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韓蓉



摘要 作為思政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及思政課程的“一段渠”,課程思政在新時期新農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園林苗圃學作為園林專業的核心課程,在連接園林植物與園林設計間具有重要橋梁作用,其課程內容在專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獨特優勢。本文在認真分析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挖掘課程中思政元素,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優化課程內容和考評體系,探索園林苗圃學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關鍵詞 園林苗圃學;新農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4-0159-05
國家新農科建設“三部曲”分別從宏觀、中觀及微觀3個層次為我國農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通過開新路、育新才、樹新標改革實現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還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國家一系列“組合拳”將促進農林高校加快農林卓越人才培養,為培養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者及鄉村振興引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2]。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雖然思政課程是大學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專業課程思政也是新農科背景下促進農林卓越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更是全面提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保證。因此,各專業、各課程自覺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已成為課程思政“新時代”的重要工作[3-4]。
1 園林苗圃學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后,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指引城市發展重心由重視經濟發展向提升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轉變。園林植物作為有生命的綠色基礎設施,是構建生態文明空間重要實體的要素,它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5-6],能進一步推動園林苗圃的建設和發展。在該門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人文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師德、專業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2 園林苗圃學課程思政建設總目標
2.1 知識目標
園林苗圃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園林苗木的培育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和先進技術,使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培育技術和經營管理相結合[7],以便持續地為城市園林綠化提供品種豐富、品質優良的綠化苗木。因此,該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園林苗圃建立、園林樹木種子生產的一般知識,掌握播種繁殖、營養繁殖、大苗培育、苗木出圃的關鍵環節,能運用育苗新技術解決園林苗木生產中的問題等。
2.2 德育目標
課程根據園林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課程特點、價值理念,以甘肅農業大學優慕課網絡教學平臺(THEOL)為依托,整合優質網絡在線資源,緊跟時代腳步,以青年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挖掘思政元素,將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全過程、全方位融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評價考核等各方面。
3 課程思政融入園林苗圃學的路徑探索
3.1 優化課程內容,深挖思政元素
由于課程交叉性較強,與多門課程理論知識重疊,因此教師通過對比不同版本教材后,在講授過程中注意詳略得當,重復的內容(園林苗木種植資源、園林苗木的營養繁殖與培育、微繁殖)以學生自學為主,既抓住了課程主線,又利用有限課時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廣度。在此基礎上分析、提煉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加強新理論、新技術內容的講解。課程理論部分授課從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服務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職業道德素質,文化自信,榜樣的力量,愛國熱情,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創新,勤奮嚴謹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客觀科學的世界觀,實現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升華(表1)。比如,我國園林苗圃存在的問題、園林苗圃數量和位置的確定、用地的選擇等內容,可以使學生理解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園林苗圃苗木生產設施設備、圃地水分、除草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等。在實驗教學環節,嚴格執行實驗教學規范,條件允許情況下組織實踐參觀,培養學生儀器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態度,鍛煉學生爭先創優的集體主義精神,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踐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及“敦品勵學、篤志允能”的校訓。
3.2 融合多種教學方法,提升思政教學有效性
教學活動通過課程內容、學生個性特征,利用網絡海量資源,采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多種手段,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將思政元素以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的形式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通過課程導入—講授—總結的基本過程,在知識升華環節融入思政元素;翻轉課堂通過導入—應用探究—成果交流—總結評價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營造良好公平競爭氛圍。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緊密結合,課中知識內化,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同時,以學生喜愛的、易于接受的網絡媒體搜集相關思政元素,如央視新媒體、B站、微博等主流媒體與自媒體中報道的先進人物、事跡等,吸引學生自主學習,灌輸榜樣的力量,科技創新的力量,如《習語近人》《追夢中國》《感動中國》等主流媒體報道的優秀園林思政教學案例,中國傳統文化資料、中國園林網“園林有約”等專欄,從思想品德、專業技術能力、科學素養3個方面立體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課程根據挖掘到的思政元素,有針對性地提高線上課程內容比例,加大線下課堂學生參與度。以成果導向的OBE教學理念,構建以工作任務為驅動的項目式課程結構,促使學生在學習成果匯報過程中用眼看、用耳聽、用心記、用手做,逐步建立開拓性思維、不畏困難等實踐能力的培養及創新意識的訓練,自主探索課程所要表達的思政元素,加深學習印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引領”,做到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培養,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
3.3 加強以德育人教育,提高教師思政教學能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把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統一起來,處處為人師表,以身作則[8]。課程教師用心讀懂學生,了解學生所思所想,通過課前問卷調查、課堂小紙條等方式搜集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和思想上存在的困惑等,提高課程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通過提升思想政治素養,消除思想誤區,明確自身定位,強化擔當意識,用自己的行動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3.4 創新考評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的考核應該不僅能對教學效果、質量等進行科學客觀評價,同時能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效果及質量起到檢驗作用。教學評價不僅僅以考試分數為重心,還要將思政元素納入到過程性考核,要讓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專業教學與思想教育統一的科學評價體系。采用線上線下混合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由過程性考核、實驗操作及期末考試按5∶3∶2構成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其中過程性考核以筆記、課后作業、團隊作業、階段性測試5種方式,從個人、團隊協作2個方面考察學生是否有效吸收本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重點考察學生知識內化和價值認同,幫助學生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務實觀念。
4 結語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9],園林苗圃學課程作為園林專業核心課,其教學目標不僅僅停留在知識、能力目標層面,更應強化德育、價值引領目標。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園林苗圃學課程從多角度深挖思政元素,整理了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課程以多種教學手段及考評方式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通過對傳統教學的升級,努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較好的科學素質基礎外,還能夠具備較好的競爭意識,較強的創新意識、團結協作能力、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自學能力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培育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人文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同時促進教師的師德、專業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5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EB/OL].[2016-1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2] 胡燕紅,石玉強.新時期地方高等農業教育新農科建設路徑探索——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45):284-286.
[3] 郭麗娟,李書亭,孫洪慶,等.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23):177-179.
[4] 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43-58.
[5] 胡長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59-61.
[6] 沈小華.課程思政建設思考與探索——以《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17):239-241.
[7] 牛小云,周健,黃大莊.“以社會需求”與“創新型人才”為導向的“園林苗圃”課程改革與實踐[J].現代園藝,2021,44(11):171-172.
[8] 陳敏,閆磊,程龍飛.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高校教師師德觀實施路徑探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21,37(6):105-115.
[9] 吳沁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辨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2):19-21.
(責編:王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