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分析湖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指出存在農產品缺乏競爭力、農業現代化水平停滯、信息基礎建設落后,專業人才流失等困境。提出科學規劃與動態種植農產品、傳承思想帶動農業現代化、鄉村政府與企業合作完善基礎建設、加強儲備各類專業人才、“產技品組業”價值鏈創新商業戰略的發展路徑,為今后湖北省農村電商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電子商務;扶貧;發展困境;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72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08-024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55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Hube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Ying(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0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s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and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dilemmas in the region such as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tagn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ckwar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los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dynamic plan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heriting ideas to dri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to cooperate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reserve of various type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innovative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he value chain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ise of rural e-commer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E-commerce;Poverty alleviation;Development dilemma;Hubei Province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成為我國實現農村城市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和重要內容。它不僅在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優質提升,還讓農業成為“心動”產業,農民成為“心慕”職業,農村成為“心安”家園。在當前世界格局處信息化、智能化時代,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國內很多省份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例如,江蘇省作為“互聯網+現代農業”先行者[1],為促進農業創新與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推行了“一村一品一店”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取得明顯成效[2]。但依然面臨“質效不足”的困境,突出表現在智慧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作、農村網格化社會治理及電商產業集群等方面[3]。曾敏等[4]認為溫州農業電子商務在農產品標準、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民觀念、復合人才及商務市場體系等問題;李婭[5]提出影響安徽省農產品跨境電商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物流系統建設不完善。而如何突破瓶頸尋找到一種恰當可行的特色路徑成為我國每個農村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內容。于湖北省而言,農村電商當前發展態勢亦是如此[6],雖然總體良好,但仍存在大量貧困縣村未能實踐鄉村電子商務落地,部分已建立的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尚不健全等問題。為將農村電商打造成湖北省農產品銷售的關鍵渠道和重要通路,保障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后勁十足的景象必須采取有力措施,該研究分析湖北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從當地農產品特性和實際情況角度提出適合湖北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優化路徑,為今后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湖北農產品及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農村生產持續發展湖北省農產豐富,品種繁多,呈可持續發展態勢。由表1可知,2018—2020年湖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均呈遞增趨勢,2020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已達7 303.64億元,較2018年增加1 095.81億元。尤其是農業和畜牧業產值增加最為明顯,農業產值較2018年上漲15.1%,畜牧業產值則上漲了34.5%。而且期間又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縣市的農產品滯銷,一些出口企業面臨“賣家出不去,買家進不來”的局面,湖北農產品生產依然處增產態勢,主要得益于政府領導帶頭開設直播間,運用網絡的力量促進農產品的產銷,從而帶動了經濟增長。
1.2農產品逐漸品牌化湖北省農業產品逐漸品牌化。農產品品牌化是傳播農產品和農村獲得經濟效益的最直接、有效途徑[7]。湖北農村經濟發展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綱要下作關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堅持“一主三化”,即以民營為主體,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構建省內特色農產品品牌(圖1)。調整以往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深化轉為特色農產品集中生產、輸出,并且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注意,為湖北農村電子商務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3村級電商網店逐步完善村級電商網店逐步建成,電商扶貧遍地開花。由于廣闊的覆蓋面積是保證電子商務運營的重要基礎,湖北省近年以國家級和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為抓手,開展電商扶貧工作,大力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建設,特別注重村級電商基礎網店的建立和運轉。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已建設縣級運營中心114個,村級電商服務網點14 396個,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村3 901個。緊隨移動直播帶貨宣傳手段的興起[8],2019年湖北省首批遴選32個縣市,啟動“村播”計劃。湖北省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與知名直播平臺開展合作,組織電商直播公益培訓,共計1 089人參加;此外各市長、州長、縣長踴躍進行直播帶貨,先后舉辦“搭把手,拉一把,助力湖北縣長大聯播”、出口轉內銷專場直播等活動。截至2020年9月,湖北省直播帶貨場次高達15.61萬場,直播帶貨成為擴大農產品銷售的新業態。僅以湖北十堰竹溪縣舉行的“首屆年貨節”,組織開展大眾消費扶貧,簽訂收購、認購、訂購協議38份,幫助群眾銷售土雞蛋、土豬肉、野蜂蜜等農副產品近3 000萬元[9]。與此同時,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湖北省通過對貧困地區農村電商人才展開培訓,把貧困群眾引領到電商產業鏈上,通過直播帶貨、開設網店等途徑,帶動農民網絡致富[10],這也使得湖北省村級電商逐步完善。
2湖北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困境
2.1農產品缺乏競爭力農產品是指農業活動中生產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麥以及各個地區土特產等,它們的產量和品質很大程度上受氣候、環境、土壤等影響。我國為農業大國,傳統的糧棉糖油肉等農產品產量較高,2018年湖北農村糧食產量達65 789.2萬t,除肉類農產品產量、價格偶有波動外,多數農產品產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導致初級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11]。而使獨具一格、品質優、質量好、無污染的土特產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但因湖北省占地18.59萬km2,省內各市各縣地貌地勢、氣候等各不相同。省內多數農村地區僅僅是機械性復制其他致富鄉村的模式,忽視當地自然環境,存在“多種、少種、亂種、誤種”的盲目跟風現象,這種行為不僅無法幫助該地區脫貧致富,反而可能破壞土壤結構、擾亂自然秩序,導致“天人不應”。
2.2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由表2可知,湖北省農業機耕面積雖然較高,但機播面積、機械植保面積、機械收獲面積占比過小,年度變化趨勢總體提示湖北農業現代化水平處于停滯局面。內在原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思想水平參差不齊,湖北農村人口眾多,農村教育相對落后,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即使是農村干部,對于農業電子商務依然缺乏基本的知識,加上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于電子商務缺乏信任[12]。二是農村資金投入不足。雖然貧困地區具備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發展特色產業的優勢,但湖北省農業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暫時不足,急需產業結構由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工業化農業轉型。
2.3信息基礎建設落后完備、高效的基礎設施、通訊設備和數據平臺,是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與安全運作的前提保障。相應信息基礎建設的落后,會加劇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隔閡,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例如湖北很多鄉村已建立大型數據庫,但實際投入運作的寥寥無幾,導致湖北省農村難以適應現代高速發展的農業電子商務要求。另外,已建立的農村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也存在發展緩慢問題。一方面,農產品儲存條件、運輸成本較高,產品本身價格相對而言較低,個體農戶很難承擔電子商務的相應成本。相同農產品之間也并無品牌等差異可供消費者抉擇,農戶對消費者喜好的缺乏認識,導致農產品銷售成為問題。另一方面,單個農戶很難享受到網上銀行、電子銀行、電話銀行等新型交易平臺帶來的益處,甚至很多農戶受傳統觀念影響,拒絕使用移動商務、移動支付,單純依靠郵政儲蓄、信用社及其他銀行實現資金的結算。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湖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2.4各類專業人才流失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具備知識儲備和一定文化素質的農村人員涌入城市務工,雖然為城市發展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卻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展。而且鄉村地區由于交通、教育、衛生、醫療等基礎設施落后,缺乏對人才的吸引“拉力”。同時,“城市優于農村”的思想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加之農村用人單位較少,吸引各類人才的政策力度有限,導致多數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就業時并不優先考慮農村地區。
3湖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路徑
3.1科學規劃與動態種植農產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任一農產品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地理、氣候及技藝等條件的孕育。湖北省土地面積18.59萬km2,省內各地地貌地勢、氣候各不相同。而且農戶可有條件使用的永久基本農田并不充足,存在農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劣勢,所以需在固定土地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科學規劃農產品種植布局,動態調整市場與生產以循環無端,使數據、規劃、管理、生產、銷售、配送標準化、規范化、統一化。與此同時,還需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智能的工業裝備及始終遵循“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充分協同湖北省地理、氣候來促進湖北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13]。反之,科學規劃,動態種植農產品也能優化土壤理化性質,推動農業發展模式呈可持續生態發展。
3.2傳承思想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必然方向。針對導致湖北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下的兩大原因需格外重視。一方面,積極宣傳新時代新思想,引導當地農民融入并學習新技術,擺脫被傳統觀念束縛的思想。另一方面,注重當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傳承,保護地方人文特色,讓省內農戶思想重視農業現代化,推廣地域性品牌,讓省外群眾更多的支持農業特色品牌,引導企業、農戶在小城鎮集中,承接城市,扎根鄉村,發展不可替代、因地制宜的農村特色經濟。從而加強湖北農業資金扶持力度,促使湖北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工業化農業轉型以傳承千年農田偉業。
3.3政企合作完善基礎建設湖北省農村電商振興可以通過借助第三方(如城鎮企業或中介企業)的加入,借助其信息、經驗、資金等優勢,在建設基礎設施和構筑平臺的同時,也方便農戶掌握消費者需求信息。企業依托現代服務業,利用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引領農村特色經濟走向成熟。企業提供的資金服務、物流服務、商業連鎖、資訊服務、科技服務等,通過一環環的連接,使農村發展走得更穩[14]。雖然農戶和企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的主體,但各級政府的支持非常必要。農民弱勢群體、農業弱勢產業特別需要政府的關照。政府應在融資、技術、信息服務和優惠稅率獲免稅方面予以支持,減少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阻力。
3.4加強儲備各類專業人才農村發展離不開人才,如何遏制人才流失問題是湖北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一方面,需要國家對湖北農村教育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農村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數量,同時增加湖北農村就業崗位和入職福利,從政策方面吸引具備先進技術和專業知識的高校畢業生投身農村建設[15]。而在獲得各類農業人才的基礎之上,還有必要開展專技人員技能培訓活動,形成“以師帶徒”的學習管理模式,使未曾就讀高校的普通民眾也能成為本省本地“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擯棄“城市優于農村”的落后傳統思想,保證當地農村發展前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現有人才優化農村環境,提升農民收入,才能讓湖北農村地區更具就業“拉力”。
3.5“產技品組業”價值鏈創新商業戰略商業價值創新是維持和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戰略內容,湖北省可從產業、技術、產品、組織及業務5個價值鏈創新,即“產技品組業”。“產”是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重構產業鏈結構?!凹肌笔沁x擇技術鏈的某一環節或領域展開技術路線、開發工具、方法及人才資源整合等系統性創新?!捌贰笔腔谛枨?、產品價值要素進行挖掘與重塑,實現品類創新或構建差異化產品競爭力。“組”是以客戶為中心激發內外部人才動力、活力、恒心,對組織形式、分配機制、運行機制進行系統性創新[16]?!皹I”是對交易模式、定價方式、產品形態、組合方式等進行變革來為改善業務發展、盈利、現金流水平及企業發展質量?;诖耍笔∞r村電子商務可勇于利用VR技術、GPS定位技術等,拓展類似“網絡采摘園”的全新產業鏈,豐富產業鏈數目和復雜程度,進而提升產業鏈抵御外界突發事件沖擊的能力;電子商務經營管理者對核心技術、產品逐一突破,跳脫傳統農產品生產模式,挖掘其技術和產品價值;另外,充分調動湖北農村人口的積極性,積極落實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手段和制度,保證各方位人才為湖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光發熱,打造專屬于湖北特產的商業價值創新戰略。
51卷8期陳 穎鄉村振興背景下湖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困境及路徑分析參考文獻
[1] 黃浩鋒.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研究[J].核農學報,2021,35(1):254.
[2] 陳雯,談晶晶,毛學偉,等.江蘇省“一村一品一店”農業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21):240-242.
[3] 吳浜源.江蘇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困境及路徑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4):259-261.
[4] 曾敏,呂瑛姿,蔡捷,等.溫州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0):219-222,225.
[5] 李婭.安徽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發展現狀及優化措施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3):223-225.
[6] 譚寶奎,喻瑜,王亞楠,等.“互聯網+”背景下湖北省農村電商發展機遇與挑戰[J].價值工程,2019,38(16):55-58.
[7] 張曄.湖北省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5.
[8] 邵科.移動直播帶貨風口帶給農業的“變”與“不變”[J].農村工作通訊,2020(10):12-13.
[9] 孫方憬.商務新風撲面來 湖北商務工作新變革[N].國際商報,2018-12-18(T25).
[10] 張碩,喬晗,張迎晨,等.農村電商助力扶貧與鄉村振興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管理學報,2022,19(4):624-632.
[11] 吳欽,彭浩,胡茂.完善電子商務視域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0):243-245.
[12] 郭宇坤.以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探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6(3):25-31.
[13] 李鵬,李慧璇,王世謙.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J].核農學報,2022,36(4):870-871.
[14] 馮海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4):137-138.
[15] 徐麗艷,鄭艷霞.農村電子商務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21(2):109-120.
[16] 石萌.鄉村經濟振興數字化道路與產業模式選擇[J].農業經濟,2020(12):33-35.