室行嚴重腹部損傷手術的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 18 歲;②以腹部損傷為主,并且創傷嚴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評分≥ 16 分[4];③ 需要急診手術;④ 體溫偏低(<36℃),乳酸酸中毒(乳酸>5 mmol/L)及pH<7.3且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19 s。排除標準:①嚴重多發傷患者,腹部損傷較輕,不需要手術;②既往有血液病、惡性腫瘤、嚴重結締組織病;③孕婦。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文號:2021KY007),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加。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復合保溫措施組(觀察組)和常規保溫措施組(對照組),每組各3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30 min,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3 ~ 25℃,濕度控制在30% ~ 60%。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取仰臥位,用棉墊包裹患者四肢,減少患者非手術區肢體外露。患者術中輸血輸液均在室溫下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手術臺上放置充氣式加熱毯,將溫度維持在37 ~ 40℃,并根據患者體溫變化進行微調。使用加熱至40℃的消毒液給患者進行消毒,腹腔沖洗液和靜脈用液均加溫至37℃,血液制品均提前復溫后輸注,對于術中填塞紗布均進行加熱后使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的臨床資料(手術時間、術后蘇醒時間、體溫恢復時間、乳酸清除時間及PT 恢復時間)進行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應激性潰瘍、胃潴留及凝血功能異常)、病死率和對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取我院自擬問卷調查(Cronbachs α 系數為0.807)進行評價,分為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 滿意)例數/ 總例數×100%,該滿意度調查由患者及患者家屬共同完成。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x± 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資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麻醉蘇醒、體溫恢復、乳酸清除及PT 恢復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 < 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病死率及總體術后并發癥(應激性潰瘍、胃潴留及凝血功能異常)總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創傷性損傷作為世界上主要的公共衛生事件會導致明顯的發病率和病死率[5]。腹部作為身體第三大最易受傷的部位,積極控制因腹部損傷造成患者的致死致殘率顯得極為重要[6]。難以控制的出血是除顱腦創傷外嚴重創傷導致病死的第二大因素,并且持續性低溫的創傷患者其病死率可以從5.5% 增加到53.9%,甚至高達100%[7-8]。在本研究中,通過統計病死率發現,觀察組的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早期采取積極有效的保溫措施對創傷患者極其重要。
目前,手術室擁有多種保溫措施:應用保溫毯、輸液沖洗液加熱、控制室內溫度等。本研究采用復合保溫措施,將多種加熱方式組合起來較常規單一保溫措施效果更好。術中低體溫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生,因低體溫會導致機體代謝率降低,使得麻醉期間麻醉藥品和麻醉輔助用藥的消除半衰期延長,最終導致患者術后蘇醒時間延長[9-10]。近期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全身麻醉患者在術中進行復合保溫護理,可以加快麻醉復蘇,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1]。本研究也證實這一觀點,觀察組的術后蘇醒時間及體溫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說明復合保溫措施可以加快患者組織器官血流供應,增強機體內代謝酶活性,進而促進麻醉藥品的代謝。乳酸是無氧糖酵解代謝產物,當嚴重創傷患者出現低血容量、組織低灌注狀態時會導致乳酸增加,并且乳酸作為“致死三聯征”之一,往往代表患者的預后[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復合保溫措施較常規保溫措施明顯加快乳酸清除時間,改善患者預后。低體溫會導致術中止血效果不佳,因為低體溫會導致血小板積聚在肝脾,同時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微血栓的形成[14]。而積極處理低體溫和酸中毒是止血的前提,體溫過低會導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導致凝血障礙[15]。本研究結果顯示,復合保溫措施較常規保溫組可以明顯改善患者PT 恢復時間。因此,復合保溫措施相對于常規保溫措施可以較好地保護患者的酸堿平衡和凝血功能,對控制嚴重腹部損傷患者術中出血有積極的影響。通過對患者術后并發癥:應激性潰瘍、胃潴留及凝血功能異常統計發現,復合保溫措施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常規保溫組明顯改善,有利于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復合保溫措施較常規保溫措施可以明顯縮短患者麻醉術后蘇醒時間,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乳酸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本研究僅通過單中心小樣本闡述了對復合保溫措施的效果,缺少大樣本多中心的統計研究,臨床數據存在一定的偏倚,后期會加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