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林
摘 要 新課標背景下,語文課程被賦予了育人功能,尤其是課程中的“紅色經典”,其文學價值、史料價值深厚,成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載體。為了更好地發揮“紅色經典”的教學和育人價值,本文以《回憶我的母親》教學為例,從分析課程特征、緊抓文本特質和立足育人目標等角度,對“紅色經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和路徑展開分析,讓學生在文本閱讀和深度解析的過程中,明確紅色主題,領會紅色精神,顯現出語文課程教學的德育作用。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紅色經典 滲透策略 課程特征 文本特質 育人目標
語文課程中的“紅色經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運動、社會建設為背景、以弘揚中華兒女愛國精神、堅貞革命意志等偉大品格為目的的一系列經典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具有極強的史料、文學和精神文化價值,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紅色經典”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吻合,是傳承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資源。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開展“紅色經典”閱讀活動,挖掘其育人價值,強化學生優秀品質。
一、分析課程特征,凸顯文本價值
新課標提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教學需兼顧和考量的要點。教學時,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由語言文字這一工具,探究教學內容中涵蓋的人文色彩,讓學生以語言解讀為載體,明確文本的人文內涵。
以紅色教育為目標,要正確處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注重幫助學生搭建認知橋梁,讓他們能夠在閱讀文本、解構語言的過程中,領會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紅色精神和品格。教學《回憶我的母親》,在分析語文課程工具性、人文性特征的基礎上,可以選取兩個解讀文本的角度,凸顯其文本價值,發揮其紅色教育的作用。
以擴容的方式解讀,化抽象為具象。什么是抽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以開心、傷心、幸福和驚喜等名詞,概括自己的主觀情緒,這是一種抽象化的表達,而“我現在像中了彩票一樣幸福”便是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的一種表現。教學《回憶我的母親》,即可采用擴容的方式,引領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表達方式,如文中所述“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作者將“豌豆飯”“菜飯”等同屬性的詞語羅列在一起,組成了一段精妙的表達,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深意、激活其情感體驗,可以采用擴容的語言解構方式,要求學生將“吃的是菜籽油做調料的菜飯”與文本中的原句做對比,學生借助作者羅列的詞組,激活自身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他們真正理解了佃戶家庭生活的艱苦,原本抽象化的文字變得更加具象,其人文性凸顯出來,學生也就能夠理解其中蘊含的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
以對比的方式解讀,轉共性為個性。文學作品是作者以社會生活、個人經歷等為素材的一種藝術再創作形式,受到作者主觀感受和真實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文學作品之間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教師要做的,便是指導學生發現差異、領會文本的獨特性。為此,可以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將老舍先生的《回憶我的母親》與朱德的文章進行對比,從二者的生活背景、個人經歷等多個角度入手,圍繞其語言文字的特征,解讀文本的情感內涵。比如,朱德善于利用羅列法表現事件的全貌、借助連詞和副詞相疊加的方式強化情感效果等,指導學生分析其深層原因,結合作者的經歷和文本創作的背景,分析其語言特征,這樣便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以擴容和對比的方式引領學生展開閱讀活動,意在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地去體驗、建構,從而依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挖掘文本中深藏的育人價值,真正發揮“紅色經典”的重要作用。
二、緊抓文本特質,挖掘紅色主題
“紅色經典”中蘊含著深厚的紅色主題,贊揚了革命斗爭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各族人民,在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偉大貢獻,其教育價值深厚、文學地位突出。根據“紅色經典”的文本特質,為了引領學生挖掘文本中的紅色主題,可以設計如下兩個學習任務:
角色代入。“紅色經典”通常以革命者為文章的主人公,或者是以革命者為敘述視角,他們會將自身的革命氣質、愛國情懷等融入到文章之中,自然而然地賦予了文學作品以偉大的精神和深厚的情感。在教學時,教師要依據文本的這一特質,要求學生走進革命者的世界,代入到他們的角色之中,從而感悟其精神內核。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作者從不同的視角,以記敘、議論和抒情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展現了母親對“我”的影響。為此,教師可要求學生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之中,以第一人稱為主,讓他們體會“我”在母親的教導和影響下,是如何從一個少年逐步成長為一位革命者,以此體現出母親的偉大以及文章的深層次情感。
知人論世。“紅色經典”是建立在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文學作品。在教學時,不能脫離時代背景,應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適度地引進背景知識。《回憶我的母親》涉及的革命歷史知識眾多,包含了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多個歷史進程中的知識,教師應依據文本教學的進度,針對性地補充文本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將文學作品與歷史素材融為一體,更為深入地解讀其紅色主題。
三、立足育人目標,傳承紅色精神
新課標將立德樹人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和教育目標,意在凸顯出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在教學時,要立足于新課標中的育人目標,平衡“紅色經典”的文學價值和育人價值,于文本教學中,傳承紅色精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在《回憶我的母親》教學中,可以將教學的目標定位于“傳承紅色精神,培養愛國精神”,圍繞這一目標,開展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思考、深度閱讀的過程中,真正理解“紅色經典”中蘊含的紅色精神。為此,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和開放式的問題:《回憶我的母親》中,除了母親之外,作者還回顧了什么?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度解析,他們從“回顧了革命道路”“回顧了母親對‘我的影響”“回顧了舊時代的陋習”等不同的角度,探尋問題的答案。學生不僅能夠跟隨著一個革命者成長歷程而成長,還能走進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地了解革命歷史,并更加珍視當前社會的美好生活,主動成為傳承紅色精神的主體。
在教學中探尋“紅色經典”的文學和育人價值,通過設置開放式問題的方式,指引學生展開深度思考,不單單能夠加強學生的閱讀深度,還能提煉出作品中的紅色精神和革命氣質,以此展現出“紅色經典”教育價值。
為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教師通過分析課程特征、緊抓文本特質和立足育人目標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凸顯文本的價值,還能賦予學生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的職責,讓他們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深入研讀紅色文化,形成紅色精神品質。這樣,初中語文教學既能完成學科教學的任務,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
[作者通聯:陜西神木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