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孫俊 郭曉亮 吉海濤
摘要: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對高校社科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社科期刊編輯作為期刊出版的直接組織者和把關人,其素養、品位以及執行力等直接關乎期刊的影響力和創新力,在學術大轉型關鍵時期承擔著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笆奈濉睍r期,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如何轉“?!睘椤皺C”,高校社科期刊如何作出編輯人的選擇,與時代同步就顯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文章基于高校社科編輯的特殊屬性,通過文獻分析和對比分析方法,分析我國高校社科期刊編輯發展現狀,得出其所面臨崗位邊緣化、編輯隊伍規模參差不齊和素質差異化、工作繁雜化的“?!?,以及生存壓力小、文學素養和審美追求高、政治素養強的“機”等結論,并從政府、高校社科期刊、編輯三方切入,分別提出政府做好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升級的“助產士”、期刊擔任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升級的“服務者”、編輯當好高校社科期刊履職的“踐行人”等可行化建議,旨在為適應新形勢下高校社科編輯的職業發展之路,打造守正創新型編輯,發展高質量高校社科期刊,傳播中國學術好聲音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危機;社科期刊;編輯;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5-021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我國學術不端的系統治理與聯合預防”成果,項目編號:L22AXW005;2020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全球開放獲取發展路徑與趨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20AXW002;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基金項目“基于征信的學術誠信保障體系構建”成果,項目編號:JG21DB410;2020年度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經費服務地方項目“融媒體視角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發展路徑與趨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FGD202001;2020年度全國理工農醫社科學報聯絡中心基金資助重點項目“面向融媒體的學術期刊開放獲取與傳播效能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GNY20A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術期刊的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促進期刊發展步入新的階段。2021年5月,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1]。
梳理國內關于高校社科期刊編輯的研究,周珂、陳壽富等認為,高校社科期刊編輯應自覺用好學術傳播平臺,傳遞學術前沿信息[2-3]。趙林平、郭田珍則認為,政治能力建設是社科編輯的靈魂[4-5]。上述研究雖間有談及高校社科期刊編輯發展之道,但對“十四五”時期高校社科期刊編輯面臨的“危”與“機”以及期刊人應對策略問題鮮少提及。
(一)編輯崗位邊緣化
高校社科學術期刊通常以綜合性學報的形式出現,絕大多數由各高校主辦,且幾乎所有期刊均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廳等部門主管。學報編輯部作為學校的直屬部門,辦刊經費和工作人員均為學校資助和計劃人員,且被認定為教輔部門,在一些學校而言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相關政策支持較少。
以編輯系列職稱評定為例,一名編輯進入崗位后,須通過全國出版專業資格考試,每年均要參加不低于90學時的繼續教育學習,但職稱評定分配額度卻與付出的辛苦不成正比。由于參加編輯系列職稱評定人數較少,絕大多數高校會將極少數評職名額分配給由編輯、檔案、圖書館、會計等組成的“小系列”。這也直接導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與其他崗位差距的拉大,一些編輯安于現狀,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精神,最終導致崗位逐漸邊緣化,部分年輕編輯轉崗情況時有發生。
(二)編輯隊伍規模和素質差異化
高校社科學術期刊作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奠基石,首要原則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高校社科期刊的發展,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實現政治性和學術性統一,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當前高校社科學術期刊編輯隊伍規模參差不齊,多為三四人左右,考慮其綜合性的期刊特性,需要服務眾多學科,面對龐大的校內外作者隊伍,編輯工作起來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此外,期刊內容往往涉獵廣泛,編輯不僅要開展策劃編校工作,又要負責排版發行等工作,工作繁雜程度可想而知。而部分學校考慮精編簡政,招聘存在專業不對口現象,給后續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也直接導致編輯隊伍中一些編輯非科班出身,素質良莠不齊。
(三)編輯工作繁雜化
《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三審三校制雖有效規避了由于編輯疏忽而造成的錯誤[6],但由于大部分高校社科期刊編輯部自身規模較小,很難組成有效的梯隊模式,也導致部分編輯部盲目與其他高校期刊“合作”,彼此在對方責任書上簽字蓋章。
部分國標規范和機械的查重比例要求也給編輯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如當前絕大部分高校強制將畢業生博碩論文作為正式發表作品提交至CNKI,而將文章核心內容發表在期刊上的小論文行為視為“學術不端”,從而否決學者的學術水平或職稱評定。高校社科期刊編輯若不具有主觀能動性,會間接打擊作者積極性,從而影響期刊整體質量。
(一)生存壓力小
高校社科期刊編輯部隸屬于學校,隨著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隊伍的逐年擴大,讀者和作者隊伍人數激增。學術論文仍然是普通高校教師考核與課題結題、職稱晉升以及研究生申請學位的主要指標,因此高校社科期刊仍處于主動的需方市場。尤其是一些綜合性重點大學社科期刊,一旦被認定為CSSCI刊源,稿件就會源源不斷。此外,高校社科期刊的辦刊人員和經費也由學校統一規劃管理,無須自負盈虧。
因此,相較于專業期刊,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具有源源不斷的作者和讀者隊伍以及穩定的稿源市場,不會面臨由于缺少稿源和經費等而導致停刊的尷尬境地,生存壓力甚小。
(二)文學素養和審美追求高
編輯工作最常見的內容是選擇稿件,該項工作直接決定期刊最終稿件的質量,這也要求編輯人員具有扎實的業務知識儲備。此外,高校社科期刊編輯人員還需要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追求。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在大量科研成果中甄選出更好的內容,精準地挖掘稿件中潛在的內在元素顯得極為重要。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具有較高的審美水平,可利用自身知識儲備和文學素養對稿件的用詞、邏輯和結構進行調節,潤色文章語言,憑借自身獨特的審美取向和追求對文章所展現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意識形態進行多方位層次映射,最終實現文章微觀寫法與作者宏觀思想的完美契合,引起作者和讀者的廣泛共鳴。
(三)政治素養強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并不是只與黨報黨刊黨臺有關,也與高校社科期刊息息相關。高校社科期刊身兼教書育人、宣傳思想、引領文化等重任,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了“過濾器”和“擴聲器”的作用[7]。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工作中,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可謂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高校社科編輯除了具備基本編輯業務素養外,還必須做到時刻保持頭腦清醒,能甄別錯誤思潮對我國思想文化的滲透,防止有文章披著“學術”的外衣,假借學術之名,進行煽動性和欺騙性宣傳。高校社科期刊編輯要以高尚的品行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引導人,以科學的理論宣傳中國文化,以穩定的學術輸出講好中國故事。
(一)政府做好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升級的“助產士”
政府應從四方面入手:
第一,堅持高??萍计诳c高校社科期刊分類指導。利用高校智庫建設平臺和資深學者進行長期跟蹤型儲備類政策研究,培養學術新增長點[8]。
第二,構建以貢獻和質量為導向的社會科學專業評價體系,嚴格落實社會科學領域“破五唯”政策文件,徹底清除“論文看核刊、評職看年頭、項目看經費”的弊病。
第三,鼓勵廣大學者充分發掘中國特色社會科學學術議題,遠離脫離實際的“陽春白雪”,扎根本土化的社會科學理論,力求將學術成果發表在祖國大地上,以最堅決的行動真正實現學術報國。
第四,鼓勵期刊編輯參加高校社會科學思政課輪訓和研修課程,全面打造服務全國高校社會科學思政專項的案例素材庫、資源與問題庫,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共建與共享[9-11],以加強“大思政”在高校社科期刊中的咨詢、研判、示范和引領作用。
(二)期刊擔任高校社科期刊編輯升級的“服務者”
高校社科期刊應從高校職稱評定、期刊實際發展出發,分層次培養差異化專業人才。其中分層次培養重在適時,以高校職稱評定為例,可與學校人事部門溝通并說明情況,實現編輯先在省里評定再到學校認定的過程,為編輯職業發展保駕護航。此外,差異化重在適宜。期刊可根據編輯身心特征、認知及專業知識背景不同,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12-14]。積極探索隊伍建設新路子,優化培養——評價——激勵一體化模式,打造與數字化、信息化相適宜的社科編輯隊伍,建立常態化可查、可控、可管的考核與分配制度,全面推進社科編輯“人員”向“人才”的轉變,推動高校社科期刊服務水平和能力大幅升級。
(三)編輯當好高校社科期刊履職的“踐行人”
在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中,“自我實現需求”被視為人類實現自己能力或潛能的需求,更是一種使人不斷前進的思想。很多人認為,編輯是一個工種,事實上,編輯其實是讓理論成為現實的過程踐行人,也是學術成果的“踐行人”。高校社科編輯應該是一個完成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只有擁有目標,才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所向披靡[15]。高校社科期刊編輯應擁有準確把握文章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的能力,能夠甄別出以隱晦形式或所謂“創新”形式、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文章;應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察和研究世界萬物,透過現象看本質,審核文章是否運用正確的思路,通過正確的方法,得出正確的結論;應擁有縝密的邏輯分析能力,能夠把握文章總體邏輯結構和規范文章內容的呈現形式,對于不合規范和不甚美觀或完善的內容給出合理化建議。
高校社科期刊作為特殊形式的文化陣地,相較于科技期刊,能夠在學術交流時更好地展示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中國人積極的學術熱忱。高校社科期刊的發展離不開編輯的前期甄別、中期審讀和后期傳播。新形勢下,高校社科期刊編輯應學會在危中尋機、轉危為機,徹底打破編輯身份焦慮和失語困境,實現知識性和服務性相互結合,持續增強編輯在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中的把關作用,立足我國高校社科期刊發展,堅守屬于自己的學術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511/c1024-32099347. html,2022-05-11.
[2] 周珂.期刊青年編輯的核心素養探究:以高校社科類學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5):227-229.
[3] 陳壽富.學術期刊編輯的理性訴求與實踐智慧:從高校社科學報編輯身份焦慮談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0(2):151-156.
[4] 趙林平.“互聯網+”視閾下高校社科期刊的后編輯意識[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20(6):111-113.
[5] 郭田珍.新時代社科期刊編輯政治能力建設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1(2):73-77.
[6] 仲偉民,溫方方.目前社科期刊面對的十個矛盾與難題:社科期刊的外部壓力與內部應對[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14.
[7] 李建軍.新時代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路向:以《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0(1):56-59.
[8] 張璐,郭曉亮,孫俊,等.大數據時代我國學術期刊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探析[J].學術出版與傳播,2022,1(1):155-161.
[9] 杜焱,鄧履翔,張光,等.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高校科研誠信體系建設中的角色與功能[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8):975-982.
[10] 王炎龍,李長鴻.我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布局與建設的分析: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J].出版廣角,2020(2):34-38.
[11] 陳瑩,王楠.編輯出版學碩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基于國內部分高校編輯出版學碩士研究生必讀書目的內容分析[J].出版科學,2021,29(4):5-13.
[12] 陳潔.面向智媒時代的編輯出版學產學研共同體建設探究[J].出版廣角,2020(2):17-20.
[13] 高平亮.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19(5):144-146.
[14] 鄭東方,周安平.“數字+”編輯出版本科人才培養新思考[J].中國出版,2021(8):18-21.
[15] 許佳.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的人才坐標:基于科技期刊對編輯素質要求的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1(4):125-130.
作者簡介 張璐,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學與傳播學、運營與管理。 孫俊,工程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煤氣熱力。 郭曉亮,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學、新聞與傳播學。 吉海濤,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學、新聞與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